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09【青岛日报】:今年十件市办实事确定 共投入61亿元惠及民生

 马儿1 2012-02-10
2012年十件市办实事:
        本报讯 昨日上午,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2年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的十件实事。全部实事涉及22项工作,涵盖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逝”等多方面内容,实事覆盖面广泛、项目内容新颖、强调人文关怀精神,旨在解决市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部实事财政投入61亿元,市民关注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食品安全监管资金投入最多。
    据介绍,我市自去年下半年启动了2012年市办实事提报筛选工作,结合“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和网络在线问政活动中市民反映集中的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围绕与社会民生、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共提报项目96件。最终,按照“人性化、普惠性、全局性、可行性”的原则,筛选确定了2012年十件市办实事。
    据了解,市政府将把上述十件市办实事列为本年度的重点工作目标,实行三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公开挂牌督办,实施多维时效督查和全过程控制,对各市办实事项目完成情况严格进行考核,切实提高市办实事的惠民效果。
(本报记者 刘振兴)
 
1 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项目内容
    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 420元提高到 48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604元提高到3000元,自2012年7月1日起实施。年内为全市城乡低保家庭每户发放价值800元包括被褥在内的基本生活日用品。
    “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被列今年十件实事之首,传递出了政府对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决心和信心。
    我市城市低保标准自制度建立以来已调整过11次、农村低保标准调整过6次,现行城乡低保标准是去年10月调整的。
    此次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后,我市标准为全省最高。预计城市低保人数将达到4.6万人、农村达到13万人。为此,各级财政需新增投资3985万元,其中市财政新增投资2260万元。
    将 “为城乡低保家庭发放基本生活日用品”列为市办实事,这在我市尚属首次。记者了解到,我市今年将为全市7.67万户(13.5万人)城乡低保家庭每户发放基本生活日用品,包括被褥、电饭锅、暖瓶等日常生活用品,切实保证我市低保家庭能睡得温暖、吃得热乎。按每户800元计算,财政投资达6000余万元,由市、区(市)两级财政共同负担。
    上半年,我市将完成生活用品采购招标工作,力争今年三季度将物品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
本报记者 李莉莉
2
    提高农贸市场现代化水平,支持市区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5处,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项目内容
    支持市区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5处,其中新建6处、升级改造9处。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农贸市场建设水平,使市民生活更加便利;在市级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和350家单位建成运行肉菜流通追溯管理系统,年内全市 (含区市)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达到60000批次,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科学管理水平。
    市区新建改造15处农贸市场,均选择在人口密集、消费需求比较集中的区域,可使周边20余万居民群众受益。
    15处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投资以市场化运作为主,鉴于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参照上海、杭州等地的做法,按500元/平方米由市财政给予补贴,15处农贸市场约计2245万元。财政补贴均以政府投资形式参股市场建设或改造。
    2012年,我市将建设肉菜追溯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建成运行追溯终端。重点推进蔬菜流通追溯管理系统建设,分步骤有序在6个节点的350家单位建成运行,实现商品来源可追、流通可查、质量可溯;全面建成三级监管平台。按照“统一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追溯流程”的要求,建设区(市)和企业管理系统,形成全市市、区(市)、企业三级监管平台。
    今年我市还将构筑 “市政府统一领导—区(市)政府具体负责—街道(镇)牵头落实—村(社区)广泛参与”的四级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全年实现60800批次食品安全检测计划。并将进一步深化“食安大行动”,从蔬菜农残、“瘦肉精”、“地沟油”、水产品等重点问题抓起,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从重、从快处理。 本报记者 何 君
3
    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8000套、经济适用住房5000套。
    项目内容
    在七区和高新区开建公共租赁住房 (含廉租住房)8000套,在七区开建经济适用住房5000套。
    项目实施后,有助于改善市区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
    我市将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继续开通绿色通道,对项目土地计划办理、规划审批、环评、项目招拍挂、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优先办理,力争今年确定的建设项目于6月底前开建,确保年内竣工保障性住房和“两改”安置房不少于9000套,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不少于9000套。在坚持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的基础上,今年我市还将增加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规模,同时,通过收购部分普通商品住房和改建现有房屋等方式,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房源供应。
    在项目规划布局上,我市将保障性住房重点布局在铁路沿线、城市主干道、地铁出入口等交通便利区域,便于居民出行。在工程建设上,严格执行有关程序,切实从源头上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在户型设计上,严格控制户型标准,努力做到“面积不大、功能齐全”。在配套设施上,确保水、电、气、暖、电话、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与商品住房同步到位。
    按照“困难优先、轮候排序、公开公平”的原则,我市还将进一步优化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探索实施轮候打分排序制度。同时,加强社会监督,确保保障性住房程序公开、分配公平。 本报记者 崔 武
4
    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新增更新800辆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对600辆农村专用校车实施政府补贴。
    项目内容
    新增节能环保型公交车662辆;按照强制报废更新标准,更新天然气公交车138辆,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扩大市区公交覆盖面,改善居民乘车环境;对全市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配置600辆专用校车实施政府补贴,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远、出行难的问题。
    自2008年以来,市区新增更新公交车已连续多年列入市办实事,市财力累计投入12.82亿元,新增更新公交车2910辆,截至2011年底,市内七区已实现公交全覆盖,国III排放标准公交车已占总量的90%以上,公交车“老、旧、冒黑烟”的状况明显好转。
    2012年,全市计划新增公交线路14条,新增更新公交车800辆,车辆排放全部达到国IV标准。所有新增更新车辆均按政府采购程序进行公开招标采购。结合配套充换电站及加气站的建设,拟于6月底前完成项目立项报批以及车辆采购招投标工作,12月底前将车辆采购到位。
    对600辆农村专用校车实施政府补贴更是一件利好事情。自2004年至今,城阳、崂山、黄岛等市郊三区和即墨、莱西等五市政府共投入资金2395万元,采取政府购买、政府租赁的方式努力解决学生上下学难题,但仍存在着专用校车数量少、各区(市)配置运营校车不平衡等问题。
    今年实施政府补贴的600辆校车全部运行后,按每车46座,每天运行1.5次计算,将惠及41400名学生。与普通校车相比,专用校车不仅在“硬件”上配备质量高,确保较强的抗外力撞击能力,同时在“软件”上建立起由教育、交通、财政、公安、安监、发改、税务、物价等部门共同监管的机制,确保校车安全运行。 本报记者 李晓寒
5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建立公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对五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予以补助。
    项目内容
    建立公办幼儿园、镇(街道)中心幼儿园、村(社区)集体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按照每人每年6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制度,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对五市新建、改扩建(或回购)并达到省定办园条件标准的镇(街道)中心和村(社区)幼儿园,通过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补助标准平度市、莱西市每班8万元,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每班3万元。
    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增强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
    拨付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是保障公办幼儿园、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和村(社区)集体办幼儿园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我市将于今年建立公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对五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予以补助,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支持政策,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社会、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目前,我市正在制定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此前胶南市、四方区于2011年率先开展试点,按生均350元/年的标准拨付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共惠及2万多名幼儿。
    2011年全市新建、改扩建170多所公办和公办性质幼儿园,2012年我市将按省定基本办园标准新建、改扩建200所镇(街道)中心和村(社区)幼儿园,市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五市新建、改扩建(或回购)并达到省定办园条件标准的镇(街道)中心和村(社区)幼儿园给予补助。
    近年来,“入园难、入园贵”备受诟病,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成为2012年市办实事之一可谓恰逢其时。2012年将是落实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一年。围绕增强公益性和普惠性这一核心要求,我市将逐步构建起具有青岛特色的现代学前教育新格局。
本报记者 刘 淼
 6提升人文关怀水平,对妇女住院分娩实施补助500元,免除居民基本殡葬费。
    项目内容
    对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的,具有我市户籍的育龄妇女及在我市连续居住并接受居住地计生服务管理1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和住所(含租赁)的流入育龄妇女,在定点助产机构分娩,给予 500元住院分娩补助。
    我市行政辖区内居民去世后,免除其家属(机构)在殡仪馆的基本殡葬费(遗体接运、冷藏存放1天、火化和骨灰寄存 1年)。
    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减轻市民的经济负担,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政府基本服务均等化。
    分娩补助政策所需全部资金按照市、区市1:1的比例承担,市级财政承担约1850余万元。
    目前我市分娩费用报销情况:城市参加生育保险的人群顺产报销限额为1400元,剖腹产的报销限额为2400元。多数区市“新农合”对顺产的不予报销,个别区市报销比例根据医院等级有所不同。
    妇女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实施惠及的人群:(1)一方具有我市户籍、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的育龄妇女。(2)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生育,在我市连续居住并接受居住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1年以上、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含租赁)的流入育龄妇女。
    基本殡葬服务项目:普通车辆遗体接运(含车辆消毒、馆内遗体搬运)、遗体冷藏存放1天、火化和骨灰寄存。
    免除基本殡葬费政策惠及的人群:青岛市共有殡仪馆7处,分别为青岛市、城阳区、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殡仪馆。                    本报记者 王 娉
7
    强化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建9处敬老院,开工建设市盲校新校和市中心聋校综合楼。
    项目内容
    全市新建9处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每处一般不低于800张床位。规划建设市盲校新校,项目建筑面积约2.28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市中心聋校综合楼,项目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
    该项目实施有助于提升社会福利养老和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该项目实施有助于提升社会福利养老和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全市将新建9处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每处不低于800张床位。其中,三区五市各建设一处社会福利院,三区每处建筑面积不低于2.5万平方米,五市每处建筑面积不低于3万平方米;改建青岛福彩养老院南九水路老年公寓,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床位数400张,专门收住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该项目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确保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在全省领先,带动全市养老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盲校新校将于12月开工,市中心聋校综合楼将于9月开工。青岛市盲校新校将迁建浮山新区一小区,总投资1.04亿元,占地31.7亩,总建筑面2.3万平方米,规划设置34个教学班,在校生254人。教学楼、综合楼、办公楼、学生宿舍、食堂、地下停车场等一应俱全,并配备200米环形跑道、室内游泳馆、盲人门球场等活动场地。
    市中心聋校新建综合楼总投资4380万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集学生宿舍、食堂、餐厅、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康复训练中心、资源信息中心、多功能会议中心等于一体。该综合楼2011年12月已完成项目立项,2013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
本报记者 刘 淼
8
    增强农村居民医疗保障能力,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3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240元。
    项目内容
    增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达到75%以上,门诊补偿比达到35%以上。全面提高农村重大疾病保障水平,保障病种扩大到 9种,重大疾病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5%。
    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在筹资的各级财政补助方面,黄岛区450元,崂山区、城阳区为400元,五市均为300元。惠及人口达429.45万人。
    继续完善新农合补偿方案。在全市实现补偿比例、起付线、封顶线、诊疗项目、用药目录的“五统一”管理;将镇(街道)卫生院和统一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纳入新农合报销,全市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例达75%,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2万元,门诊补偿比例达35%以上;同时提高中医药服务补偿比例。
    改革支付与结报方式。依托市级新农合信息平台,在市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住院即时结报;推行总额预付方式、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加强村卫生室新农合报销管理,完善报销流程和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参合居民在村卫生室及时就医、透明结报。
    此外,我市还将建立完善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基金,保障病种从目前的2种扩大到9种,重大疾病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75%,并加强新农合监控工作,确保基金安全。 本报记者 王 娉
9
    积极促进城乡就业,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向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
    项目内容
    落实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渠道,年内新增城乡就业25万人,其中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通过举办各类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信息40万个(次)。全市政策扶持创业1万人,带动就业5万人。对8.82万名青岛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就业补贴每人500元。
    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保基本——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政策鼓励和技能培训等措施,使大部分求职者实现常态化就业。抓两头——一头抓精英人才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一头抓失业人员再就业,探索建立失业人员市场化的就业托底帮扶机制。
    具体包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鼓励和引导劳动者自主创业、素质就业。把家庭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新渠道,出台鼓励各类人员从事家庭服务业的扶持政策。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深化大学生就业服务,并且给青岛籍的8万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每人发放500元的一次性求职补贴。让大学生创业者比例达到5%左右。此外,强化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使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85%以上。推进城乡资源管理一体化,落实促进农民工就业、培训和返乡创业等政策,引导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本报记者 贾 峰
10
    改善市区体育健身条件,新建健身园和健身路径700处。
    项目内容
    新建健身园100处 (含示范健身园7处),新建健身路径600处,对1290处健身路径进行维护维修,实现城市 8分钟健身圈。
    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缓解居民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提升城市全民健身层次。
    据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栾述伦介绍,我市将按照点面结合、因地制宜、普惠于民的思路和原则实施这一项目。
    具体来说,就是在七区各新建一处规格和规模与北仲路青岛体育街相当的健身园,并在七区总共新建室内外结合的小型社区健身中心100个、健身路径600条。完成后,我市“十二五”末实现“城市8分钟健身圈”的工作目标可提前三年完成。全民健身设施布局将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全,更加人性化,适合的人群更加广泛,更多的市民将加入到全民健身的队伍中来,从而推进我市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在健身园方面,已完成7座健身园的选址工作,分别是市南区辛家庄北山体育公园、市北区浮山后劲松七路明渠改造健身场地、四方区水清沟街道海丰广场、李沧区李村河东部休闲健身场、崂山区金岭山健身公园、开发区唐家湾体育公园、城阳区城阳街道室外运动场。
    在建设小型社区健身中心和健身路径的过程中,我市将在充分征求周边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提供市民喜爱的健身器材。项目完成后,每个社区将平均拥有3条健身路径,而小型社区健身中心的纷纷落成,将方便市民风雨无阻地进行免费健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