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王子”贺升亮
曾任临县县长的阎刚平称贺升亮为“晋西歌王”。笔者认为称其为“秧歌王子”更确切些,因为他是以伞头秧歌成名的。
但不管怎么称呼,在吕梁地区,特别是在山上9县,贺升亮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早在1994年春,吕梁地区伞头秧歌研究会会刊《黄土风》就曾登载过《青年歌手贺升亮》的文章.文章称贺升亮为吕梁伞头界的"少壮派领袖”.阎刚平县长称其为“晋西歌王”,缘于2004年出了名的阿宝、石占明、辛礼生等在北京演出的盛况.当时还在山东挂职的阎县长将一篇介绍阿宝等人的文章《歌从太行来》让秘书转交"晋西歌王"贺升亮阅。县长的意思很明确,希望贺升亮把吕梁秧歌打出娘子关。 吕梁秧歌能否走出娘子关,现在不得而知。但贺升亮有这个准备。早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挑战》栏目就曾几次来电来函,希望升亮能到北京试试。我以为,临县秧歌果真有一天能走上中央台,非升亮莫属。因为升亮是个有文化底蕴且才思敏捷的高手。 现任临县文联副主席的贺升亮,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省分会理事,山西省青联委员吕梁市青联常委,吕梁市第一、二届党代会党代表,吕梁市首届青年学科带头人,政协临县第六届、第七届委员。贺升亮1963年出生于临县招贤镇贺家湾村。招贤作为临县的一个盛产瓷、铁、煤的工业重镇,虽无名山秀水,却也人杰地灵,伞头秧歌和工矿业一样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清初的高崇来,上世纪40年代的高有贵、渠朱戏,五六十年代的薛改栓、贺继文等著名伞头都生于此。而与招贤接壤的离石、柳林等周边乡村也是伞头秧歌人才济济的兴盛之地。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幼年的贺升亮便对伞头秧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哪里有秧歌往哪里跑。他喜欢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气势,更羡慕名伞头们万人空巷,前呼后拥的热烈场面。而任家山的伞头郭追追,更是他少年时的偶像。他学追追的腔调,记追追的秧歌,有空暇就往任家山跑,那里恰好有他的姥姥家。 升亮初露头角是在13岁那年,“文革”尚未全面结束的时候,正月是当地闹秧歌最热闹的时期。初三晚上,升亮向父母说,他也想参加村里的秧歌队(当时叫宣传队),请求父母向宣传队领导说说,让他当一名替补伞头。父母知道儿子酷爱秧歌,但不相信他的能力,就指着墙上《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的年画要他按画面唱两段。 升亮思索片刻即唱道: 小日本来中国腥风血雨 杨子荣为革命忠心赤胆 歌声一落,父母惊喜交加,连忙问,“谁给你编的?”“我自己编的,你们不是在眼前看着嘛!”小升亮理直气壮地回答,“小人书我早看了十几遍哩,不信明天试试。”于是,父亲连夜找领导人求情去了。 没有见过大世面一向胆小 七亿人民七亿兵团结一致 两首秧歌唱完,全场一片寂静.突然,所有观众异口同声地爆发出一片叫好喝彩声,人们一齐拥向稚气未脱个子瘦小的贺升亮…… 招贤人民富有力量富有智慧 春耕生产动员会别开生面 遣词造句,显现出深深的时代烙印;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政治气息。这次检阅,是贺升亮艺术生涯的良好开局,时任公社党委办公室主任的高子义专门把他邀请到公社机关,让他根据各机关厂矿的工作性质和业务成绩编成系列秧歌,然后在有线广播上播送。随着歌声,贺升亮的名字迅速进入千家万户。 从容应战 各地演出
人怕出名猪怕壮。贺升亮这枝艺苑幼苗承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也经过狂风冰雹的袭击。有人怀疑说:“这么个小不点,怎能有如此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精练的文字?”有人奚落说“就是娘肚子里开始练也没有这种水平,该不是‘神童’吧?”后来,还是贺升亮的小学教师高灵芝和贺灵巧说出了谜底:“升亮这孩子记忆力极强,一节课下来,一篇文章基本上就背下来了,而且悟性极高,常常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有空他就抱着连环画小说不放,三年级的时候就看《三国演义》、《红楼梦》,我们在上课时没收过他的小说也不在少数。他现在的表现一点也不奇怪,正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贺升亮高中时的班主任李成鹏对笔者说:升亮在文学方面的天赋确实罕见,从小学至高中,他的文科成绩一直在全公社同年级中保持第一,一直是文体委员和语文科代表,他的作文常常被作为范文在全班、全校甚至外校传阅和借阅,如果不是阴阳差错,他应该是个作家。 1977年---1979年的正月,贺升亮应邀到离石县枣洼公社崇里村率领大秧歌出门,足迹踏遍方圆30里的大小村庄,屡遭强手有惊无险.特别是1978年正月初六樊包头村的一场“恶战”,至今记忆犹新。当地风俗习惯:正月闹秧歌,村与村互拜访礼尚往来,以示友好和睦,而伞头的优劣直接影响队伍的士气,关系着成败和本村声誉。崇里村秧歌队要拜访的目的地是王家庄,中途必经樊包头村。提起樊包头村,许多伞头视为畏途望而却步,因为那里有薛维安、薛精干。二薛都是教师,学识渊博久经沙场,是离石县伞头界的风云人物,而且恃才傲物,经过他们地盘的伞头都要“掂量掂量”。 初六上午,闻讯赶来的观众把樊包头村挤了个水泄不通,贺升亮能否过关?人山人海拭目以待。终于,两支秧歌队在樊包头村口会合了,宾主双方寒暄问好,第一关顺利能过。没有看上“好戏”,不少观众都有些失望。表面波澜不起,实则暗潮涌动,就在秧歌队辞别王家庄准备“谈笑凯歌还”时,不少观众传来消息:维安、精干在樊包头村操场摆开阵势等着呢!霎时,大队人马都紧张起来,秧歌队领导人问升亮:“怕不怕?”回答干脆利索:“车到山前必有路。” 晚上9点多,又过樊包头村。果如人言,樊包头村秧歌队严阵以待,灯火通明。两军对垒,薛维安、薛精干双雄并肩立于场中;贺升亮这方恰好另一名伞头贪杯误事,只剩他单枪匹马。一通鼓罢,薛维安老将出马先发制人: 千条线万条线牵挂心中 余音刚落,贺升亮接招: 千颗星万颗星围绕月亮 未待鼓催,薛精干开口: 千朵云万朵云蓝天徘徊 不容喘息,贺升亮接唱: 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此伏彼起他又来。三人清一色千字开头排比句,谁也不肯松劲,颇有几分古代秀才吟诗对句的味道。贺升亮以一敌二,丝毫不落下风,所有观众如痴如醉,掌声喊声响成一片。对唱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最后双方握手言欢。 1982年正月,贺升亮参加县城春节文艺调演,初露峥嵘一鸣惊人。新鲜的曲调、优美的唱词、灵敏的反应以及小巧的身材立即成了全城关注的焦点,时任临县县长的刘泽民竟跟上秧歌队整整看了一天。正月十五晚上,他精彩的演唱又一次把红卫广场的晚会推向高潮。列举几首,即有管窥之效: 家住招贤贺家湾山乡小村 美丽壮观的临县城真像天堂 改革春风满神州河山多娇 贺升亮出名了。当时的县委书记秦克昌说:“是个好苗苗”,县长刘泽民夸他“是个人才”;宣传部、文教部、文化局的领导段崇象、王洪延、李维新、高国俊、薛玉秀、李明瑶等,方方面面给予他关怀培养;不少企业的领导亲自到县招待所贺升亮住处联系录用他,最后,张万胜慧眼识才捷足先登,把他吸纳麾下到裕民煤矿当了办公室干事。 甘罗十二当宰相 1983年以后的10月里,贺升亮一路凯歌所向无敌。第二、三、四届秧歌大赛的桂冠非他莫属,“钢木家具杯”“电化杯”“塑料杯”等一系列伞头比赛的金牌尽收囊中,并从“伞头大王”杜云峰手中接过了主持人的“尚方宝剑”。 主持人:今年是鸡年,请唱一首秧歌,必须句句有“鸡”字。 贺升亮: 民不聊生旧中国鸡飞狗跳 主持人:当今流行歌曲歌坛上,你最喜欢哪位歌星? 贺升亮: 流行乐坛涌现出无数名流 主持人:你有什么业余爱好? 贺升亮: 性格开朗贺升亮兴趣广泛 在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中,冯其福专员给贺升亮颁奖,握着他的手说:“好好努力,争取到北京,我支持你。” 歌王风采 领导的大力支持,演出的不断成功,使伞头秧歌迅速升温,秧歌磁带成了抢手货,伞头出场应接不暇。如何使这民间艺术的瑰宝发扬光大走得更高更远,成了有识之士的思考课题,于是,擂台赛结束后不久成立了吕梁地区伞头秧歌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省、地、县有关领导、专家和伞头歌手就伞头秧歌的发展提高各抒已见献计献策。段丽卿副专员说:“贺升亮的出现,在伞头秧歌艺术界有划时代的意义。”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琦说:“贺升亮应该成为领头雁。”地区文联彭化高主席还亲笔给贺升亮题赠秧歌一首: 伞头秧歌发展提高任重道远 事实证明:贺升亮没有辜负领导、师长们的教导和期望。他的秧歌曲调,师承郭追追、郭子成而有所改进,听来更加响亮明快铿锵有力;他的歌词风格,借鉴杜云峰、樊如林、康云祥又有独创,从而雅俗共赏亦庄亦谐,形成伞头秧歌界的主流。见过的伞头们都说:“和贺升亮对唱秧歌真不容易。唱文的,人家成语格言诗词典故口若悬河;唱土的,俗语谚语歇后语滔滔不绝,好像古今中外什么都知道。哪一方面你也讨不到便宜。”惊疑参半,笔者又走访了几位外县的名伞头,说法竟惊人地相似,就连60岁以上的老伞头对贺升亮也是推崇有加、赞叹不已。特别是方山的牛延明,居然能一口气背完1993年12月地区影剧院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贺升亮唱过的系列秧歌。 样子像狼不是狼生来忠心 镜头二: 晋剧艺术出三晋源远流长 梁跃进:这位是省晋剧院李副院长,专业是打鼓,请针对他的业务特长唱一首秧歌。 李副院长山西乐坛堪称泰斗 舞台风采 镜头三: 刘书记热爱人民关心家庭 镜头四: 背向对手下盲棋特异功能 镜头五: 观众:请用一首秧歌唱出四位现任吕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名 字, 但不能唱得太直白。 浩瀚大海亮起一座引航灯塔(郭海亮时任吕梁市委书记) 诸如此类的场面不胜枚举,每次贺升亮都能临阵不乱从容应对,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语言技巧和灵敏的应变能力。 秧歌为证: 吉祥的灯光照耀着缤纷的舞台 背负青天朝下看头顶广寒 艺高胆大也好,目中无人也罢,就秧歌而言,“秧歌王子”贺升亮的名字响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