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素分类
已知的激素和化学介质大150种,根据其化学特性将激素分为四类: (一) 肽类激素 蛋白质和肽类激素都是由相应基因DNA序列,先转录出mRNA,然后在以mRNA为模版由细胞质核糖体翻译出蛋白质和肽类激素前体,经裂解和(或)加工形成具有活性的物质,在靶细胞发挥作用 (二)氨基酸类激素 甲状腺素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系在甲状腺球蛋白分子中经酪氨酸碘化和偶联而成, (三)胺类激素 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可由酪氨酸转化而来,需要多个酶的参与。 (四)类固醇激素 肾上腺和性腺可将胆固醇经多个酶(如链裂解酶、羟化酶、脱氢酶、异构酶)的参与和作用,转变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雄激素,睾丸主要产生睾酮和二氢睾酮,卵巢主要产生雌二醇和孕酮。从胆固醇合成雌二醇需6个酶的参与。维生素D3由皮肤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和一定温度下合成,然后需在肝内经25羟化,在肾内经1α羟化,才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D3) 二、激素降解与转换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1,肽类激素、胺类激素、细胞因子、前列腺素作用于细胞膜受体; 2,类固醇激素、T3、维生素D3、视黄酸作用于细胞质和核内受体。 受体有两大功能——识别微量激素和与激素结合后可将信息在细胞内变为生物活性作用。 四、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 下丘脑、垂体与靶腺之间存在反馈调节,如CRH促ACTH分泌,而ACTH促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皮质类固醇,使血液皮质醇浓度升高,而升高的皮质类固醇反作用于下丘脑,抑制CRH的分泌,并在垂体抑制ACTH的分泌,从而减少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这种通过先兴奋后抑制达到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的机制,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如在月经周期中,促卵泡素刺激卵巢使卵泡生长,通过分泌雌二醇,他不仅使促卵泡刺激素增加,而且还可促进黄体生成素及其受体数量增加,以便共同兴奋,促进排卵和黄体形成,这是一种相互促进,为完成一定生理功能所必需。 反馈控制是内分泌系统的主要调节机制。反馈调节现象也见于内分泌腺和体液代谢物之间,如血糖与胰岛素、血钙与降钙素、血浆渗透压与抗利尿激素等。应激时,血管加压素可使ACTH、GH、PRL分泌增加,而全身性疾病时则可抑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减少甲状腺素分泌,产生低T3、低T4综合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