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可能增加水稻产量

 LM0318 2012-02-07

[转]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可能增加水稻产量  

2010-02-09 11:28:40|  分类: 论文翻译参考 |字号 订阅

转自:http://www./s/n/000000/20091110/000000133966.shtml

如果应对措施得当,气候变化有可能对水稻生产带来正面效应,从而增加水稻产量。 摄影/章轲

CBN记者 章轲 发自北京

  最新报告显示,如果应对措施得当,气候变化有可能对水稻生产带来正面效应,从而增加水稻产量。

  11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布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下称《报告》)显示,如果只考虑气候因素,气候变化使长江流域主要农作物产量显著下降,但大气CO2浓度增加所带来的施肥效应会有效抵消这种不利因素,大大降低减产幅度,甚至在个别地区有增产的趋势。

  如果再考虑品种替换等适应性措施,长江流域不仅可以降低和避免气候变化给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甚至还可以发挥气候变化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水稻是长江流域最主要的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0%,而产量占全国水稻产量的7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报告》首席科学家徐明表示,长江流域水热条件丰沛,正常情况下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而不会成为限制因素,气候变暖引起的蒸散量的增加也不会对水分供应造成太大的影响。

  他说,影响长江流域主要作物产量的首要因素是光照即太阳辐射,不过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并不增加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下增温只能增加作物的呼吸消耗导致产量下降。

  研究显示,在大部分地区,增温可以使生长季延长,这样就增加了整个生长季的辐射量,对作物生长有利。

  徐明说,一般来讲,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光照,7-8月份的高温抑制、8月份花期冷害和秋季的低温伤害。受光照条件的限制,早中稻产量由北向南递减,而晚稻产量正好相反,这是因为晚稻主要受秋季的低温限制,因此秋季升温有利于晚稻增产。

  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中稻受高温热害(7月下旬-8月下旬)的危害日益突出,造成大面积减产,在这些地区气候变暖导致的夏季高温将会严重影响中稻的产量。

  《报告》称,如果只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将使长江流域水稻减产9%-41%,但如果同时考虑大气CO2浓度增加所带来的施肥效应,长江流域单季稻的产量总体上将呈现增产的趋势。

  但对大面积的双季稻来讲,到2100年(包括气候变化及CO2的施肥效应)早稻生育期将平均缩短4.9天,晚稻生育期平均缩短4.4天,早稻与1971-2000的平均单产相比平均减产3.6%,双季稻平均减产2.8%。

  《报告》认为,和水稻相似,如果只考虑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将使长江流域的小麦和玉米显著减产,但如果同时考虑CO2的施肥效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呈增产趋势,而西南地区仍以减产为主。即使包括CO2的施肥效应在内,到2080年长江流域的玉米仍将普遍减产,其中四川盆地中部减产幅度最大,达25%-50%。

  研究显示,调整播种期和选育生长期长的耐高温品种不仅可以抵消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可以利用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资源。

  徐明说,多个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作物品种不变,早、晚稻产量将分别下降16.1%、14.1%,但改种生育期较长的水稻品种后,产量分别增加17%、2.3%。

  但徐明同时强调,气候变暖后,南方作物北移,同时会带来新的病虫害,物种之间的固有关系也可能被打破,这种风险值得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