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加强普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平台建设的建议

 阿华宝贝 2012-02-11

 

提高教育国际化程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上海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将教育国际化列为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普陀区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普陀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我区的教育国际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呈现出引人注目的成效,中外政府、学校间的国际教育合作、中英教育交流中心、华文教育基地学校、国际课程引进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有力地提升了我区教育国际化的品质。

回顾过去,纵观全市各区县,我们必须认识到,因为环境、历史、地域等众多原因,普陀区教育国际化程度尚显不强,表现在:第一,留学生数量相对较少;第二,中小学国际部(班)的量和质不足;第三,国际化课程与其他区县存在差距等等。总之,面对上海教育国际化的良好机遇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迫切要求,我区需要在基础教育领域做大做强教育国际化平台,扩大教育开放,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制约普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一些校长对教育国际化认识不够,在我区政府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提升校长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要认识到推进教育国际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第二,              加强研究,用好政策。外事无小事,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很多具体问题的处理都带有很强的政策性,因此,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学习与研究是正确运用政策的前提,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对教育国际化的保障和引领作用。

第三,              政府引领,政策扶持。当前基础教育的学籍管理、课程管理以及升学制度等诸方面与教育国际化要求存在不兼容的地方,给基层学校的教育国际化管理带来一定障碍,为此建议我区政府扩大教育国际化开放度,加大对基层学校的相关政策扶持,提供优质服务,增加基层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活力。

第四,              校际联盟,互动提质。当前,我区如曹杨二中、晋元、甘泉、长征、进华等学校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已逐渐形成特色,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果,但我区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校际不平衡十分明显,这种不平衡显然有碍我区教育国际化品质的整体提升。为此,建议成立校际联盟,创建学校互动平台,通过先进学校带动薄弱学校,谋求共同发展。

第五,              创新机制,优化平台。我区多层次、宽领域教育国际化平台的打造需要务实、灵活的机制保障,建议建立区级层面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机制,拟订我区基础教育国际化规划,展开专项研究,协调推动规划实施中各项工作的落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