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生物与环境(一)

 精彩教师之家 2012-02-13

一、生态学及其研究意义

  二、生态因素
  ㈠生态因素的概念及类别
  ⒈环境是指生物生存空间的总称
  ⒉生态因素是指直接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环境因素,其分类如下:

  ㈡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⒈阳光

三要素 植物 动物
光强度 ①光合作用强度
②生长、生理和分布
③花芽分化和形成
①体色
②视觉器官和视觉
③生长和发育
光谱成分 ①叶绿体色素吸收红光、蓝紫光
②短波光促使生长素分解
③短波光影响细胞分化
①夜间活动、蛾类有趋光性
②影响维生素D合成
光照时间 影响花芽形成和开花 ①季节性换毛或换羽
②促进生殖腺的成熟

  ⒉温度
   ⑴极端温度影响生物的存活和分布

    如极端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
    区域分布:柑橘不宜北方种植;梨和苹果不宜南方种植
    垂直分布:黄山地区马尾松分布1000~1200m以下;黄山松分布 1000~1200m以上 
  ⑵ 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⑶ 节律性变温影响生物的生活,例如

  植物 动物
昼夜变温 促进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实 活动状态
季节变温 物候特征(如植物春化作用) ①夏眠或冬眠
②鸟类迁徙和鱼类越冬回游

  ⒊水
  ⑴ 水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⑵ 水是限制陆地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⑶ 植物对供水条件形成不同的适应特征(形态、生理)

  ㈢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⒈种内关系

  类型 特点 实例
种内互助 社会性群聚 个体之间分工合作 蜜蜂、蚂蚁、狒狒
非社会群聚 个体间无明确的分工 鸟类、鱼类
种内斗争 个体之间 争夺食物、空间、配偶 海象
种群之间 领域性行为

  ⒉种间关系

类型 特点 实例
互利共生 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地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寄生 寄居在宿主体表或体内 噬菌体、蛔虫、小麦线虫、跳蚤、
竞争 两种生物争夺资源、空间等 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
乳酸菌与其他杂菌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兔和狼

  ㈣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主导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
  ㈠种群
  ⒈种群的概念要素:
  ⑴生活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
  ⑵由同种生物个体组成
  ⑶可以互相交配的群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⑴ 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⑵ 种群密度的一般调查方法——取样调查法
    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样方法
    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标志重捕法

  3.种群数量动态
  ⑴自然种群数量动态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形式,如某地区不同年份鼠群数量的消长变化如下:

  ⑵ 两类增长曲线
  ①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需要满足的条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
   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Nt=N0λt
  ②种群增长呈现的“S”型曲线
   呈现的“S”型曲线的原因——环境条件是有限的,食物、空间、敌害的限制
   环境容纳量——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某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4.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防止生物入侵 
             
  ㈡群落
  ⒈群落的概念
  ⒉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典型例题解析】
  1、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解析:在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种群数量(密度),曲线某一点的斜率则可用来表示这一时间段种群增长的增长量(率)。根据研究,当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种群能够较快恢复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量;如果过度捕捞使种群数量低于K/2时,会影响到种群的增长,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种群的灭绝;如果不进行捕捞或捕捞的量较少,使种群数量远高于K/2时,虽然对种群的正常发展没有影响,但人类得到的渔类总量却大大减少,对生物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参考答案:B

  2、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环境条件 甲拟谷盗 乙拟谷盗
湿热 100 0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①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

  ②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
  ③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④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______因素起重要作用。

  解析:在解本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从题干中寻找与解题有关的信息,然后再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解题。例如:题干中“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这句话,就指明了,不同种类的拟谷盗它们的食物来源相同,不同种类的拟谷盗之间应该属于竞争的关系。

  参考答案:
  
  ②竞争 
  ③温度和湿度 
  ④遗传

  3、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⑴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回答:
   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________。
   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⑵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⑶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减少;另一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

  ⑵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⑶1.69N0

  4、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地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导致这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    。如果将A草原与我国东北针叶林相比,两者之间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的是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cmX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参考答案:
  (1)A、B、C;  水;  A草原
  (2)
  ① 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② 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 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