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6期
单季晚稻高产搁田技术
邵爱明(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农业服务中心,上海 201412)
摘要 介绍单季稻生产过程中搁田的作用、目标、原则与时期,提出搁田的技术措施以及搁田应当注意的问题,以为单季晚稻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单季晚稻;水浆管理;搁田;高产
搁田又称“烤田”、“落田”,是单季稻生长期内排除田间积水的管理技术措施。搁田是水稻生产中一项重要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搁田,可以控制氮素吸收,降低植株体内氮素含量,从而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达到增强水稻抗逆性,控制无效分蘖,调整长势长相,为中后期壮秆大穗,提高粒重奠定基础。生产实践表明:采用搁田措施的稻田,比未搁田者无效分蘖减少 20%~34%,穗粒数增加 8~14
粒,千粒重增加 1~2g,增产 450~810 kg/hm2。搁田的稻田成穗率高,可达 72%~81%,而且茎穗大小接近,有利于田间管理。
1搁田的作用
1.1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水稻的分蘖株在主茎拨节、未达到 3 张叶片以上时,一般不能成穗结实,称为无效分蘖。无效分蘖争夺养分,导致有效分蘖营养失调,结实率下降。搁田后,使土壤水分减少,水稻根系生长受到一定抑制,氮素吸收量随之减少;同时,搁田以后土壤养分分解减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脱氮现象。土壤中氮素减少,抑制水稻对氮素吸收。控制群体过快发育,减少无效分蘖,养分优先供给有效分蘖,个体充分发挥,群体协调统一,提高成穗率,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目的[1-2]。
1.2改善水稻株型
根据单季晚稻生长发育特点,有效分蘖末期,正是倒 5叶和倒 4 叶生长,倒 3 叶即将抽出,倒 2 叶和剑叶分化形成的时期。通过搁田,可以有效降低植株体内氮素含量,使即将抽出的倒 3 叶和正在分化形成的倒
2 叶和剑叶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变短。同时,与上 3 叶有同伸关系的下部 3
个伸长节间,也是因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变短。上 3 叶和下 3叶变短的水稻植株呈现矮化,形成蹲实茁壮的矮化株型。植株抗倒性增强,上 3 叶叶片直立上举不披垂,上下部叶片均能良好受光,每张叶片正背两面受光,提高叶片光合作用率,在“强源”的前提下“扩库”。
1.3增强水稻植株抗逆性
搁田后,根、茎、叶各部位的含氮率,均比未搁田的水稻显著降低;而糖和淀粉含量以及碳氮的比值都明显增高。另外,由于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增多,植株变硬,体质增强,抗病能力随之提高。
1.4促进水稻中后期生长
搁田可以使土壤铵态氮和有效磷减少,但是土壤含氧量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旺盛。覆水后,土壤中的铵态氮和有效磷释放量增加,肥力显著上升,土壤中的还原物质减少,有利于水稻中后期生长[3-4]。
2搁田的目标
2.1叶色褪淡
叶色由有效分蘖末期的浓绿, 到穗轴分化期褪淡为淡绿,叶色绿中透黄。
2.2根系生长范围扩大
有效分蘖末期的根系,主要分布在耕层;搁田后,根系穿过耕层,向纵深方向发展。
2.3群体结构合理
无效分蘖得到控制,养分能满足有效分蘖的生长,叶面积扩大。
2.4长势减慢
①株高日长势速度减慢。由有效分蘖末期日增高 1.1~1.2 cm,到穗轴分化期减慢到
0.8~1.0 cm。②出叶速度减慢。有效分蘖期的叶片从出叶到定型只需 5~6 d,减慢到 7~8 d。③分蘖速度减慢。有效分蘖增蘖速度为 22.5 万~30.0 万个/hm2,减慢到 15.0 万个/hm2以下[5-6]。
3搁田的原则与时期
水稻搁田的原则是“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是指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以前,田间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 80%~90%,应立即排水搁田,控制无效分蘖产生,促进有效分蘖生长。根据四团镇地区单季晚稻高产栽培经验和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常规稻基本苗达到 120 万株/hm2,茎蘖数达到 80%穗数苗时即开始搁田,杂交稻基本苗 75 万株/hm2,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苗或 90%以上时开始自然断水落干搁田,多次反复轻搁。“时到不等苗”是指秧苗已进入有效分蘖临界叶龄,近拨节始期前后,无论茎蘖多少,苗数是否发足,都应放水搁田。根据叶龄模式栽培,常规稻有效分蘖临界期在 10 叶,拨节期在 13 叶;杂交稻有效分蘖临界期在 11 叶,拨节期在 14 叶。因此,当常规稻叶龄为 10 叶,杂交稻叶龄为 11 叶时,不论茎蘖多少,苗数是否发足,应放水搁田。在四团镇地区,单季晚稻的搁田一般从大暑到立秋结束。
4搁田的技术措施
单季晚稻搁田必须做到“三看”,即看苗、看土、看天,也就是根据稻田土壤、前期施肥情况、当前稻苗长势长相,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4.1土壤通透性好、苗情好的稻田,及时搁田
当茎蘖数达到穗数苗时,开始搁田,常规稻一般进行 2次搁田,先轻后重。第
1 次搁田程度为轻搁,搁田的标准是田面不积水,脚踏陷脚;第 2 次搁田程度为重搁,搁田的标准是田边裂细缝,中间不陷脚,田土不发白,田面冒白根;2次搁田的中间进行 1 次覆水。杂交稻一般进行 3 次搁田,前2 次搁田程度为轻度,第
3 次搁田程度为重搁,2 次搁田的中间进行 1 次覆水。四团镇地区搁田的一般时间:常规稻第1 次搁田在大暑节开始,时间为 3~5 d,随后进行 1 次复水,复水时间为
2~4 d, 第 2 次搁田从 8
月 1
日开始到立秋结束;最晚不超过 8 月 10 日,以后不再搁田,保水促幼穗分化。杂交稻第 1 次搁田开始时期是 7 月 10-15 日,第 2、3次搁田,以后水浆管理与常规稻相同。
4.2前期施肥过多、长势过旺的稻田,早搁、重搁、多次搁田
当总苗数达到预期的 80%左右进行搁田。搁田以田面挺硬、出现小龟裂、脚踏不陷脚为标准。通过多次搁田,拉长搁田的时间,控制氮素吸收,使叶色逐渐褪淡,但是一次搁田时间不能过长、过重,田面开裂发白,影响单季稻正常生长,最终造成减产。
4.3泥头过烂的稻田,适当早搁
对地势低、土壤通透性差、泥头烂的稻田,或由于施入较多有机肥及进行秸秆还田后、土壤还原物质多而泥烂的稻田,适当提早搁田,延长搁田的时间。通过搁田,使田面逐渐挺硬,以脚踏不陷脚为标准。搁田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增强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有利于根系由纵向生长向横向生长发展,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另外,对前期长势差、苗数不足的稻田和保水不良的稻田,一般不需要搁田,应进行脱水管理。在搁田期间,遇到阴雨,应适当延长搁田时间。
5搁田中应注意的问题
5.1提高搁田对单季稻生长重要性的认识
搁田是单季稻生产中的一项调控水浆管理的措施,对构建丰产架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往往存在搁田不理想或者不搁田的现象,中后期田间泥头过烂,使稻秆软弱,容易倒伏。为此,要改变搁田会造成缺水而引起减产或者稻株死亡的错误观念。
5.2正确把握搁田时间搁田的时间
包括搁田开始时间、搁田结束时间。搁田开始时间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过早,会造成有效穗不足;过晚,会引起穗数过多,穗型小,粒数少,最终都会导致产量不高。
5.3抓好搁田后的水浆管理
8 月 10 日以后,单季晚稻进入幼穗分化,田间切忌断水;在水浆管理上,保水促幼穗分化,防止缺水。
5.4协调搁田与病虫防治的关系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正是稻飞虱、纵卷叶螟、纹枯病大发生的时期,会出现搁田与病虫防治的矛盾,两者之间要注意协调。
6参考文献
[1] 段玲玲,彭望瑗.水稻栽培技术 300 问[M].1 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02-106.[2]
冯太勤,薛新红,朱玉萍,等.“苏香粳一号”不同搁田时期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1(3):55.[3]
王伯华.水稻高产搁田新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17):12.[4]
夏存宏.搁田蹲苗-水稻获得高产的关键[J].植物医生,2010(3):47-5.15.25.35.4648.[5]
李卫华.旱育稀植栽培适度搁田[J].云南农业
2001(4):8.[6]
王旭辉,杨祥田,陈茂焕,等.不同排水搁田时期对单季稻生育及产量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7(6):8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