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拼音和识字,孰当先孰当后

 阳关旧友 2012-02-08
拼音和识字,孰当先孰当后
[ 作者:编辑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169 更新时间:2006-2-24 10:13:00 ]


   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各有各的特点。不同的地区(方言区),不同传统的学校,不同擅长的教师选用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识字教学法,是正常现象。
  由全国人大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成为拼写中文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的国际标准,其贡献为全世界公认。
  至于说不学拼音也可以在普通话的环境里学会普通话,这当然是真理,问题是现在全国哪有那么多理想的普通话环境呢?
  小学语文课应该把普通话口语教学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那种“重文轻语”的错误倾向一定要扭转过来。
  初等教育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关于“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的法律规定。

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 袁钟瑞

  《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31日第三版用大半版篇幅发表了记者访谈,提出“先学拼音再识字,我们反对”和“先学拼音再识字,是个错误”等爱憎鲜明的口号。对此,笔者觉得似乎有同接受访谈的两位先生进行讨论的必要。  
  1.汉字难认、难记、难写、难读、难用,是公认的。正因为如此,才诱发各种不同的识字教学法诞生。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各有各的特点。不同的地区(方言区),不同传统的学校,不同擅长的教师选用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识字教学法,是正常现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宣传某种识字教学法的优越性,不应同时贬低其他识字教学法,更不应说别人的教学法是个错误。商业广告有个原则,就是不能用贬低同类其他商品的言辞来宣扬自己的商品,宣传识字教学法应遵循同样的道理。各种识字教学法在全国范围内已存在多年,自有其存在的根据和土壤,也各有其成功的效果和经验。无端且武断地说“先学拼音再识字是个错误”,这种无礼和无理本身就是错误的。
  2.受访的先生说,“在西学东渐和中国人学西方的过程中,民族虚无主义泛滥,‘拿来’主义盛行,在语文教学中,受汉字‘难学’、‘落后’、‘必亡’和走拉丁化道路等主张的干扰和影响,对注音符号特别是拉丁化拼音字母情有独钟,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一反两千余年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文教学不再以教识汉字为起点和基石。”
  这个观点令人瞠目结舌。把采用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说成是民族虚无主义,就像把国产的汽车电话也说成民族虚无主义一样。不知受访的先生是不是只坐牛车而不坐汽车也从来不打电话。任何有声语言都有语音,有语音自然有拼音。汉语的拼音自古就有,《诗经》就已经懂得压韵,南北朝时就出现了韵书,古人早就懂得声母、韵母、声调,“反切”就是拼音,“开齐合撮、平上去入、双声叠韵”都是我们祖先发明的音韵学术语。只不过古时候记录拼音的符号与现代不同罢了。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表示汉语拼音,是现代化的必然,是我们前辈意识超前、决策英明的体现。由全国人大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成为拼写中文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的国际标准,其贡献为全世界公认。对汉语拼音如此无知的态度竟然出自知名人士之口,实在匪夷所思。
  3.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语是单音节的语言,但是汉语同所有语言一样,是由“词”组成的而不是由“字”组成的。识字的目的是学习语言,而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哪一种识字法更便于学习语言,更便于开发思维智力,更便于尽快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能力,可以讨论,可以实验,可以百花齐放,唯独不能以“文革”式的口吻将你不喜欢的识字法一言以“毙”之。在世上各种事物都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教育工作者不是去努力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反而固守小农经济时代的所谓“传统”,把别人的创新想当然地判决为“错误”和“民族虚无主义”,就像否定现代化农业生产而鼓吹复原刀耕火种一样可笑。
  4.先学拼音后识字,有助于开发儿童的思维智力,有助于儿童在尚未掌握足够汉字时就提前阅读和写作,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是有足够实验证明的。当然,这样的识字教学法对师资水平的要求更高一些。至于先识一些汉字再学拼音,也有道理,也能成功,这也是历史证明了的,笔者本人当初就是从“開學了,我們上學;工人愛機器,農民愛土地”这样的繁体字学起,而后跟老师学会注音字母ㄅㄆㄇㄈ的。说先学拼音后识字会出现同音代替的错别字,这很具有煽动性的迷惑力,可是先识字后学拼音的笔者,以及在学拼音之前就认识500多个汉字的笔者的女儿,甚至多少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也仍然不能保证不写错别字。不把写错别字归咎于汉字的难认、难记、难写、难读、难用,却归咎于汉语拼音,这才是真正的冤案!
  5.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似乎用不着再论证了。笔者两年前在方言强势地区的珠江三角洲进行过调查,在140名大中小学生中,竟然有138名学生在使用电脑和发送手机短信时喜欢使用拼音输入法,这个比例高达98.6%!因为拼音输入法是用来拼写普通话的,所以在电脑和手机高度普及的今天,使用拼音输入法和学习普通话已经融为一体。至于说不学拼音也可以在普通话的环境里学会普通话,这当然是真理,问题是现在全国哪有那么多理想的普通话环境呢?绝大多数儿童(特别是乡村儿童)还不是跟着老师学普通话?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甚至不会说普通话,学生能学好普通话吗?不会拼音,没有注音的识字,学的还不是方言读音?不让儿童早日学会拼音,等他们的方言口语定型以后再学拼音,岂非误人子弟?
  6.受访先生把全世界的语言分为“以方块、表意文字为特征的汉藏语系”和“以字母拼音的表音文字为特征的印欧语系”两大类,是颠倒了语言和文字的主次关系。请问,没有相应文字的语言归到哪一类?既用汉字又用拼音的日语该归到哪一类?把文字当作语言的特征,是缺乏语言学起码知识的表现。文字不过是语言的衍生物,尽管文字产生以后对语言的发展会产生反作用,但同语言比较,文字永远处于记录语言的符号的附属地位。在当今信息化的市场经济社会,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语文课应该把普通话口语教学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那种“重文轻语”的错误倾向一定要扭转过来。学习汉字固然十分重要,当前学生的写字能力也的确令人担忧,但如果因此而忽视了普通话口语教学,在21世纪居然还沉迷于“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的蒙学”,实在是误人子弟呀!
  7.事实上,先学拼音还是先识字,是个学术问题,技术问题,各有千秋,也各有局限。我们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有一点要明确——学习汉字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掌握汉语拼音是时代的需要,初等教育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关于“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的法律规定,贯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规定和教育部领导关于“汉语拼音教学不能削弱”的指示,为儿童一生的需求着想。有一句话大家必须牢记:不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孩子,无法面向现代化!(作者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普通话推广处处长)

先学拼音 有利识字 杜永道

  《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31日刊登了一篇题为《语文教学:先认汉字还是先学拼音》的文章。文章通过访谈的形式提出“先学拼音再识字,是个错误”等论点,反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学拼音再识汉字。
  文章引述邵宗杰的话说,“这种做法,容易让儿童养成不认真写汉字,以及同音替代、随便写错别字的不良习惯”。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有了拼音的帮助,儿童学习汉字就有了得力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当然要在儿童识字之初学会拼音这个“拐棍”,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识字之前学习汉语拼音是很自然的事情,是无可非议的。用“是个错误”的论断加以否定是不妥当的。
  学会了拼音,就可以自己拼读教科书和读物上的字音,从而提高学生自学汉字的能力,这跟学生书写汉字的认真程度没有必然联系。说先学了拼音,写字就不认真了,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师生都明白,在社会上普遍流通的交际工具是汉字而不是拼音。
  至于说同音代替,无论是先学拼音,还是开始识字后再学拼音,都会发生这种情况;即使学的不是汉语拼音,而是注音符号,也会发生这种情况。这是儿童在识字量很小的学习阶段不可避免的用字现象。随着识字量增大,这种现象自然会慢慢减少、消失。这跟是否先学拼音,也没有必然联系。至于写错字,也就是把字形写错,更跟先学拼音没有关系了。
  其实,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儿童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多是跟学汉字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是边学汉字,边学拼音。但是在方言区,老师们往往要孩子先学好拼音。这样,孩子就可以比较准确地读准字音。笔者获悉,有的南方省份,学校在选择语文教科书的时候,喜欢选择先教汉语拼音的教材。因为学生先掌握了汉语拼音,有利于克服方言影响,读准生字、读好课文。由此可见,那种反对先学拼音的主张是跟小学识字教学的实际相抵触的,在小学语文注音教学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语文教学:先认汉字还是先学拼音》中说:“在西学东渐和中国人学西方的过程中,民族虚无主义泛滥,‘拿来主义’盛行,在语文教学中,受汉字‘难学’、‘落后’、‘必亡’和走拉丁化道路等主张的干扰和影响,对注音符号特别是拉丁化拼音字母情有独钟,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一反两千余年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文教学不再以教识汉字为起点和基石。”
  笔者不同意这段话里的说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跟用注音符号帮助识字是完全相同的。后者早在1918年之后就开始了,在祖国内陆一直延续到1958年。这一情况生动地说明了学习拼音对于识字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台湾,现在仍用注音符号帮助儿童识字。因此,用拼音帮助识字,在《汉语拼音方案》诞生几十年之前就存在了,怎么能说儿童先学拼音是受了“拉丁化道路等主张的干扰和影响”而产生的呢?
  注音工具的出现,无论是注音符号还是汉语拼音,都起到了帮助初识汉字的人特别是儿童比较方便地识记汉字的作用。而且,这个工具还发挥了检索汉字的重要作用。
  究竟是有这个工具好呢,还是没有这个工具好呢?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是有这个工具好。的确,没有注音工具,儿童仍然可以识记汉字,像两三千年来那样。但是有了注音工具,难道不是能够大大便利儿童识字吗?
  至于先学拼音,还是边识字边学拼音,还是学些汉字再学拼音,笔者认为这些方法都是可以的,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是汉字教学的具体方法问题,对其中某种方法硬扣上什么“民族虚无主义”之类的吓人的大帽子,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十分可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更好地发挥这个注音工具的作用,而不是削弱这个注音工具的作用,是语文工作者的一项任务。
  顺便指出,在“文字改革”时代,语文工作者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尽管我们不再提汉字拼音化,但“文改”时代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东西,例如汉语拼音和简化汉字。老一代语文工作者高扬的为国为民的思想旗帜,必须充分肯定。对我国文字改革的那段历史,应当采取客观的科学的分析态度。不加分析地否定五十年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丰硕成果,那才是“民族虚无主义”。(作者是语文出版社副编审,通讯处:100010,北京朝内南小街51号语文出版社)

一入学就学拼音,难度很大——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新国 华西都市报记者 曹丰

  先学一百多个简单汉字,再学拼音,依据的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
  任何国家和民族,小学一入学开始学习的都是自己的母语文字,而不是离开母语文字去学外来的符号。
  原来的语文教材以拼音识字作为识字的主要方法,在全国形成了强大的习惯势力。
  一入学就学拼音,特别是强调四会,难度很大,如果同时开英语课,学习英文字母和拼音混淆,难度就更大。
  先学汉字,再学拼音,把拼音的难点分解,经过四册教材的学习,孩子的拼音比原来学得还好。
  会拼音对于纠正方言有一定用处,但决不等于会了拼音才能学习普通话,更不等于会拼音了就会说普通话。
  先学一些汉字,再学拼音,只是使汉字与拼音的关系摆得更正确,决不意味对拼音不重视。
  记者按: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是2001年首批通过教育部审查的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材,也是首套全部通过审查的国家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自全国各地包括我们四川成都及其他一些地区使用以来,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欢迎,但也有部分教师和家长对教材的编写思路了解不多,尤其是拼音教学问题,有些老师和家长对北师大版教材先教汉字后教拼音的方式不是太理解。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之一马新国教授。
  记者: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与以往的教材以及现在的其他版本的实验教材最明显的区别是,一开始以“字与画”的形式先学一百左右的汉字,然后再学拼音。这样编排的具体目的是什么?
  马新国教授(以下简称马):北师大版教材先学一百多个简单汉字,再学拼音,依据的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
  第一,要摆正学习拼音和学习汉字的关系。拼音只是汉字读音的标注符号,它不能代替汉字,这是中华民族的共识。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是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母语文字。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母语教育,小学一入学开始学习的都是自己的母语文字,而不是离开母语文字去学外来的符号。拼音只是一种认字方法,而认汉字并不是只有拼音这一种方法。拼音是为汉字服务的,这里的主从关系不能颠倒,否则会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目中降低了对自己民族文字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实际上,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老师们总结了各种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中国传统的识字方法是听读识字法,最近二十年又有拼音识字、字理集中识字法、韵语集中识字法等等多种识字法,应该承认不论是拼音识字、听读识字,还是字理识字、韵语识字,都有符合学习汉字规律的一面,但是实践证明,每一种识字方法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原来的语文教材以拼音识字作为识字的主要方法,在全国形成了强大的习惯势力,好像先学拼音、用拼音识字,给难字注音是一种天经地义的方法。北师大版教材认为,拼音识字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有效方法,如果教材中始终贯彻这种识字方法,并不完全符合学习汉字的规律,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独立识字能力。北师大版教材把听读认字和拼音认字相结合,作为主要的认字方式,同时辅以字理识字等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独立识字能力,养成自主扫清一切阅读中的文字障碍的习惯。应该看到,学习汉字这种方块字,在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环境里,听读识字是最常用、最直接、最有效的识字方法,学生在听教师读、跟着教师读的过程中,把听觉和视觉并用,把发音和字形对应起来认字,是最基本的认字方法。
  记者:这样是不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马:正是这样,我想说的第三个方面就是保护孩子识字的积极性。孩子入学前都学过一些字,我们曾拿三百常用字测试刚入学的孩子,最多的认二百多字,最少的也认五个字,这些字是幼儿园老师或爸妈教的,用什么办法教的呢?字与画对应,以画教字是主要的方式。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和儿童早期识字经验相联系,又做进一步深入,在一入学时学习“字与画”单元,把汉字象形及由画演变为字的特点和过程,融入100左右常用字的学习,保护了孩子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如果不是这样,一入学就学拼音,特别是强调四会,难度很大,幼小断裂,使孩子对语文课产生畏难情绪,很容易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同时开英语课,学习英文字母和拼音混淆,难度就更大。而一旦失去兴趣,再恢复就难了,以往孩子不爱学语文,跟一开始两个月强化拼音学习,有重要的关系。相反,学简单汉字,比学拼音容易,先学100左右常用字,再学拼音,可以以熟字带动拼音的学习,降低了学习拼音的难度,保护和激发孩子认字和学拼音的兴趣。编写教材要以学生为本,不能以教师怎样教习惯和顺手就怎样编,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意这点,这也是这次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的理念。
  第四,重视拼音教学,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掌握拼音。北师大版教材对拼音这样安排,丝毫没有不重视拼音的问题,它是要给拼音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且着眼于让孩子按学习拼音的规律,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拼音,实验结果说明,先学汉字,再学拼音,把拼音的难点分解,经过四册教材的学习,孩子的拼音比原来学得还好。
  第五,学习拼音和学习普通话的关系问题。会拼音对于纠正方言有一定用处,但决不等于会了拼音才能学习普通话,更不等于会拼音了就会说普通话。会不会说普通话,关键是学校是否有一个普通话语境,语文老师以及其他老师是否用普通话教学(注:用普通话教学是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果语文教师不会普通话,他读拼音也不会准确,如果这样的老师教拼音,后果可以想象。北师大教材在学过100左右汉字再学拼音,有人以为这会耽误学生学习普通话,而实验的情况证明,这里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在没学拼音之前教汉字,强化了对教师说普通话的要求,有利于在学校形成普通话语境。
  记者:这样说来,北师大版教材是不是不重视拼音教学?
  马:根本不是。北师大版教材是十分重视拼音教学的。它认真贯彻课程标准对拼音教学的要求,分散了拼音教学的难点,改变了以往教材一上来用两个月学拼音,并且要求“四会”的做法,一年级上册只要求认字母、拼音节、看拼音读生字,并不要求熟练地拼写;到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册学习拼写,二年级下册学写大写字母和电脑拼音汉字输入。这样的改变,使汉语拼音教学更科学,丝毫没有降低拼音教学的要求,孩子也容易学得更好。先学一些汉字,再学拼音,只是使汉字与拼音的关系摆得更正确,决不意味对拼音不重视。(原载:《华西都市报》,转自上海语言文字网,题目为编者所改)

这是一个多解题 吴丽凤

  我认为两位学者学识渊博,旁征博引,所谈观点还是很有主见的,不过我也有我自己的看法,在此,就我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结合我本人学、教汉字的生活实际,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怎样才能学好汉字呢?无疑,学好拼音,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拼音,是学习汉字的起码工具和有力武器,那是前人经过研究归纳概括出来的结晶。
  而学汉字到底是从先认拼音开始,还是从先认汉字开始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多解题。
  邓小平同志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我认为先认拼音也好,先认汉字也罢,首要的是要营造一种学生学汉语的氛围,长年累月生活在说一种语言的环境氛围中,自然会形成说这种语言的大脑和思维方式,他自然也会是以说这种语言为得心应手之事。比如电视连续剧《小留学生》中的祝英,就是明显一例,她从小被意大利夫妻领养,生活在以英语为日常用语的环境氛围里,自然她认为英语好学而汉语难学了,而我和我的一批批学生们,以及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自幼都是生活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里,自然觉得汉语要好学了,而学起外语来,当然觉得要难一些。
  所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汉语氛围,是学好汉语至关重要的条件。
  事实上,一个人学习语言的过程,往往是先学会听,然后是模仿着学会说,接着是学会读,最后是学会写的,那咿呀学语的过程,是有趣的,也是感人的,让人愉悦的。
  事实上,孩子是把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与事,先用文字学会了识别、发音,以至能进行简单思维了以后,才进托儿所、学前班,小学才逐渐开始学习书写文字的练习、学会写字,而在这一练习阶段,他又跟老师学会了汉语拼音的口诀。
  小孩子在托儿所、学前班、以至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常使用一些图片,如一张图片上一面印有彩色的大苹果的画面,另一面则印有“苹果”二字和“Píngguǒ”的拼音书写,这样孩子就可以结合实物边认字,边认拼音了。
  拼音学会后,再学新的汉字,就容易得多了。
  汉字是不能、也不应该被拼音代替的,要想学好汉字,只有借助拼音这一工具,并且营造一个学习汉语的氛围,才能学得得心应手。(作者单位:江苏省雎宁县菁华学校)

小学还是应从拼音开始 蒋雪梅

  2005年12月31日,《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栏目刊登了两位专家学者邵宗杰和游铭钧约见记者的文章:《语文教学:先认汉字还是先学拼音》,提出了语文教学应从认识汉字开始,希望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澄清长期主导小学语文中的一些观念。我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语文教学应从认识汉字开始,但是小学还是应从拼音开始。现在小孩生活在信息时代,听歌、看电视,在读小学前,就已经会说会听,在一些教育条件较好的家庭、地区,早期教育开展得比较好,小孩子四、五岁时就已经识得一些字。三年前,我在《新余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女儿游戏识字》,详细记载了教女儿习字的方法和游戏识字对于开发智力的益处。像我一样开展早期教育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幼儿园也开展了《幼儿听读游戏识字》的实验,为小学拼音学习打下了基础。
  看了报上的文章后,我回到家问女儿:“上小学先学拼音好,还是先学字好?”女儿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先学拼音好,学了拼音,我就可以看书,不认识的字,看一下拼音就可以了!”拼音是孩子尽早进入独立阅读的“拐杖”,借助阅读,孩子们可以复习巩固所学汉字,学习新词汇。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来源:节选自江西省新余市教研在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