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水稻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1)水稻的生理需水:生理需水是指供给水稻本身生长发育、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水分。维持水稻正常生理功能所消耗的水量,绝大部分是通过植株蒸腾而散发到大气中去,因此这部分水量称为水稻的蒸腾量。蒸腾强度是随着绿色叶面积和植株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到了成熟期,又随着绿色叶面积逐渐减少而递减。水稻的生理需水在水稻一生中的变化规律是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2)水稻的生态需水:生态需水是指为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需的水分,这部分水量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水稻生态需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作用是以水调温、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及淋洗有毒物质等。棵间蒸发是物理性的扩散汽化作用,受到植株荫蔽的影响,在水稻全生育期的变化规律是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在有水层和没有水层的条件下,棵间蒸发量可相差好几倍。稻田渗漏分为田硬渗漏和底层渗漏,与稻田的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地下水位、田面水层深浅以及边界出流条件等密切相关。田面有水层的稻田比田面无水层的稻田,因受水的重力作用,其渗漏量大得多。 根据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一些灌溉试验站的试验成果统计,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与棵间蒸发、叶面蒸腾的变化有以下一些规律: 1)各生育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比例(又称阶段需水模系数),如表1所示: 表1: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比例
2)各生育期的叶面蒸腾量占全生育期蒸腾量的比例,如表2所示: 表2:水稻各生育期叶面蒸腾量占全生育期蒸腾量的比例
3)各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占全生育期蒸发量的比例,如表3所示: 表3:水稻各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占全生育期蒸发量的比例
水稻需水临界期是指水稻生长期间对水分最敏感的生育阶段。水稻的需水临界期多在孕穗期,即稻穗形成的阶段。因为稻穗是植株中最幼嫩的部分,抵抗干旱的能力最弱,对水最敏感,往往最先受到缺水的影响,容易造成穗短、粒少。并且该期叶面积大,蒸腾作用强,需水较多,约占全期需水量的20%~30%,若供水不足,就会削弱同化物质制造及其在植株体内运转,造成水稻减产。 影响水稻产量和需水量的因素均十分复杂,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水稻的品种、农业技术措施是影响单产的主要因素,而气温、湿度、风速等则是影响水稻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水稻需水量与产量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水稻需水系数是指每生产1千克稻谷所消耗的水量(千克),是需水量与经济产量的一个比值,用来反映灌溉水效率的高低。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稻别、其需水系数也有差别,一般是早稻的需水系数小于晚稻。据对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四川等省、区多年灌溉试验资料统计,需水系数与产量关系有以下规律(见表4): 表4:双季早稻需水系数与产量关系
|
|
来自: LM0318 > 《557 交通 郵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