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热 1.卧床休息,注意安全。 2.监测体温、脉搏变化,体温大于39℃可行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 3.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 4.鼓励患者多饮水,注意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及脱水情况。 5.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6.每日口腔护理两到三次,注意皮肤清洁,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勤擦浴、更衣。 7.加强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8.观察伴随症状,监测生命体征。 9.保暖,物理降温,遵医嘱补液抗感染治疗。 二、贫血 1.必要时卧床休息,限制活动,注意防止体位性晕厥。 2.心悸、气促时给予吸氧。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4.观察面色,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的程度,有无头昏眼花,耳鸣,困倦等缺氧状况。 5.必要时遵医嘱做好输血护理。 三、水肿 1.面部水肿者,可适当垫高头部及肩部。 2.有胸腔积液及腹水者宜半卧位,阴囊水肿应用托带托起。 3.下肢水肿者应当抬高肢体。 4.衣裤应宽松,平整,柔软,清洁,防止皮肤损伤及感染。 5.严格控制水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6.低盐饮食,每日少于3克。 7.定期测量体重,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 四、咯血 1.咯血的护理 (1)给予心理安慰使患者保持镇静,解除恐惧或遵医嘱应用少剂量镇静剂。 (2)卧床休息,协助患者取侧卧位,鼓励患者将血咯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3)观察咯血的量,颜色,次数并详细记录。 (4)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观察疗效及副作用。 (5)吸氧。 (6)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7)咯血停止后可进温,凉的流质食物。 (8)避免咳嗽,保持排便通畅。 2.大咯血的护理 (1)立即采取头低脚高,45°的俯卧位,头偏向一侧,轻拍背部,迅速排出呼吸道和口咽部的血块。 (2)必要时用较粗的吸痰管及时吸出口腔内的血块或协助医生在气管镜下吸出气道内血块,保持气道通畅。 (3)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止血药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配血以备急用。 (4)密切观察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皮肤温度及面色的变化并准确记录。 (5)备齐气管镜,气管切开包等抢救药品及物品。 (6)咯血停止后,可给予温、凉的流质饮食。 五、出血 1.皮肤粘膜出血 剪短指甲,卧床休息,防止机械性损伤,穿棉质内衣,减少注射。 2.鼻黏膜出血 鼻部冷敷,压迫止血,或肾上腺素棉球填塞,必要时请五官科行后鼻腔填塞止血,禁止抠鼻。 3.牙龈出血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避免刷牙,饭后漱口或给予口腔护理。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温凉饮食,避免坚硬食物摄入。 4.消化道出血注意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及次数,呕吐物的性质及量,如呕血或便新鲜血应进饮食,如排柏油样血便应遵循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注意脉搏及血压的监测,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及补充血容量。 5.颅内出血平卧,不宜随意搬动,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止血及降颅内压治疗。头部可置冰袋或冰帽。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及时记录。 六、心悸 1.观察病情变化,定是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减少活动,注意休息。 3.减少刺激性饮食,如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等。 4.讲解与心悸有关的知识,安慰患者,分散其注意力,使其解除紧张与恐惧。 七、晕厥 1.平卧,头部放低。 2.保持呼吸道通畅,松解衣领。 3.观察生命体征。 4.患者苏醒后,应鼓励患者说出心理感受。 5.耐心解释,安慰患者,解除其紧张及恐惧心理。 6.讲解有关知识,如保持情绪稳定,配合治疗,避免从事驾车、高空作业,游泳等工作,不能单独外出。 八、呼吸困难 1.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2.保持温湿度适宜,空气洁净清新,避免和去除诱发因素。 3.遵医嘱吸氧。 4.定时翻身,拍背,排痰,遵医嘱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5.观察神志,呼吸频率,深浅度,节律,皮肤黏膜,球结膜颜色,尿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准确记录出入量。 6.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支气管解痉药,抗生素,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以防止药物过量。 7.对烦躁不安者注意患者的安全,慎用镇静剂,以防引起呼吸抑制。 8.去除紧身衣服和厚重被服,减少胸部压迫。 9.备好吸痰器和抢救物品,必要时可采取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10.给予高蛋白,多纤维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 九、腹痛 1.准确评估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疼痛发生与持续时间,诱发,加重和缓解因素及有无放射痛等。 2.生活护理急性剧烈腹痛患者应卧床休息,加强巡视,随时了解和满足患者的需要。协助采取舒适卧位,避免疲劳和体力消耗。烦躁不安者应防止坠床。 3.教会患者缓解疼痛的方法 (1)指导式想象,指导患者回忆一些有趣的往事,以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 (2)分散注意力例如数数,谈话和深呼吸等。 (3)局部热疗法,除急腹症外,对疼痛局部可应用热水袋进行热敷,解除肌肉痉挛,达到止痛目的。 (4) 行为疗法,例如放松技术、冥想、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等。 (5)心针灸止痛,必要时遵医嘱行药物止痛。 4.心理护理 十、 腹泻 1.病情监测 2.饮食选择 3.活动与休息 4.用药护理 5.肛周皮肤护理 6.遵医嘱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7.心理疏导,稳定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十一、腹胀 1.严密观察并记录肠鸣音、肠蠕动波等体征变化。 2.可针刺足三里、天枢等穴位以减轻腹胀,必要时行肛管排气。 3.可针对病因分别给予灌肠、放腹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处理。 十二、黄疸 1.严密观察患者皮肤、巩膜黄染深浅的变化,并观察其尿液和粪便的变化。 2.免进脂肪食物,防止产生脂肪性腹泻。 3.皮肤瘙痒者,可给予镇静和皮肤止痒药。 十三、嗳气,反酸 1.纠正不良的进食习惯,少吃胀气的食物。 2.频繁反酸的患者应避免进甜食,适当加些碱性食品和药物治疗。 3.给予心理疏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