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饱含意欲的中国折扇

 愚雅轩 2012-01-31

 

愚叟草堂祝您全家幸、安康

 
 
饱含意欲的中国折扇

 

       我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折扇和团扇二种。一把折扇主要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构成。普通的折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讲究一点的,扇面上还要题诗作画。高级的折扇,扇骨和扇叶往往要用象牙制作。上边呢还要雕刻出各种纹饰,扇面也大多带有名人的字画。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这“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不过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现今,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的折扇最为有名,基本上是纯手工制作和绘制。我国历史上出现折扇的最早的实物见证,是1977年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戗金漆奁,这件名为“人物花卉纹朱漆戗金莲辨式奁”的漆器现在珍藏在常州博物馆,其奁盖面戗画一幅“园林仕女消夏图”,一仕女怀抱纨扇,一仕女轻摇折扇。从此幅图可看出,早在南宋折扇已广为流行。

        折扇的发展
        折扇系日本发明。古称倭扇,是由日本遣唐使作为进贡礼品带到中国。折扇状似蝙蝠,有撒扇、聚头扇、蝙蝠扇、摺扇等诸称。第一把折扇是用桧树薄片缝制而成,所以称为桧扇,后来改为纸扇面。日本在平安时代初期便有了折扇。据《西宫记》记载,平安初期,每逢夏季,宫廷贵族赐予侍臣折扇,折扇成为宫中活动时侍臣携带的物品之一。后来宫廷女子也受其影响,经常拿把折扇,作为身边的装饰品。

          中国从宋代起大量制作折扇(又叫“折叠扇”、“聚头扇”),折扇扇面少数用绢,多数用纸裱糊。近代人所用的折扇,又叫撒扇,是明代永乐年间,朝鲜国入贡中国的。永乐皇帝喜欢这种扇卷舒方便,就命宫中工匠仿造。最初,明宫中也不过使用竹骨茧纸薄面折扇而已。后来朝廷定制,每年多造重金折扇进献御前。这种折扇,一面命待诏学士书写端楷诗词文句,另一面由画苑画师绘上工致画图。预定在每年农历5月1日进呈,以备皇上在5月5日端午节分赐给嫔妃宫女。这种重金折扇,钉铰眼线,都用精金制作,每扇价值五金。这种习尚,在明代宫廷中,日盛一日。折扇选用材料,越选越精,极奇穷巧。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种木料的。工艺则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还有镂空边骨,内藏极细小三十二张牙牌的。有镂空通身,填满异香的。更有空圆钉铰中,藏着极小骰子的。这些折扇骨,都刻有各种花样,备极奇巧。还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状,更有些扇骨钉铰藏在里面,外表一点儿痕迹也看不出来。至于扇面,有白纸三矾的,有五色缤纷的,有糊香涂面的,有捶金的,有洒金的。

        明永乐帝开始主导折扇潮流,他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折扇一旦流行,久盛不衰。在清代,折扇之随处可见,简直登峰造极到有泛滥的嫌疑。明清时,在折扇生产地--江南一带,出了很多名士,他们的风流才情,与折扇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他们所营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围,表现出柔情氲氤的诗画美境;通过以折扇为媒介,流传于皇宫、府第、闺室、民间、海外。而折扇也因了这些美画佳句身价百倍。

        根据制作材料和方法的不同,这些折扇命名也不一样。扇骨多而轻细的,叫春扇或者秋扇。以香料涂沫扇面的,叫香扇。可以藏在靴子中,以备行旅途中使用的,叫靴扇。更有一种以各色漏地纱为扇面,可以隔扇窥人的,叫瞧郎扇。还有一种左右可以打开,制成三层扇面,中间一层画着春宫画的,叫三面扇。此外,根据制作式样各别,产地和制作人不同,而叫做黄扇、曹扇、潘扇、川扇、青阳扇等等。折扇的附属装饰品,是扇坠。有人认为,扇坠以蜜结迦南为第一,其次是宋做旧玉的小饰件,再次为虎斑贝(宝螺)、金丝,各色玉做的也算好。至于琥珀、蜜蜡之类扇坠,就是下品了。

        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折扇不少,折扇制作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称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黄扇、青阳扇、溧阳歌扇、丰润画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纸麦扇、吴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种。扇股扇面的制作日趋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认可。如果说折扇源于日本的话,此时已真正汉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传制作折扇历史最久远的,是杭州的芳风馆。这家世代制售折扇为业,因此致富。在杭州城内购置一处别墅,花木竹石,十分精幽。《在园杂志》的作者在杭州代掌府政时,曾经造访其家。座间询问主人制扇之法,主人拿出一柄小巧折扇,说,这叫“百骨扇”,传世已经数代了。数一数,扇骨果然有一百之多。但一点儿不显得扇骨多而厚大。颜色古润苍细,的确是传世古物。听主人讲,这种扇,当时已经不能仿造了。即使仿造出来,效果也十分不佳。

      《白下琐言》记载,南京造作折纸扇骨素有盛名。当时制扇业多聚居通济门外。用杭连纸的扇面叫本面,用京元纸的叫苏面,比本好。当时三山街绸缎廊一带,业扇者不下数十家。张氏庆云馆最为有名。这家制扇,楷磨光熟,纸料洁厚,很远地方的客商都赶来购买。只是价格较高,而且时样短小,要想求购旧时那些老粽竹、樱桃红、湘妃竹等类扇骨长而脚方的样式,多半寻觅不到了。而且,扇业者都爱追赶时髦,在扇骨扇面雕刻字画,还爱从《红楼梦》一类小说女主人公中取名,以致正统文人觉得有失雅驯,受到一些人的指斥。这已是清中叶的事。此外,《香祖笔记》还记载,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南京制扇骨最精有李昭、李贽、蒋诚三人。此外,蜀扇也早享盛名。谈迁《枣林杂俎》中“川扇”条记载,明亡时,钱谦益曾将蜀扇赠送给清豫亲王多铎,可知蜀扇亦为当时天下珍品。近代成都制扇业者不多,只是川中荣昌、隆昌等地有制折扇业者,产品销成、渝等处。

       清代是我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为他们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就是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不仅是文人,不仅是男性使用折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分出以黑纸扇、游鉴图扇和戏画扇为典型的工艺扇,以及女用的米扇。从扇本身出发,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扇子还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折扇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国时,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国艺术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没有什么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创新是集锦扇。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绘画,或分段书写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锦扇却是将扇面空间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后由多名书画家分别作书绘画。从最少的两人组合开始,到多至十余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明清两代我国的制扇业十分繁盛,扇和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孔尚任的《桃花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虽是艺术虚构,但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扇的影响之大。同时,扇又和书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清代的“扬州八怪”和常州著名画家浑南田,都有扇面书画佳作传世。

        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历史,一面现实。一面书画,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给后人思考后填充。折扇在引风纳凉方面的作用,远不如蒲扇直截了当,但无论团扇,还是折扇,都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进步,是对生活美化的装点。它是挂在时代腰间的奢侈品。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必然会遗忘折扇的时代,折扇之被重新拾起,已脱离其扇风的本意,而变成某种完全情绪化或曰文化的东西。在今天,折扇已成为中国的折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销往许多国家,当然也销往日本--那曾经是折扇的故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