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低端产品上,中国已是世界工厂,曾有句话:东莞的马路堵车,全世界的电子产品都得上涨。但是我国的高层似乎眼光仍然停留在曾经热衷于初中级制造业出口创汇的时代,没有发现,中国当前正处于服务业爆炸性增长的初期。 一方面,基础建设投资没有减少,减少也很难,因为内陆的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制造业仍在鼓励,似乎是担心失业人口增加。而另一方面快速增长的服务业却在和制造业争夺从业人口。 这导致了中国人工成本近年来,连续快速上涨——主要是服务业领域,未必包括初级制造业。 可以说,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但未完成城市化。 也未完成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比例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近。 并且,中国由于大学扩招,每年制造出几百万拥有“文凭”的对未来期待太高的年轻人,他们渴望做办公室而非是做手艺。 导致了现在中国手艺工人,也就是技术工人极其缺乏,物以稀为贵,也就收入颇丰。 这,就是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曾经经历过的蓝领收入超过白领的时代。 中国现在就是这样,一方面做办公室的人太多,一方面做技术活的人少。可以说,一个呆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打打字的白领,收入可能会低于在办公室做维修的电工。 中国的发展有着几个特殊的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个体户;九十年代,开工厂做老板;本世纪初的房地产商;第二个十年的风光群体可能就是技术工和体力工人。 这在美国是看得到的,美国三大汽车商的工人,有七十美元一小时的;美国西海岸码头工人,年收入九万美元左右。 现在,轮到中国也是快是这样了。 当然,当前中国的群体收入状况很有趣,也很独特。既有几百一天的技术工人,也有几百一个月的大厦保安员。 怎么差距这么大的? 和年龄有关。40、50人口,学技术已经太晚,做体力也干不动。收入令人惊奇的低。这个群体失业、无业现象是最严重的。20、30人口,制造业和服务业 争夺的主要对象,没技术含量的,收入都在年稳步增长;带技术的,收入增长最快。60、70人口,要么已经领退休金,要么是还在发挥余热,少数知识储备从 分,技术炉火纯青的,收入高得吓人。比如高等知识分子,高水平医师。 而且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利润微薄,而服务业快速增长。这一点在收入上也体现出来。 瑞典曾经还有过资本家上街游行呢。日本的老板们日子也不好过,索尼亏损,夏普亏损,东芝、日立似乎也度日艰难。 中国以后估计也是这样,未来,是老板们最艰苦的日子,曾经辉煌的时代大概结束了。 不排除有出现这种可能性的情形发生:老板太老又太累;白领太多太无所事事;清纯可爱的MM,对年轻健壮的民工,频送起秋波来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由于太多的人宁愿做办公室,也不愿意去干技术活、手艺活和体力活,蓝领,在中国或许被叫着民工由于其稀缺,渐成高收入者。 中国当前民工的收入,你可真不可小觑! |
|
来自: 平和的面对人生 > 《经济杂谈(各类经济文章大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