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腹横纹小切口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的应用 【基本外科讨论版】

 网乐春天 2012-02-02

下腹横纹小切口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的应用 【基本外科讨论版】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外科微创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106例。结果 106例患儿手术顺利,手术操作时间平均22min,术中出血少,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天,1例术后4个月复发,无切口感染、出血、阴囊积液及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下腹横纹小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适合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尤其是2岁以下患者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
1998年8月~2006年4月我科共收治小儿易复性腹股沟斜疝106例,均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进行治疗,行高位疝囊结扎术,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男性患儿,其中1~2岁64例,2~3岁28例,3~7岁14例,2岁以下占本组60.37%,有疝嵌顿病史18例,占16.98%。
  1.2 手术方法 取患侧下腹部耻骨结节上横行顺皮纹小切口,相当于腹股沟外环口所在体表投影上,切口长约1~2cm,切开浅筋膜后,将切口向外下方牵拉,找到外环口腹外斜肌腱膜的内外两个脚,即可确认外环口的精索提睾肌筋膜,钝性分离提睾肌和固有鞘膜,直至提出疝囊,切开后距疝囊颈约2cm处横断疝囊,牵拉近端疝囊并向内环口剥离,至腹膜外脂肪处贯穿缝扎疝囊颈,精索创面、疝囊横断处严密止血,牵拉同侧睾丸使精索复位,缝合浅筋膜,切口皮肤用创可贴拉拢对合。
  2 结果
  106例患儿均手术顺利,手术操作时间10~40min,平均22min,术中出血少,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住院时间1~6天,平均4天,术后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1例术后4个月复发。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非创伤性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局部注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相比,注射治疗往往需多次治疗后才能见效,实际给患儿带来的心理创伤和肉体痛苦可能更大,更为重要的是,其疗效不确切(复发率高),并发症较多而严重(如输精管损伤)。近年来,微创技术在外科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手术切口及损伤小,痛苦轻,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甚至有采用一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报告[1],但腹腔镜操作一般需在腹部打3个孔,且术者尚需具备熟练技术,并有较完善的器械作保证。因此,在多数医院里,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仍是首选方案,尤其是直接经外环口结扎疝囊的方法,下腹横纹小切口行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切口小,直视下操作对腹股沟管的损伤减小到最低限度,术中不需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对精索的游离刺激轻,副损伤小[2],切口选在下腹部与皮肤纹理一致的横切口,皮肤切开处无需缝合,愈合后几乎不显手术瘢痕,不仅符合美学观点及微创原则,而且对患儿的心理无不利影响。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就可达到目的,腹股沟管壁修补术很少用于婴幼儿, 因为小儿腹股沟斜疝与成人斜疝发生原因不同,小儿斜疝发生除发育过程中遗留的疝囊外,腹股沟区多无肌肉薄弱因素[3],即使有暂时的腹壁薄弱区,通过以后的发育多能自行得到加强,故手术治疗时仅需作高位结扎即可,无须修补。因此,绝大多数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时,不必像成人那样充分暴露腹股沟韧带、弓状缘和联合腱等腹股沟管的周围组织结构,由于婴幼儿腹股沟管短小(约1~2cm),在外环口就能容易地将疝囊、腹膜拉出,结扎疝囊颈,所以不打开腹股沟管,经外环口途径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中是可行的。由于手术步骤较经典的经腹股沟管途径简化,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一般可控制在25min以内,配合熟练者仅需15min。同任何手术一样,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手术者的经验有一定关系,但是,由于本法不必切开和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可以减少对腹股沟管周围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损伤,可避免因不慎将腹外斜肌腱膜和精索组织相缝合而引发的医源性高位睾丸,由于是在腹股沟管外离断疝囊,近端疝囊约有2cm以上,这就使菲薄的疝囊壁剥离时被撕裂或部分滑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有利于疝囊的完全结扎,而这又是防止术后复发的一个关键因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保证这种术式成功的关键。该手术方式仅适合腹股沟斜疝患儿,尤其是2岁以下患儿,大龄儿童由于腹股沟管变长,已不适应这种手术方式,仍应采用暴露腹股沟管的方式,根据患儿机体发育的情况,我们将年龄界限控制在7岁左右;疝囊太小(位置较高)者,需打开腹股沟管才有可能找到疝囊;复发性疝局部解剖可能已经改变,腹壁局部也可能存在缺陷,有时尚需行局部加强或修补手术,经腹股沟管途径手术仍有其优越性;内环口缺损较大的斜疝,也应该解剖腹股沟管,有利于术中缩小内环口以减少复发,本组1例术后4个月复发就是内环口缺损过大,未解剖腹股沟管修补内环所致。
  【参考文献】
  1 刘玉祥,程 峰,周 坤,等.一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一例.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12.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2 李韶山. 针孔式切口治疗腹股沟斜疝108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78-79.
  3 袁启东,麻来峰,栾丽娟.经外环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20例.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34(3):125-131.
   作者单位: 211200 江苏南京,南京市溧水县人民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