分享

那死去的一半曾经存在过

 舒雯斋 2012-01-29

那死去的一半曾经存在过 

启麦

路遇危厄救与不救代有不同,取决于当时的道德观念。比如文革、尤其是初期,有人陷入困境,周围的人可能先要问问他的出身、政治身份,才决定搭救与否。救对了人,是无产阶级感情深,可能受表彰;救错了人,是阶级斗争意识差,或许被批判。因为怕犯政治错误,见死不救的事也曾有过。但是那时“出不出手”的标准比较简单,现在就复杂多了:

一曰幸灾乐祸:多见于素不得志,心怀不满之人。别人的苦难是他的慰藉-----我不如的千千万、不如我的万万千。与他相比我还算幸运。可惜的是,当今之世,这样的人太多了!就像那个被关在瓶子里的魔鬼:本来想好要报答拯救者的,一等两百年,渴望遇救的心理走向反面,世人都对他之被忽略负上了责任“谁救我我就惩罚谁!”以此报复全社会。

二曰值与不值:救人是要付些代价的。路人也者,全不相干。事情突如奇来,一瞬之间,他/她是谁、我为什么要帮他?伸出援手有什么好处?看着不管将如何、退避三舍又怎样?诸如此类一齐涌上心头。时刻盘算得失的功能,深植在人的潜意识里。恰逢生存不易、临渊履冰,私欲至上、危机四伏的世道,遇事的第一反应舍此其谁?如果这样的故事多些,可能有助改善社会风气:某蓝领工人行至途中,看到路边斜停着一辆豪车,车胎爆裂,车主急切无奈中。不免动了恻隐之心,三下五除二帮他换上了备胎。那人是个百万富翁,急着去谈一桩大生意,遇此解救要对工人表示谢意,便问工人目前最困难的事是什么?工人玩笑道:房贷吃重。富翁问了数目、掏出支票一挥而就……。

三曰怕惹麻烦:时下的社会新闻,搀扶摔倒老人却被嫁祸于身的事件二连三;设陷井布骗局,形形色色的“碰瓷儿”法花样翻新。民众对于非常之事的警惕性普遍提高,看到什么事情不免分析思考再三、董理斟酌者四。美其名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待到看清楚、想明白,最佳救援时机错过、悲剧无法挽回。美国的新闻报导过这一件事:某君的车子半路抛锚,他就站在路边做手势、请求搭便车,几个小时,眼睁睁看着他不顾而去的车子无数,令他对人生、对社会失望以极,拔枪自尽。

第四才是反应不过来:事发突然,来促去疾,本能是想帮的,训练有素、时刻准备着的旁观者可遇不可求。急切之中,不知应该怎么办、如果才是好。遂出现貌似漠然、你观我望、面面相觑的“从众效应”。这种的人比例占多少?反正,此文作者和读者都在此列。

为什么见死不救的理由比八方支援多很多?社会风气使然。社会上的事情相互联系,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以其时代特色熏陶出大众的行为方式。这不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就罢了,却连宣传报导也都完全西化。在欧美,好事情不是新闻,有险遇灾才有观众-----看,不是要赶去搭救;要么以此平衡失落的心态,或是提醒自己谨慎小心而已。过去,中央有什么提倡,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立即就能“找到”相应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予以呼应,现在连这个也省了,看似社会已不需要,不在倡导之列了。

其实,中华文化素有物伤其类、人溺己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光荣传统。如今,道德滑坡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太多,而最有能力、救助资源最为丰富、作表率、塑造社会风气的那些方面和部门,不仅不匡扶正义、弥平等级,反而一惯视而不见,乃至制造不公、扩大差距。使人以为生活就是尔虞我诈,人生哪有互助互爱。从而常怀愤恨之心。常人心态:报复不到直接的冤头债主,就拿不相干的人出气,逃避义务也是表达对社会不满的方式之一。

据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为什么人心似水其性就下、社会精神不能维持积极向上呢?莱蒙托夫早就在《当代英雄》里描写过人心坠落的过程了,也可以扩大地用于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我说真话,没人相信,我于是开始欺骗;我准备去爱全世界,没有人理解我、所有的人都嘲笑我,我从此学会了憎恨。……我那没有光彩的青春,就在我与社会的搏斗中消逝了。我的良心枯萎了,它渐渐地死在那里,……但另一半还活着,在为每一个人服务……至为沉痛的是最后这句——这事谁也不知道,没有人知道那死去的一半曾经存在过。

 

 

2011-10-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