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美学之浅见

 聽雨軒sjh 2012-02-06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翻开历代书法名人录,晋代有二王之妙,汉魏有钟张之绝,还有唐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众多书法名家犹如夏夜的群星,璀璨耀眼。他们用心血凝聚成的书法艺术结晶,辉映在华夏艺术的天宇中,让后人们无限敬仰和崇拜。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书法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人讲书画同源,用传统的观念来看,书画相提并论,而书在画的前面。古人的这种观点,在现代美学上自古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崇爱、宝爱,并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书法体现着人品,代表着人格。想要写好一笔优美的字,意识境界的正直是首要的。人正则笔正,心不正则笔不正。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发则无败事。”大意就是说,刻苦学习,加深锻炼。古人讲,书法无捷径只要能付出时间,每日以三百字以为程,久而久之,只求耕耘,不求收获,必定大器晚成。在我个人以为,这就是学书的硬道理。书法要有“我的感觉”。寻找我的感觉,就是有个性,要有个人的风格。在本人学习书法的几十年过程当中,我对个性的认识是这样的,书法之路必走传统,第一要先学楷书,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俗话说的好,万丈高楼从地起,练字先习正楷字,不写上十几年就会根基不稳,若要临其他法贴,是无从下手的。

    古人说:“临过百家成一家,那怕书丹鬼画符”。历代书法大家的成功经历无不告诫人们,练习书法是一门苦学问,没有数十年的刻苦锻炼,不写上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是不能成家的,也是不能脱胎换骨的。有些爱好书法的人,写了几年字,或练了几个字,或模仿他人,参加大赛之类,争名誉,自己抬高自己,就称是书法大家,难免妄自尊大之嫌。古人讲:“书法乃气血骨肉神,五者缺一不可为书”,减了一分俗气,增加一分美气。《道德经》说:“俨兮,其若客”,要学习书法,对每个字的笔画认识,尤如对待高贵客人一样,要诚实谦逊。反之要寻取个性,找寻“我”实在是难上加难。书法讲究“势”,而笔势又在何方呢?老子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遵道而贵德”。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对最高美学境界的追求,就是“势”,犹如一位戏曲艺术家在舞台上的表演一样,其一举一动,无不表现出美的神韵。书法讲熟练,熟能生巧,巧能生妙。也就是说:“微妙玄通”,每一个表演动作都随着音乐弦律顺畅而下。写书法首先要文辞熟,犹如戏剧演员的道白和唱词,如果不熟悉书写内容,看一句写几个字,产生不了书法的流畅美。真正的书法大家,虽然不是才过八斗,也可腹内藏珠,熟悉性较强,挥毫作书,其一要看是何地宣纸,根据纸质,掺水调理,宣纸较差,调墨用水很少,或不掺水,宣纸较佳,掺水适中。其二是毛笔,古人虽讲“善书者不择笔”,但笔质也很讲究,如果毛笔其质量差,书写不得心应手,给书者造成困难。其三书法讲安,书一张宣纸,如掉字,写错字,或字印水等,在大众面前就叫“书法事故”。我个人对毛笔的看法,毛笔是中华民族作书画用的独特工具之一,外国人是没有的,中国毛笔自商周时代开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本人多年练功时用长锋,书写时用短锋,感觉得心应手,在书写小楷字时常用短锋。近代台湾书法家大多数用短锋,用长锋者很少。作书前的性灵修养。俗话说“台上一时动,台下十年功”。书法也是胆识的体现,所以古人有“大胆书法拼命酒,坎坷道路断肠诗”的体验。历代群贤善书者皆谓说时容易做其难,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大众面前挥毫作书是目中无人,就是老子说的“无为状态”,在写书法的时候是“无以为”,如果“有意为”,功力欠佳执笔造作,必然七长八短,笔画搬家,丑态百出。清代大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五合交臻,神融笔畅。书圣王羲之挥写《兰亭序》时,大体附和了这些条件。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当时用的蚕茧纸,鼠须笔,神志融和心手双畅于是写下了这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偶然欲书的结果,以后再写不出来了。传统书法谓,字如其人,书如其情,钟繇在《笔法》中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王右军《兰亭序》有“因寄所托,取诸怀抱”之句,似隐寓书旨。书法是“心学”、“心画”。书家的“首务”就是平时必须陶冶性情,美化心灵。当然在挥运时也必须饱含感情,取诸怀抱,把性情放在第一位。清代画家恽格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他把笔墨的感情化作为重要的创作问题提了出来。作为再现艺术的绘画,尚且要求如此,作为表现艺术的书法也就更应该如此。注意了“心”和“情”的修养和孕育,才能有神诸中而形诸外。再论书法的真善美。书法美是线条的美,形式的美,以及从笔迹流出的心情美。所谓善就是人格的善性,性志的善,以及作品所书写文字内容的善。手与心双畅,美与善交融,书与人合一,线条、感情、文字内容三位一体,无间契合,书法创作也就能臻于尽善尽美的境界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汉而晋,进入高度繁荣的时代,各种书体,多种流派,犹如奇葩竞放,争妍斗艳,与创作的繁荣相适应,书法美学抒情得到了较高的阐发。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书法的抒情性作了深刻细致地探讨,强调“书之为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对书者自身修养“心灵美”,认为既掌握了笔墨技巧,又能浚发于灵台,在感性与理性的阐发之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产生音乐弦律美。书法艺术的落笔美、逆势美,或称执笔美,源自现实生活。农民种地,手握镢头,也是取欲下先上的逆势,只有举得高,才能落得重,落得扎实。拳师打拳,也是取欲伸先缩的逆势,只有臂肘蓄势屈缩时,一拳打出去才是强有力的。这就是所谓的取势远。飞机降落时,飞行员要在几十公里以外做好降落的准备,如果飞到机场尽头降落,安全事故不堪设想。同样,书法讲究落笔前的蓄势,若落笔无势,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出了“事故”,必然成为败笔。中国汉字是方块字,有上、有下、有左、有右、有中。老子说:“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前后相随,音声相和”。又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生万物,惟道是从”。火箭发射也是先缩后升,汽车起动也是先退后进。人走路时,步步在缩,如果不缩不能前进。写字的逆势,实际上就是反势,我曾经做了一幅对联“书趣妙处皆合道,画藏玄机不离禅”。书法精熟产生玄妙就合道,一时之兴,挥运作书无我状态就是“禅”。道生万物,书法乃大道也。研究艺术的人眼不穷,腹内不穷,处处留心皆学问。我在电视银幕上,爱看篮球运动员的各种动作,更爱看芭蕾舞,篮球运动员在篮下投球,猛要先缩后升。芭蕾舞演员左脚尖着地,右脚悬空起舞,千姿百态,观者看悬空欲倒,但他本身“重心”很稳。写书法也是同一个道理,以侧取势,其妙无穷。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总结了前人运笔的精妙经验:“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和蔡邕所说的“护尾”(就是现代说的回锋收笔)一样。这不是一般的艺术经验表述,而是根据艺术笔道的经验提到美学的高度,铸成哲理名言。米襄阳就是用古代的哲学观点来概括的精髓,指导书法创作。《易经》中就有“无往不复”这个辩证法的著名观点。又把它演化到书法艺术中来。锤炼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这两句脍炙人口的书学名言,当然也不是他一意要提倡“垂露”,贬低“悬针”,主张藏锋,反对露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