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鲠在喉的欣慰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心中多多少少还是充满惆怅的。 今年的除夕,我和我的家人在家贴着春联。不禁又多了几分感慨。面对印刷精美的春联,一点贴春联的欲望都没有。贴春联似乎成了春节不能不经过的程序,没有兴奋,没有期盼,没有牵念,唯一上心的是,别把上下联贴反了,真的那样,还不知有多少人的牙被捣酸,倒了多少人家胃口… 贴春联、春花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具有文化传承的民俗,在老百姓的心中,春节没有贴春联,怎么能叫过年呢。贴春联的情结,远远不是几本书能论述清楚的,这里包含着知识,蕴含着文化,这是根植与老百姓心中的,是反映中华民族之魂的文化。“文化的根在哪儿?不在殷墟,也不在故宫,在民间,在草根里”。这句不是名言的大实话,对中国这个最引以为豪的文化大国的现状和前景充满担忧。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她的传承是需要亿万老百姓的遗传基因和文化细胞的。 春节过后,朋友相聚。一位朋友的春节趣闻,让我眼前一亮,于是有了《如鲠在喉的欣慰》这篇小文…… 我会写字开始就参与家庭春联描红。春联上的字有我们全家每个人的字体 -- 这是我娘家的传统,我把这份传承当嫁妆一同嫁进了婆家延续到现在。今年我们家写的春联是:“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婆婆说:“我家除夕夜一人一字写春联节目不亚于中央台春晚的精彩。”我知道他们的孩子很优秀,她还谦虚地说:只是孩子们的字不敢恭维。 自己写春联,特别是春联上有全家人的字体,不仅反映了家庭和睦,确实还是很有情趣。现在买的春联已经没有了墨香,已经缺失了个性,也没有了撰写,裁纸,研磨,书写,张贴的乐趣,缺失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年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