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稻的穗数、粒数、粒重主要在什么时间确定?

 LM0318 2012-01-30
    水稻的穗数、粒数、粒重主要在什么时间确定?
穗数是在分蘖期确定的。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由插植株数、单株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株数决定于栽插的密度及移栽后的成活率,分蘖数和分蘖成活率与秧苗的壮弱有密切关系,因此穗数的确定期在分蘖期,基础在育秧期。


    粒数是在幼穗分化发育期确定的。每穗粒数的多少,主要决定于幼穗分化形成的颖花数和颖花的成育率及结实率。颖花分化形成的数量与分化时植株的茎秆粗细、营养水平高低成正比,所以分化前的分蘖期为奠定粒数基础的时期。


    粒重是在抽穗后的结实期确定的。粒重的大小,由谷壳大小和谷粒充实程度决定。谷壳大小是在幼穗分化发育期确定的,而且谷粒灌浆物质的20%左右来自抽穗前的贮藏物质,所以幼穗分化发育期是奠定粒重基础的重要时期。

增加水稻穗数的主要栽培措施有哪些?

1、培育壮秧。为移栽后早返青、早分蘖提供良好基础。
2、合理密植。根据计划收获穗数和对秧苗植后分蘖情况的估计,插足基本苗数。
3、促低位分蘖早发,控高位分蘖少发。促低位分蘖早发,插够苗后及时露田、晒田,控制高节位的无效分蘖,使养分集中在早发的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增加水稻每穗粒数的栽培措施有哪些? 

1、促进幼穗分化前茎秆粗壮。在壮秧的基础上,在大田分蘖期要保证稻株稳长必需的养分供应,使稻茎粗壮,为稻穗枝梗数较多,形成大穗奠定良好基础。
2、供给幼穗分化足够的养分。通常在幼穗分化开始时,若叶色较淡,需要施用“促花肥”,促使分化形成较多的颖花。在幼穗分化发育的中期(约在抽穗前20天左右),若叶色较淡,还要施用“保花肥”,减少颖花退化,提高颖花的成育率。
3、以水调温、提高结实率。在抽穗开花期若遇干冷天气(如寒露风),可灌水保湿增温,减少低温和干燥的伤害,提高结实率。
4、增加抽穗前的干物质积累。抽穗前注意生长所需的养分供给,但生长不要过旺,使光合产物有所积累,保证抽穗后有较多的物质转移到谷粒中去,提高结实率。

增加水稻粒重的栽培措施有哪些? 

1、保证幼穗发育后期有良好的营养条件,使谷壳长得较大,以便容纳更多的灌浆物质。
2、灌浆成熟期采取湿润灌溉,进行养根保叶,形成较多的光合产物,使谷粒充实度好。
3、在生育后期,结合喷施“喷施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增加光合能力,促进灌浆速度,增粒增重,改善品质,缩短生育期,促进籽粒成熟。


水稻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哪几个时期?栽培目标是什

  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是指植株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阶段,一般是从种子萌发到幼穗分化以前。这一阶段包括出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苗期系指秧田期内从种子出苗到插秧前。分蘖期依分蘖时问和速度不同,又分为分蘖始期、有效分蘖终止期、最高分蘖期和分蘖末期等。分蘖数开始时增加较慢,数量少,称分蘖始期;随着稻株同化作用的增加,生长旺盛,分蘖速度加快,分蘖茎数迅速增加至达到最高分蘖数,称最高分蘖期;最高分蘖期以后,分蘖茎数的增加又趋于缓慢,以至分蘖茎数停止发生,并有部分茎蘖死亡,最后达到一个稳定数值,这一时期即分蘖末期。在最高分蘖期到来之前,有一个茎蘖数达到和分蘖末期茎蘖并非都能成穗,只有有效分蘖才能成穗,其数目多少和成蘖大小决定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因此,在水稻生产上要恰当地运用促控措施,争取较多的有效分蘖,避免无效分蘖发生。一般在有效分蘖终止期来临之前,要采取促进措施,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早生快发,以增加有效分蘖数,而在有效分蘖终止期后,就要采取控制措施,进行撤水晒田,以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并使有效分蘖长粗长壮,为形成大穗奠定基础。

水稻生殖生长阶段包括哪几个时期?栽培目标是什 

水稻生殖生长阶段是指植株生殖器官幼穗、花、种子的生长阶段,一般是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新种子的形成。这一阶段包括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
孕穗期是从穗分化到抽穗前的一段时期,成熟期是从开花后灌浆开始到籽粒成熟的一段时期。孕穗期处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幼穗分化往往伴随着拔节的同时进行。这个时期是决定每穗粒数多少的重要时期,因而也是关系到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此期如外界环境条件良好,营养充足,每穗粒数就多,获得高产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外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穗的生长发育,营养条件很差,则每穗粒数少,产量就不会高。从幼穗分化到抽穗结束,水稻吸收的氮素数量约占其一生吸氮总量的47%~54%,因此,栽培上特别强调要施好穗肥,以补充营养,增加穗粒数。
成熟期是结实率和粒重的决定时期。此期营养条件好,则结实率高,籽粒饱满。相反,养分不足,则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因此,这个时期要注意施好粒肥。

为什么说水稻后期的功能叶片对产量影响更大? 

水稻产量形成的本质也无非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有机体中。一般来说,水稻一生固定的所有干物质当中,90%来自光合产物;在光合产物中,90%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最终形成的籽粒产量中,80%左右来自抽穗后生产的干物质。可见,在抽穗后水稻的功能叶片对籽粒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上部3片叶即剑叶和倒2叶、倒3叶是主要的功能叶片,三者提供营养物质的比例由上而下大致为2∶2∶1。上部3片叶的平均综合灌浆能力,约为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承担1粒稻米所需的营养。上部3叶以下的叶片参与灌浆极少,但对保持根系活力很有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水稻后期叶片存在多少,生长健壮与否,极大地关系着水稻产量的高低。加强后期田间管理,保护好后期功能叶片的旺盛活力,是获得水稻丰产的重要保证。


水稻生育后期为什么要养根保叶?

  水稻灌浆成熟期是叶同化产物向籽实转运积累的关键时期,所以也叫产量形成期,提高产量的关键,就在于生育后期如何保持叶片的同化能力和根系的活力。水稻生育后期由于根系活力下降及叶片养分迅速向籽实转移的原因,叶片极易衰退落黄,这些都不利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提高。因此,生产上必须加强后期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水,保持后期根系活力,养根保叶,以叶保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江西早稻后期,常常雨量偏多,因而要防止断水过迟;而晚稻后期则往往遭遇于旱,因而要防止断水过早。

早稻为什么要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应如何加强管

 
 

由于不少地区在早稻秧田的后期往往气温偏高、光照充足,有利于秧苗生长,但4~5月份会出现低温、阴雨、寡照,6月份气温上升快,不利于植株个体发育。尤其是对于秧苗期长、栽插迟的早、中熟品种,易出现群体大而个体较小的苗情,不利于高产形成。因而,应根据苗情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才能确保丰收。


(1)按三级分类进行田间管理:


一级分类是指按栽插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即:对于抛栽稻和直播稻,由于分蘖节位低、群体苗数多、个体较小,中后期应采用重晒田或多次晒田,看苗补施氮、钾肥,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千粒重为主;对于移栽稻,由于本田期分蘖节位高,分蘖发生迟、群体苗数较少,应采用露田和看苗适量施用氮、钾肥,以促进分蘖成穗和大穗发育、提高结实率为主。


二级分类是指按杂交稻、常规稻和优质稻等品种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即:常规稻由于基本苗多、群体苗数多、主穗所占穗数比重较大,应采用晒田或多次晒田,看苗补施氮、钾肥,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千粒重为主;杂交稻由于栽插的基本苗少、群体苗数较少、分蘖穗所占穗数比重大,应采用间歇灌溉或轻晒田,看苗适量施用氮、钾肥,以促进大穗发育和提高结实率、防止早衰为主;优质稻由于其品种多数不抗稻瘟病,除应用上述常规稻和杂交稻中后期田间管理的相应技术外,同时还应加强中后期稻瘟病的防治。


三级分类是按栽插期(或生态区域)的不同进行指导,即:对于赣中南地区4月中、下旬移栽或抛栽的早稻,由于够苗期早、苗数较多,应采用干湿间歇灌溉,看苗适量施用氮、钾肥,应以提高分蘖成穗率、防止后期脱肥早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为主;对于赣北地区5月上旬移栽或抛栽的早稻,由于分蘖发生迟、够苗期迟、群体苗数较少,应采用轻晒田、看苗补施氮、钾肥为主。


(2)加强中后期肥水调控:


水稻栽培技术的核心是肥水的调控,中后期的肥水调控主要是提升三类苗和二类苗,促进分蘖成穗和大穗发育以及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现在江西多数地区水稻施肥一般是采用重前期、轻后期的不平衡施肥法,重氮肥、轻磷钾肥。由于早稻生长期间的气温变化是由低到高,对于采用重前期、轻后期施肥的稻田,应根据水稻叶色的变化确定后期氮、钾肥施用量,即:对于叶色为淡绿或用比色卡量测叶色为。4级以下的稻田,可适量施用氮肥,一般孕穗期或抽穗期每亩施用2.0~2.5公斤尿素,2.0~2.5公斤氯化钾;对于叶色浓绿、抽穗期叶片平展的稻田,则不必再施用氮肥,但还要追施钾肥,或喷施磷酸二氢钾,以利于水稻的优质高产。


早稻中后期水分管理,应采用浅水孕穗、有水抽穗、干湿壮籽的灌溉原则。灌水5~7厘米深,自然落干2~3天后再灌水,做到后水不见前水。收割前5~7天断水,切勿断水过迟,以免影响结实期的籽粒充实度。


(3)加强病虫害防治。


晚稻本田期有何问题?应如何加强管理? 

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晚稻本田期主要存在4个问题:一是上午高温下插秧,插秧质量差;二是由于赶季节抢收抢种,基本苗不足,甚至出现部分稻田不施基肥插“白水秧”;三是部分田块可能插秧偏迟,秧苗老化,有可能出现早孕抽“秧母穗”;四是秧苗期长,苗情复杂,给管理增加一定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加强晚稻田间管理,抓紧抢管精管,力争提高单产。具体要求和措施如下:
(1)前期要抢管促早发,确保有效穗。晚稻一般插秧后15~20天的分蘖成穗率较高,“超秋”插秧的有效分蘖期更短。因此,当前必须抓紧时问抢管精管,力促早发、长好苗架,以确保每亩有效穗,为提高单产奠定基础。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管理。一是掌握浅水灌溉,协调田间水、气矛盾,达到以水调肥、促根促蘖的目的;二是速施分蘖肥。插秧后一星期内要把分蘖肥一次性追施完毕,同时要控制偏施多施氮肥,要增施磷钾肥,以增强后期生长力;三是要及时防治病虫。
(2)中期要巧管促大穗,提高成穗率。既要控制无效分蘖减少养分的消耗,又要促进穗粒的发育,是晚稻中期管理的中心。重点应抓两条:一是适时烤田,促进壮蘖增大穗。二是巧施穗肥。烤田复水后,要视稻苗叶色变化情况,因苗适时、适量、巧施、酌施穗肥,达到保花、增粒促大穗的效果。
(3)后期管理要抓“三防”,保穗饱粒提高结实率。晚稻后期管理的总目标是保穗数、增粒数、增粒重提高单产。重点应抓好“三防”管理措施:一是综合防治病虫害。二是预防秋寒危害。要采取以水调温、增施磷、钾肥和喷施叶面肥等措施,增强水稻后期的防寒、抗寒能力。三是防早衰。要科学管水,施好穗粒肥。

水稻的长势是指什么?怎样进行长势诊断? 

水稻的长势,是指稻株和群体的生长速度或生长趋势,如分蘖的早晚、多少、出叶的快慢、发根的强弱等等。水稻长势的诊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叶耳距。叶耳距是指两个相邻叶的叶耳间的距离。在正常情况下,叶片和叶鞘的长度随着叶位增高而加长。在拔节前,各叶叶鞘都着生在密集的分蘖节上,起点基本相同,叶鞘长度的递增明显地反映在上、下两叶的叶耳距上。随着新生叶片的不断定型,叶耳距一个比一个大。如果某一时期生长受阻,叶耳距便缩短,受阻程度愈大,缩短愈多。在正常情况下,健壮苗基部至第一片叶的叶耳距应为2~3厘米。
(2)定型叶叶长。定型叶的长度反映了稻株在该叶伸长期间的营养水平,也可从此预估以后的营养状况。最后3片叶(顶部3叶)是结实期的主要功能叶,这些叶片长势是诊断后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顶部3叶较长、厚、直立,茎基各叶较短小,后期可获得较为显著的增产效果。
定型叶的长度还反映该叶同伸器官的生长状况,由此可做出许多相关诊断。如倒2叶和倒5节节间同伸,倒2叶过长,则倒5节节间必然过分伸长,因而倒伏的可能性就越大。又因倒2叶在相当程度上受倒4叶的控制,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倒4叶往往和后期倒伏也有密切关系。
(3)植株高度和分蘖速度。植株高度和分蘖速度反映了植株整体营养水平。一般来说,营养状况不良时,植株矮小,分蘖少而缓慢,而当营养状况良好时,植株高大健壮,分蘖多而整齐。如果发现株高和分蘖生长异常时,要结合具体表现分析原因(如缺素等),采取相应的措施。


水稻的长相是指什么?怎样进行长相诊断? 

水稻的长相是指水稻植株根、茎、叶、穗等各器官的形态和姿态,即稻株或群体的样子,包括叶的大小、形态、披挺,根群形状,群体结构等性状。长相诊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叶相。即叶的长相。可分为五种类型:叶片直立;叶片上部稍弯,但叶尖仍在最高点,谓之“挺”;叶尖降低至最高点以下,但仍然在该叶叶枕至最高点的1/2以上,谓之“弯”;叶尖降至叶枕至最高点1/2以下,但不低于叶枕,谓之“披”;叶尖降至该叶叶枕以下,谓之“垂”。
叶相反映了稻株代谢状况。稻株代谢愈旺盛,生长愈迅速,叶片组织愈嫩,则披、垂愈严重。反之,稻株逐渐向积累型代谢转移时,生长减慢,叶片伸长受到抑制,叶片便逐渐挺、直。披、垂叶在叶面积指数较小时,可以扩大受光面积,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但当叶面积指数较大时,叶相必须挺直,才能减少互相遮荫,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光合量。因此,在叶面积指数不大的分蘖盛期,叶相“弯”较为有利,披、垂叶也影响不大。但进入长穗期,叶片必须挺直,才能向高产方向发展。叶相诊断,通常以功能盛期的倒2叶、倒3叶为主。
(2)叶色。叶的颜色反映了植株的代谢特征。当叶的颜色深绿(俗称“黑”)时,表明植株氮素充足,体内氮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多,各器官生长迅速,同化物积累差。当叶的颜色浅绿(俗称“黄”)时,表明植株氮素不足,体内碳代谢旺盛,此时蛋白质合成减弱,但同化物积累增多,各器官健壮挺实,并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基础。叶色黑黄的变化,为水稻栽培上采取各种措施提供依据。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劳动模范陈永康针对南方单季晚稻提出了运用肥水管理措施,实现叶色三黄三黑交替变化(第一次黑黄发生在分蘖期,第二次发生在拔节期至幼穗分化前,第三次发生在穗发育期问),达到足穗、壮秆、穗大、粒饱、高产的目的。
(3)株型、丛型。单株稻的长相叫株型,一穴稻株的长相为丛型。株型和丛型是看苗诊断的重要指标。在生产上最重要的是丛型,高产田一般要先后经历五种丛型:首先是“喇叭筒”型,即在有效分蘖期株丛应像喇叭筒那样上大下小,如果丛型“拢起来”,就要及时补肥;其次是“大胡子”型,是说到拔节期丛型下大上小,叶片分蘖很多,大小不一,像“胡子状”;再次是“打鼓棒”型,指到孕穗期,丛型变成上大下小的打鼓棒样,这是秆壮穗大的象征;接下来是“竹林子”型,指到出穗前后,稻脚清爽,死叶和黄叶很少,像“竹林子”一样;最后是“哈腰”型,即在收获前稻株中下部垂直,上部倾斜,像人哈腰于活一样。

怎样根据水稻长势长相进行稻株的营养诊断?

  稻株的长势长相可以反映其内部的营养状况,当稻株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时,其长势长相就会表现出异常情形,如稻株矮小,生长缓慢,茎叶表现缺素或毒害症状等。但稻株的长势长相除了与自身营养状况有关外,还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因此,根据长势长相诊断稻株营养时必须了解它们的特异性因果对应关系,也就是要知道稻株在营养缺乏或过剩时会出现哪些特异性症状,根据这些特异表现,才可以推知稻株的营养状况。例如,稻株若发生自下而上的叶片发黄现象,每叶又是自叶尖沿中脉向下扩展,最后到整叶发黄,则说明稻株缺乏氮元素,应予以补充氮肥。稻株的营养诊断内容,主要包括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丰缺诊断。

    怎样进行水稻分蘖期综合诊断? 

    水稻分蘖期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每穗粒数奠定基础的时期。水稻穗数的多少取决于插秧的基本苗数与分蘖成穗率,而分蘖能否成穗要看分蘖期稻株的长势长相。分蘖期稻株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诊断:
    1、健壮株。这种稻株返青快,叶片转色快,生长速度快,叶片色比叶鞘色深,叶耳距只在移栽后较短,以后恢复正常递增。分蘖在第2片叶露尖时普遍发生,长势蓬勃,长相清秀。早晨看苗,弯而不披,中午看苗,挺而有劲。从群体角度看,当水稻进入无效分蘖期后,叶色有所褪淡,逐渐近于叶鞘色,晒田后叶色转淡落黄,总茎数适宜,全田封行不封项。
    2、徒长株。这种稻株出叶快而多,叶色黑过头,在进入无效分蘖期后叶色深绿,叶鞘细长,叶耳距仍急剧递增,叶片软弱,株型松散。早晨看苗,叶片披垂;中午看苗,叶片下弯带披;傍晚看苗,叶尖吐水迟而少。就徒长群体而言,在分蘖末期,叶色“一路青”,总茎数过多,全田封行又封顶。对徒长株要严格控制氮肥施用,及早晒田,控制生长。
    3、衰弱株。这种稻株叶色黄绿,叶片和株型直立,出叶慢,分蘖少,叶耳距迟迟不恢复正常递增。群体在分蘖末期,叶色出现“脱力黄”,总茎数不足,全田不封行。对于这类植株,应积极促进生长发育。

    怎样进行水稻幼穗分化期综合诊断?

     幼穗分化期也叫长穗期,是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开始,是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长穗期综合诊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长穗期健壮株的特征。晒田复水后,叶色由黄转绿,孕穗前保持青绿叶,直到抽穗。稻株生长稳健,基部显著增粗,叶片挺立清秀,最上部叶片长度适中,全田封行不封顶。
    2、长穗期徒长株特征。叶色“一路青”,后生分蘖多,稻脚不清秀,下田缠脚,叶片软弱搭架,最上两片叶片过度伸长,稻苗多病。
    3、长穗期弱株特征。叶色落黄不转青,稻苗未老先衰,最上部2~3叶和下部叶长度差异小,全田迟迟不封行。

    怎样进行水稻结实期综合诊断?

    结实期是决定粒重的重要时期,是影响产量高低的最后一关,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诊断:

    1、健壮株结实期青枝蜡秆,成熟时剑叶坚挺,粒黄叶绿,保持两片以上绿叶。

    2、徒长株结实期叶色乌绿,顶叶下垂,贪青迟熟,秕粒多。

    3、瘦弱株结实期叶色枯黄,剑叶叶尖早枯,显示出早衰现象,秕谷多。

    以上仅为个别地区某些品种诊断指标,各地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