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哲学与中国书法

 张汉九 2013-04-26

道家哲学与中国书法(之一)

  QQ308323171

 

关键词:发朴归真  自然全美  无为而无不为

        大巧若拙  守雌居下

内容提要:中国书法与道家哲学有着天然的必然联系,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与道家哲学相得益彰,不谋而合。中国道家哲学博大精深,对中国书法进行了高层次的阐释,对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以及创作、欣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书法的源头,也是中国哲学的滥觞,即传说中的“伏羲画八卦”。伏羲氏所画的“八卦图”,既是哲学又是书法,因为它既是具象也是抽象,符合二者的本质内涵。

中国哲学其实就是道家哲学。说到道家哲学,我们就会想起“阴阳鱼太极图”,此图包含了人类和大自然中所有物质和精神的东西,体现了宇宙万殊的对立统一关系,警示人们时时刻刻像“阴阳鱼”那样,观察和分析这个瞬间万变的纷繁世界,寻找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唐代孙过庭是第一个看到书法与道家哲学关系的人。孙过庭在他的宏著《书谱》中说:“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颐。”这句话中,“穷”与“测”都是动词,都是“研究”的意思。“微”与“妙”都是道家哲学术语,《道德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这段话中的“推移”是运动、转化的意思。“奥颐”是指深密复杂的道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凡搞哲学研究的人,会从书法的线条运动中得出事物变化的道理。同理,锐意于书法研究的人,必然会从道家哲学中得到更多的启迪。

一、道家哲学对书法内涵的阐释。

书法是创作主体的心理意识,通过肢体有效驾驭毛笔在三维空间中运行的艺术。毛笔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书家执笔在手,运笔过程中留下的轨迹,就构成各种各样大小、强弱、方向等不同形质的线条,由这些线条进行交错组合,就构成了书法艺术。

几千年来,中国书法从实用需要而创造,到审美需求的自觉化,由具象模仿到抽象的文字造型,由随意书写到法度森严,由力求精整到宁拙毋巧返朴归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蜕变过程。我们知道,“朴”接近自然,“拙”类似天真,这种“宁拙毋巧、返朴归真”的审美追求,是着意于书法本质美的内在追求,是去掉一切矫饰,达到“质朴无华”的艺术至境。这与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是何其的相似?

道家文化的主要观点是“循道全天,自然全美”。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个“一”字,表现了道家先哲之了不起的创造与抽象概括能力。“一”字是最简单的,然而它又是最复杂的,因为它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古人“观物取象”是从“近取诸物”开始的,首先是发现了男女自身的差别,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画一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由此又“远取诸物”,发现了天地万物都是“负阴而抱扬,冲气以为和。”(《道德经》)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对立统一的。“合一”绝不是简单的相等或重合,而是异质“同形同构”,是自然形成自然而然的。

先民创造书法,是按照自己身体平衡对称的特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凭借自己对自然万物的审美感受而创造出来的。书法的字形结体虽然不是自然物象的再现,却符合人们思想中积淀下来的自然物象的形质和神采。虽然说汉字不是生命之物,但是合乎自然法则的书法“创造”,由于顺应了“自然”之理,追求“自然全美”精神,所以就有了极强的生命力。       

 

道家哲学与中国书法(之二)

张汉九  QQ:308323171

二、道家哲学能为书法艺术提供理论根据。

“自然全美”思想起先是道家先哲提出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经过整理发挥,成为中国美术的美学精神。“自然全美”精神实际上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美学精神。这种思想体现在书法上,就是追求平淡、率真,朴拙的至高艺术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宋代苏轼提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观点,黄庭坚主张“作书要拙多于巧”,这些观点其实就是“自然全美”精神的具体体现。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其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能用外力去制约它,所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即此。因为事物本身都具有巨大的潜在可能性,所以作为创造主体的人,要“见素抱朴”,只有处于恬淡、虚静的精神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东西,才能合于自然之道,才能顺应自然之理。

可以说“道”是古代书法理论中的核心范畴。汉代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种观点直接与老子的“道法自然”相关联,这只能算作是“道”的显性形态。在书法理论中,还有一些如“藏头护尾”,“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等观点,这些观点由于曲折地反应出道家哲学的矛盾转化原理,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的道家文化思想。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道”的隐性形态。书法中种种对立统一关系,如俯仰、顿挫、曲直、高低、大小、长短等等,都是这两种形态的反应。在书法理论中,“道”的显、隐性两种形态,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共同构成书法理论的内部支撑。

三、道家哲学能为书法学习指明方向。

学习书法的路径应该是:选帖、读帖、临帖、默帖、创作;再选帖……的一种循环反复,继承与创作交错进行的过程。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提高创作水平,在创作的过程中强化对传统的学习和把握。但是光学习法帖是不够的,唐代张怀瓘《书断》云:“夫草木各务生气,不自埋没,况禽鸟乎?况人伦乎?猛兽鸷鸟,神采各异,书道法此。”由此看来,学习书法还要去广泛的汲取营养,对那些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感觉到的等等一切生命现象都得包容进去,通过创作主体的“感悟”与“化合”,通过毛笔挥运表达出自己的宇宙意识。

老子告诉我们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损”、“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断扬弃、不断进步的过程。你想有所建树,想成就自家风格,想不断“创新”,就是想“益”,那就得学会“损”,而且要坚持不懈“损”下去,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至境。意思是说,学习书法的人要不断的增加学问,积累功夫,减少欲望,去掉毛病,长此以往,可以为“道”了。

其实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正确处理“损”、“益”矛盾的过程,也就是实施加减法运算的过程。通过不断增加有益的、传统的因素,消除非传统的、流俗的东西,从“无我”到“有我”,从对自我否定到逐步走向成熟,顺其自然,如此就可以创新了。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对学习书法的人来讲,很有指导意义。 因为创作过程就像骚人赋诗,信口而来;就像人饿了去吃饭,是一种本能的需要。

道家哲学与中国书法(之三)

张汉九  QQ308323171

四、道家哲学能为书法创作执招。

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精神之中,浓缩了道家文化的精髓。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一路走来,成为今天流派纷呈,风格众多的繁荣景象。书法创作是创作主体在继承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在熟练把握用笔、结体、谋篇、布白等方法之后,通过一定的挥运过程而形成的。

在书法创作中,布白很关键。书法中的空白,是创作主体充分利用“线条”这把刀子,有效切割空白宣纸而形成的。书法意境的展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空白”的创造,所谓“笔外有笔”、“笔断意连”、“余味无穷”等就是对空白而言的。有人说在书法作品中,黑与白是笔墨与载体的关系。我却认为毛笔在宣纸上运动,运动轨迹之外的空白已经不再是“载体”了,也应该是“笔墨”。

一张宣纸,不写字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既无线条,也无空白。一旦写上字,就不一样了,就有线条和空白的区别,就产生了审美效应。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张空白宣纸,只能算作“无”,一旦写上字,有了线条运动,就成为“有”了。“有”为实处,“无”是虚处,实处和虚处各有各的用处,不能偏废。例如房屋,墙体是实处,室内空间是虚处。我们要的是空间,但不能因为要空间,而不要墙体。没有墙体,就没有空间的存在。书法作品与此同理,光有线条不是作品,光有空白也不是作品。所以说空白与线条是同样重要的。这和“太极图”中的“阴阳鱼”辩证关系是相同,二者是绝对平等的,任何偏废一方的做法都不可思议。

五、道家哲学能为书法欣赏者指点迷津。

《艺术史丛书》的主编詹森说过:“一个问题向我们模糊的感受挑战,艺术作品本身不能告诉我们它自己的故事。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利用文化史上的各种资料,上至宗教,下至经济学的帮助,才能使它吐露消息。这不仅适用于遥远的过去……”这段话告诉我们,对于书法史上任何一件作品的解读,都需要多方面知识的配合。

书法线条既具象又抽象。说它具象,是因为线条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说它抽象,是因为线条本身不是具体描摹自然界中的任何具体的物象,有很大的模糊性。书法作品之所以会产生美感,就在于其模糊的线条会让欣赏的人联想到某种具体的事物,从而进入那种“望之有形、就之无迹”理想境界。

庄子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取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至察者,不期精粗矣。”书法作品中的线条运动就是“物之精者”,很难用言语表述清楚,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所以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与文辞内容一起进行理解,也可以撇开文辞内容单从线条的运动中寻找玄机。但是,无论你怎么去欣赏,其中所蕴含的创作主体之性情都是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老子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窍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素,其中有信。”

人们往往都不喜欢太美的书法作品,因为这种作品仅仅是服饰之美、面目之美、躯壳之美,即外在之美。真正的艺术是追求内在美的,是以朴素的,简约的,稚拙的、甚至是残缺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因为这样才能让欣赏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种种猜测。断臂的维纳斯会让人感到更美,这也许就是道家说的“大巧若拙”、“大成若缺”的道理吧。

中国书法追求象外之形,弦外之音。因为书法显示的生命力是无形的,是无象的,但是它又潜存在宇宙万殊的具体物象之中。书法艺术“美”的奥秘在于“雕琢复朴”,也就是艺术内在的生命力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复归到自然本真中去。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老子认为,“不盈”、“无为”而自居其反,知巧守拙、守雌居下是自然法则。

2013.4.12.公之于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