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脉通窍通气的中草药

 净忆静 2012-02-14

通脉通窍通气的中草药

  • 灯心草
    开放分类: 植物、中草药

    【英文名】 MEDULLA JUNCI
    【别名】秧草、水灯心、野席草、龙须草、灯草、水葱
    【类 别】: 茎藤类
    【异名】虎须草(崔豹《古今注》),赤须(《雷公炮炙论》),灯心(《圣济总录》),灯草(《珍珠囊》),碧玉草(《纲目》),水灯心(《分类草药性》),铁灯心(《天宝本草》),猪矢草、洋牌洞(《闽东本草》),灯芯草、虎酒草,曲屎草(《福建中草药》),老虎须(《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秧草(《长白山植物药志》)。
    【来源】 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Juncus effusus L.的茎髓。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密生须根。茎簇生,高40~100cm,直径1.5~4mm。低出叶鞘状,红褐色或淡黄色,长达15cm,叶片退化呈刺芒状。花序假侧生,聚伞状,多花,密集或疏散;总苞片似茎的延伸,直立,长5~20cm;花长2~2.5mm,花被片6,条状披针形,边缘膜质;雄蕊3,极少为6,长约为花被的2/3。蒴果矩圆状,3室,顶端钝或微凹,长约与花被等长或稍垂。种子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湿地或沼泽边。主产江苏、四川、云南;浙江、福建、贵州亦产。四川所产灯心草,剥去外皮的称为"灯心",未去皮的称为"灯草"。

    采制: 夏末至秋季割取茎,晒干,取茎髓。
    【炮制】灯心炭:取灯心草置锅内,上覆一口径略小的锅,贴以白纸,两锅交接处,用盐泥封固,不使泄气,煅至白纸呈焦黄色停火,凉透取出。朱灯心:取剪好的灯心段,用水喷洒,使微湿润,放瓷罐内,加入朱砂细末,反复摇动至朱砂匀布为度。(每灯心10斤,用朱砂10两)
    性状: 干燥的茎髓,呈细长圆柱形,长可达90cm,直径2~3m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软,略有弹性,易拉断,断面白色。无臭,无味。以色白、条长、粗细均匀、有弹性者为佳。
    化学成分: 髓含阿拉伯聚糖(araban)、木聚糖(xylan)、甲基戌聚糖(methyl pentosan),尚含鞣酐(phlobaphene)、木犀草甙。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甘、淡。归心、肺、小肠经。

    团参汤

    团参汤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四。
    【组成】新罗人参川当归各9克
    【用法】上药锉细,用雄猪心1个,切成3片。每服6克,用猪心1片,井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服。
    【主治】小儿自汗盗汗;大惊卒恐。

    团参散

    团参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八。
    【组成】人参(去芦头)款冬花紫菀(洗去土)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乌梅1枚,同煎至100毫升,食后温服。
    【主治】肺气不利,咳嗽气喘。

    菟丝子丸2

    菟丝子丸2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
    【异名】菟丝丸(《奇效良方》卷三十五)。
    【组成】菟丝子(去尘土,水淘净,酒浸一宿,乘润先捣为粗末,焙)桑螺蛸(炙)各15克泽泻7.5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时用清米饮送下。
    【功用】补肾摄精。
    【主治】肾气虚衰,精液不固,致患膏淋,脂膏随溺而下,茎中微痛,脉散涩而微,

    菟丝子丸1

    菟丝子丸1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异名】大菟丝子丸(《证治准绳·类方》卷三)。
    【组成】菟丝子(净洗,酒浸)泽泻鹿茸(去毛)石龙芮(去土)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各30克石斛(去根)熟干地黄白茯苓(去皮)牛膝(酒浸一宿,焙干)续断山茱萸肉苁蓉(酒浸,切,焙)防风(去苗)杜仲(去粗皮,炒)补骨脂(去毛,酒炒)荜澄茄沉香巴戟(去心)茴香(炒)各23克五味子桑螵蛸(酒浸)川芎覆盆子(去枝、叶、萼)各15克
    【用法】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如脚膝无力,木瓜汤下。
    【功用】补肾阳,壮腰膝,固下元。
    【主治】肾气虚损,元阳不足。腰膝痿软少力,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或溺有余沥,或腰欠温暖。

    菟丝子散

    菟丝子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
    【组成】菟丝子60克(酒浸三,日,晒干,别捣为末)牡蛎30克(烧为粉)肉苁蓉60克(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干用)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五味子30克鸡膍胵中黄皮60克(微炙)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空腹时用粥饮调下6克。
    【功用】温补固涩。
    【主治】肾阳不足,下焦虚冷,小便多或不禁。

    菟丝煎

    菟丝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人参6~9克山药(炒)6克当归4.5克菟丝子(制,炒)12~15克枣仁(炒)茯苓各4.5克炙甘草2~3克远志(制)1.2克鹿角霜(为末)4~5克
    【用法】用水300毫升煎成,加鹿角霜末调,空腹时服。
    【主治】心脾气弱,思虑劳倦,即苦遗精。

    菟丝地黄汤

    菟丝地黄汤
    【来源】《辨证录》卷八。
    【组成】熟地30克山茱萸15克菟丝子30克巴戟天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肾壮阳。
    【主治】房劳伤肾,阳痿早泄,骨软筋麻,饮食减少,身体畏寒。

    兔骨饮

    兔骨饮
    【来源】《普济方》卷一七六。
    【异名】兔骨粥(《仙拈集》卷二)。
    【组成】兔骨1具(微炙黄,捣碎)大麦苗1千克
    【用法】上药以水10升,煮取汁5升,每服150毫升,日服二至三次。又宜食兔肉。
    【主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

    兔肝丸

    兔肝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三十。
    【组成】兔肝60克(炙微黄)防风23克(去芦头)玄参30克白茯苓30克羚羊角屑23克人参23克(去芦头)决明子90克车前子30克地骨皮15~23克枳壳15克(麸炒微黄,去瓤)黄耆30克(锉)熟干地黄30克甘菊花23克麦门冬45克(去心,焙)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前以温粥饮送下。
    【主治】虚劳,肝肾不足,眼目昏暗,久视无力。

    土龙散

    土龙散
    【来源】《伤科汇纂》卷七。
    【组成】白颈蚯蚓不拘多少(去土,洗净,焙干,研末)
    【用法】每服6克,用葱白、生姜煎汤送下。衣被盖暖,出汗即愈。
    【主治】打伤将死,痛凤。

    土荆皮散

    土荆皮散
    【来源】《青囊立效秘方》卷一。
    【组成】土荆皮吴茱萸洋庄西丁人信斑蝥番八仁明矾川椒细辛海桐皮槟榔胆矾煅皂矾皮消巴豆仁蛇床子烟胶雄黄桃丹各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烧酒浸搽。
    【主治】一切风湿癣瘌痒风。

    土狗散

    土狗散
    【来源】《医宗必读》卷七。
    【组成】土狗(一名蝼蛄)
    【用法】焙干为末。用上半节即消上身之水,下半节即消下身之水,左可消左,右可消右。
    【主治】水肿胀满。

    土茯苓合剂

    土茯苓合剂
    【来源】《实用中医外科学》。
    【组成】土茯苓30~60克银花12克威灵仙9克白鲜皮9克生甘草6克苍耳子15克
    【用法】上药加水800毫升,煎成400毫升。每日服一剂,分早、中、夜三次服完,连服两个月为一个疗程。
    【功用】凉血,清热,解毒。
    【主治】梅毒。

    土大黄膏

    土大黄膏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组成】硫黄240克生矾120克点红川椒60克
    【用法】上药各研为末,用土大黄根捣汁,和前药调成膏。新癣抓损擦之,多年顽癣加醋和擦,如日久药干,以醋调搽,牛皮癣用穿山甲抓损擦之。
    【主治】干湿顽癣,不论新久。但皮肤顽厚,串走不定,惟痒不痛者。

    土鳖酒

    土鳖酒
    【来源】《仙拈集》卷四。
    【组成】土鳖10余个(焙干)
    【用法】上药研未,滚黄酒冲服。
    【主治】损伤骨折。

    土萆薢汤

    土萆薢汤
    【来源】《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组成】土萆薢(即土茯苓)60~90克
    【用活】上药以水600毫升,煎取400毫升,不拘时候,徐徐服之。若患久或服攻击之剂致伤脾胃气血,以此一味为主,外加对证之药,无不神效。
    【主治】杨梅疮,瘰疬,咽喉恶疮,痈漏溃烂,筋骨拘挛疼痛。

    屠苏酒

    屠苏酒
    【来源】《肘后方》卷八。
    【组成】大黄37.5克川椒37.5克白术22克桂心22克桔梗30克乌头7.5克菝葜15克(一方有防风24克)
    【用法】上药细切,以绢囊包贮,十二月晦日正中时悬至井中至泥,正月朔旦取药,置酒中,煮数沸,先从小量饮起,多少不拘。
    【功用】预防瘟疫。

    透疹凉解汤

    透疹凉解汤
    【来源】《中医儿科学》。
    【组成】桑叶甘菊薄荷连翘牛蒡子赤芍蝉衣紫花地丁黄连藏红花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风痧。邪热炽盛,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加减】渴甚,加天花粉、鲜芦根清热生津;大便干结,加全瓜蒌润肠通便。
    【方论】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蝉衣疏风清热,连翘、黄连、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赤芍、红花凉血活血。热清毒解,风散血和,则上述诸证自退。

    透脓散2

    透脓散2
    【来源】《医学心悟》卷六。
    【组成】黄耆12克皂刺白芷川芎牛蒡子穿山甲(炒,研)各3克金银花当归各1.5克
    【用法】酒、水各半煎服。
    【主治】痈毒内已成脓,不穿破者,服之即破。

    透脓散1

    透脓散1
    【来源】《外科正宗》卷一。
    【组成】黄耆12克山甲(炒末)3克川芎9克当归6克皂角针4.5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温服。临时入酒适量亦好。
    【主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

    透罗丹

    透罗丹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二。
    【组成】皂角(酥炙,去皮、弦)黑牵牛(炒)半夏大黄(湿纸包,煨焙)杏仁(去皮、尖,麸炒)各30克巴豆3克(去油,另研)
    【用法】上六味,为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生姜汤送下30丸。咳嗽甚者,三四服必效。
    【功用】下痰止咳。
    【主治】痰实咳嗽,胸肺不利。

    透肌散

    透肌散
    【来源】《医学正传》卷八,
    【组成】紫草茸绿升麻粉甘草各3克
    【用法】上药细切。水煎服。
    【主治】痘疹,由于皮肤厚,肉腠密,毒气难以发泄,痘出不快者。

    透骨搜风散

    透骨搜风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组成】透骨草(白花者,阴干)羌活独活紫葡萄生芝麻白糖六安茶小黑豆核桃肉槐子生姜各4.5克红枣3枚
    【用法】用水600毫升,煎至200毫升,露一宿,空腹时热服。盖卧出汗避风三剂自愈。
    【主治】杨梅筋骨疼痛。

    透骨丹2

    透骨丹2
    【来源】《本草纲目拾遗》卷三引《药鉴》。
    【组成】闹羊花子30克(火酒浸炒三次,童便浸二次,焙干)乳香没药(不去油)血竭各9克
    【用法】上药为末,研匀,再加麝香0.3克同研,瓷瓶收贮,封固。每服0.9克,壮者1.5~1.8克,不必吃夜饭,须睡好方服,酒可尽量下,服后避风,有微汗出为要。弱者间五日一服,壮者间三日一服。
    【主治】跌打损伤,深入骨髓,或隐隐痛,或天阴则痛,或年远四肢无力。
    【禁忌】服药期间,忌房事及酸,寒,茶、醋等物,

    透骨丹1

    透骨丹1
    【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组成】青盐大黄轻粉儿茶胆矾铜绿雄黄枯矾皂矾各1.5克杏仁7个麝香0.3克冰片0.15克
    【用法】共为细末。用苏合油调匀,攘患处,用炭火烘之,以透为度,五至七次愈。
    【主治】鹅掌风,多年顽癣。

    透膈汤

    透膈汤
    【来源】《袖珍方》卷二。
    【组成】木香白豆蔻缩砂仁槟榔枳壳厚朴半夏青皮陈皮甘草大黄朴消各等分。
    【用法】每服30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1枚,煎至200毫升,空腹时服。
    【主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胸膈满闷,噎塞不通,噫气吞酸,胁肋刺胀,呕逆痰涎,饮食不下

    透顶散

    透顶散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一。
    【组成】细辛(表白者)3茎瓜蒂7个丁香3粒糯米7粒脑子麝香各1黑豆大
    【用法】上将脑、麝入乳钵内研极细,将前四味另研为末,然后入乳钵内,荡起脑、麝令匀,用瓦罐子盛之,谨闭罐口。用时取少许搐鼻中。良久出涎则安。
    【主治】偏正头风,夹脑风,并一切头风,不问年深日近。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异名】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卷三十五)。
    【组成】炒白术90克白芍(炒)60克陈皮(炒)45克防风60克
    【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功用】补脾泻肝。
    【主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加减】久泻者,加炒升麻18克。
    【方论】方中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正传》卷二补。

    痛经散

    痛经散
    【来源】《妇产科学》引上海中医学院经验方。
    【组成】肉桂6克参三七3克失笑散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日服3克,分早、晚二次吞ga。月经前十天开始化服,连服十三天。
    【功用】温经祛瘀。
    【主治】寒凝气滞,致成痛经,月经来时,少腹胀痛,拒按喜温,血块下后则痛止者。

    痛经琥珀散

    痛经琥珀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组成】三棱30克蓬术30克寄奴30克赤芍30克地黄30克丹皮30克当归30克蒲黄30克官桂30克菊花30克
    【用法】棱、蓬、奴、芍、丹五物同黑豆30克,生姜1.5片,酽醋2.4升,煮豆烂,焙干,再入余下五味,为散。每服6~9克,酒煮温服。
    【主治】月经壅滞,心腹疼痛不可忍,脉牢者。

    痛风丸

    痛风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异名】上中下痛风方(《丹溪治法心要》卷四)、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医方考》卷五)。
    【组成】南星(姜制)苍术(泔浸)黄柏(酒炒)各60克川芎30克白芷15克神曲(炒)30克桃仁15克威灵仙(酒拌)9克羌活9克防己15克桂枝9克红花(酒洗)4.5克草龙胆1.5克
    【用法】上为末,曲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主治】痛风,上、中、下一身尽痛。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入门》卷七补。

    童真丸

    童真丸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三。
    【组成】真秋石川贝母(去心)各等分
    【用法】上二味,煮红枣肉为丸。空腹时用薄荷汤送下6克。
    【主治】虚劳吐血,气虚喘嗽者。
    【加减】如脉虚气耗,加人参;若脉细数,为阴虚,禁用人参,加牡丹皮;脾虚溏泄,加山药、茯苓、炙甘草。

    铜绿散

    铜绿散
    【来源】《洁古家珍》。
    【组成】五倍子(细研)38克白矾7.5克铜绿少许轻粉1克乳香4克
    【用法】上为极细末。洗净掺之。
    【主治】男子、妇人阴部湿淹疮。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三○一补。

    桐油膏

    桐油膏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
    【组成】桐油百草霜发灰黄丹乳香鹿角灰各9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熬膏。涂油纸上,贴患处。
    【主治】臁疮生于内臁,初起势甚重者。

    通瘀煎

    通瘀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当归尾9~15克山楂香附红花(新者,炒黄)各6克乌药3~6克青皮4.5克木香2.1克泽泻4.5克
    【用法】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加酒100~200毫升,食前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
    【加减】兼寒滞者,加肉桂3克,或吴茱萸1.5克;火盛内热,血燥不行者,加炒栀子3~6克;微热血虚者,加芍药6克;血虚涩滞者,加牛膝;血瘀不行者,加桃仁30粒(去皮尖),或加苏木、玄胡索之类;瘀极而大便结燥者,加大黄3~9克,或加芒消、蓬术亦可。

    通幽汤

    通幽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组成】炙甘草红花各0.3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升麻桃仁泥当归身各3克
    【用法】上药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调槟榔细末15克,食前,稍热服之。
    【功用】养血活血,润燥通幽。
    【主治】噎膈。幽门不通,逆气上冲,吸门不开,饮食不下,或食入反出,大便燥结。

    通血丸

    通血丸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六。
    【组成】生地黄(焙)赤芍药各15克川芎30克甘草15克防风荆芥当归尾各30克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食后荆芥、薄荷茶嚼下。血既散而归肝,又恐眼目生花,须再用八味还睛散服之。
    【功用】活血疏肝。
    【主治】由于外伤,或肝郁气闭,以致血灌瞳人,痛如锥刺,眼无瞬膜,视物不明者。

    通玄二八丹

    通玄二八丹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异名】通元二八丹(《类证治裁》卷三)。
    【组成】黄连220克白芍药当归生地乌梅各15克
    【用法】为末,用雄猪肚一具,入药子内,以线缝之,将韭菜1千克铺底面,于锅内蒸之,候汤干,再添,蒸一日,以药热为度,取出俱入石臼内捣,丸梧桐子大。每服70丸。如治饮食积聚等症,侵晨生姜汤下,或不泄,或泻—二次,即以温粥补住。如治泄利,饭后茶清下即止。以姜汤则行,茶清则止。
    【功用】清热化积。
    【主治】积聚、泄痢,内有积热者。

    通宣理肺丸2

    通宣理肺丸2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紫苏叶4.32千克黄芩2.88千克枳壳(炒)2.88千克杏仁(去皮,炒)2.88千克甘草2.16千克橘皮2.88千克桔梗2.88千克茯苓2.88千克前胡2.88千克麻黄2.88千克法半夏(炙)2.16千克
    【用法】上十一味,计31.68千克,将杏仁另研成泥,串人上列苏叶等粉内和匀,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每重6克。每服1~2丸,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解热止嗽。
    【主治】外感咳嗽,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酸懒,鼻流清涕。

    通宣理肺丸1

    通宣理肺丸1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人参15克苏叶30克葛根20克半夏15克陈皮22克前胡22克茯苓15克枳壳22克(炒)桔梗30克甘草7.5克木香5.6克麻黄19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2丸,温开水送下。
    【功用】扶正解表,化痰止嗽。
    【主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鼻塞不通,头痛无汗,四肢酸懒作疼。

    通泄散

    通泄散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十。
    【组成】苦丁香(为末)9克轻粉少许
    【用法】用水调匀灌之,良久涎自出。如未出,含砂糖1块,下咽涎出。
    【功用】涌吐痰涎。
    【主治】风涎暴作,气塞倒仆,

    通天再造散

    通天再造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
    【组成】郁金15克(生)大黄30克(炮)白牵牛18克(半生半炒)皂角刺30克(炮,经年黑大者)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15克,早晨面东,以酒调下。当月利下恶物(或脓或虫)。
    【主治】大麻风。

    通天愈风汤

    通天愈风汤
    【来源】《医学纲目》卷十七。
    【组成】人参3克威灵仙(去芦)1.5克南星(汤泡)贝母(去心)各3克连翘防风(去声)各1.5克瓜蒌仁15粒白术4.5克桔梗9克甘草荆芥穗各1.5克生姜3片
    【用法】上药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入荆沥10毫升,姜汁少许,半饥时服,吞下清心导痰丸50粒,日一服。
    【主治】舌纵涎下多唾。

    通圣消毒散

    通圣消毒散
    【来源】《证治准绳·疡医》卷五。
    【组成】防风荆芥连翘赤芍药当归须黄芩麻黄栀子青木香黄连黄柏石膏滑石大黄朴消牛蒡子川芎桔梗元参蓝叶甘草
    【用法】上药加薄荷,水煎服。
    【功用】祛风解表,泻火通便。
    【主治】时毒肿痛,表里俱实者。
    【加减】大便利,去大黄、朴消。

    通声膏

    通声膏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
    【异名】通声煎(《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组成】五味子通草款冬花各90克人参细辛桂心青竹皮菖蒲各60克酥3升枣膏810克白蜜1.2升杏仁270克姜汁600毫升
    【用法】上十三味,哎咀。以水三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纳姜汁、枣膏、酥、蜜,煎令调和。用枣大2枚,酒送服。
    【主治】暴嗽失声,语不出。

    通神散

    通神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三六引《烟霞圣效方》。
    【组成】白茯苓9克泽泻9克木猪苓15克(去黑皮)白术6克滑石15克甘草6克肉桂3克(去粗皮)
    【用法】上七味药同为细末,每服6克,沸汤调下。服后饮热水400~600毫升,多利小便效。
    【功用】温阳化气,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气化不宜。小便壅闭,脐下结硬,及沙石淋,疼痛不可忍者。

    通乳丹

    通乳丹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组成】人参30克生黄耆30克当归60克(酒洗)麦冬15克(去心)木通0.9克桔梗0.9克七孔猪蹄2个(去爪壳)
    【用法】水煎服。二剂乳如泉涌。
    【功用】补气血,通乳汁。
    【主治】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下。(下乳)

    通窍丸

    通窍丸
    【来源】《片玉心书》卷五。
    【组成】磁石2克(为末)麝香0.15克
    【用法】上药同研细末,为丸如枣核大。绵裹之,纳耳中。又以锈铁1块,热酒泡过,含口中,须臾气即通。
    【功用】行气通窍。
    【主治】耳暴聋。

    通窍汤

    通窍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九。
    【组成】防风羌活藁本升麻干葛川芎苍术各3克麻黄白芷各1.5克川椒细辛甘草各0.9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葱白1根,水煎,热服。
    【功用】散寒通窍。
    【主治】外感风寒,鼻塞声重流涕。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
    【来源】弘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麝香0.15克(绢包)
    【用法】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功用】活血通窍。
    【主治】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按:原书云:“方内黄酒,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60毫升,不可少,煎至150毫升,酒亦无味,虽不能饮酒之人亦可服。方内麝香最要紧,必买好的方妥,若买当门子更佳。大人一连三晚吃3付,隔一日再吃3付;若七八岁小儿,两晚吃1付,两三岁小儿,三晚吃1付。麝香可煎三次,再换新的。”

    通气汤

    通气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八引《广济方》。
    【组成】半夏(洗)生姜各9克橘皮桂心(切)各4.5克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1.6升,煮取500毫升,绞去滓,分三温服,约隔1小时服一次。
    【主治】气噎。胸胁气满,每食噎塞不通。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羊肉、生葱、饧等。

    通关散1

    通关散1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三。
    【组成】细辛薄荷叶牙皂(去子)雄黄各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入鼻中。候喷嚏,然后进药。
    【功用】开窍通关。
    【主治】卒暴中风,昏塞不省,牙关紧急,药不得下咽喉。

    通关散2

    通关散2
    【来源】《婴童百问》卷四。
    【组成】南星(炮)3克麝香0.3克猪牙皂角(略烧存性)6克赤蜈蚣(炙)1条直僵蚕(炒,去丝嘴)3克
    【用法】上药为末。以手指蘸姜汁,蘸药少许,擦牙;或用物引滴入药二三点,涎出自开。
    【功用】化痰开窍。
    【主治】小儿惊风,痰塞中脘,手足搐搦,关窍不通。

    通关散3

    通关散3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组成】细辛(洗,去土、叶)猪牙皂角(去子)各3克
    【用法】研为细末。每用少许,搐入鼻内。候喷嚏,服药。
    【功用】开窍通关。
    【主治】卒中风邪,昏闷不醒,牙关紧闭,汤水不下。

    通关散4

    通关散4
    【来源】《喉科紫珍集》卷下。
    【组成】牙皂30克(瓦上焙存性)川芎15克
    【用法】共为细末。吹于鼻内。喉、口等症脓成胀痛而畏下刀针,候熟,用此药吹于鼻内,其脓即自出。
    【主治】一切喉风,口噤不开,痰涎塞塞,厥逆不知人事。

    关散5

    通关散5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组成】猪牙皂500克鹅不食草250克细辛250克
    【用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细扮,过筛,混匀,即得。每用少许,吹鼻取嚏。
    【功用】通关开窍。
    【主治】突然气闭昏厥,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通关丸

    通关丸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异名】滋肾丸(《兰室秘藏》卷下)、知母黄柏滋肾丸、大补滋肾丸(《医林绳墨大全》卷六)。
    【组成】黄柏(去皮,锉,酒洗,焙)知母(锉,酒洗。焙干)各30克肉桂1.5克
    【用法】研为细末,热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功用】滋肾通关。
    【主治】热在下焦血分,小便不通,口不渴,

    通关止血丸

    通关止血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七。
    【组成】枯白矾3克沉香0.9克半夏4个糯米14粒麝香0.3克
    【用法】上药研末,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每用2丸,塞左右两耳。即服陈槐汤。
    【主治】鼻衄。

    通经导滞汤

    通经导滞汤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组成】香附赤芍川芎当归熟地陈皮紫苏牡丹皮红花牛膝枳壳各3克甘草节独活各1.5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入酒适量,食前服。
    【功用】活血通络。
    【主治】妇人产后,败血流注经络,结成肿块疼痛者。

    通经甘露丸

    通经甘露丸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当归240克丹皮120克枳壳60克陈皮60克灵脂90克砂仁60克熟地120克生地120克元胡120克(炙)熟军240克赤芍90克青皮90克香附750克(炙)炮姜60克桂心60克三棱240克莪术240克甘草60克藏红花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醋1.5千克,苏木120克,煮取汁,泛为小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功用】活血化瘀,理气消癥。
    【主治】妇人月经不通,或有癥瘕癖块,少腹胀痛,骨蒸劳热。

    通经丸1

    通经丸1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当归尾赤芍药生地黄川芎牛膝五灵脂各30克红花桃仁各15克香附60克琥珀22克
    【用法】用苏木屑60克,以酒煎,和砂糖熬化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酒下。
    【功用】活血通经。
    【主治】妇人经水先断,以后周身浮肿者。
    【加减】血寒,加肉桂9克。

    通经丸2

    通经丸2
    【来源】《胎产新书>卷三。
    【组成】三棱莪术各15克川归川芎赤芍各30克穿山甲18克芫花12克刘寄奴9克
    【用法】共研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酒送下,
    【功用】破血通经。
    【主治】室女月水初来,因受寒邪,以致闭经,面色青黄,遍身浮肿者。

    通灵黄金膏

    通灵黄金膏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组成】木香当归(洗,焙)金毛狗脊(去毛)防风(去芦头)白及白蔹香白芷白术乳香(别研)松脂(别研)枫香(别研)杏仁(去皮、尖,别研)各30克
    【用法】上药除乳香、枫香、松脂外,各焙干细锉,用清油1.5千克,炼熟放冷,浸药子银石器内,文武火养三日,勿令大沸,恐损药力,常似鱼眼,候香白芷黄为度。滤过,别入净锅内,入黄蜡250克,细罗黄丹60克,次入已研之枫香、乳香,用槐、柳枝子不住手搅,再上慢火熬少时,候凝膏成。每先用膏药3.7克,蛤粉为衣,温酒送下,次用药涂病处。如损折者,以竹夹夹直,用药涂之。患缠喉风,服药不下者,先用药于喉外摩之,候喉宽,然后服之。牙疼齿浮出血者,以药填齿缝内,如有清水吐之。耳内停风气,疼痛作声,纸捻纴药在耳内。
    【主治】跌打损伤,痈疽,疮疖,瘰窃,发背,脑疽,远年恶疮,臁疮,缠喉风,痔疮,鼻内生疮,牙疼。

    通灵散

    通灵散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组成】蒲黄五灵脂各30克木通赤芍药各15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次用12克,水煎沸后入盐少许,通口服。
    【主治】九种心痛。

    通苓散1

    通苓散1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五。
    【组成】猪苓(去皮)白术(去芦)泽泻(去毛)赤茯苓(去皮)车前子木通茵陈瞿麦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灯心、麦门冬适量,煎至150毫升,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主治】温热泄泻。

    通苓散2

    通苓散2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麦门冬淡竹叶车前草赤茯苓木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湿清肺。
    【主治】湿热伤肺,咳嗽,发热有汗,身重身痛,小便不利者。

    通络利温汤

    通络利温汤
    【来源】《马培之医案》。
    【组成】大豆卷防己赤芍秦艽川牛膝川萆薢干地龙归须黄柏白茄根桑枝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鹤膝肿热作痛。

    通脉四逆汤1

    通脉四逆汤1
    【来源】《伤寒论》。
    【组成】甘草6克(炙)附子15克(生用)干姜9克
    【用法】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回阳通脉。
    【主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逆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加减】面色赤者,加葱9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6克;呕者,加生姜6克;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3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6克。

    通脉四逆汤2

    通脉四逆汤2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吴茱萸(炒)60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桂心(去皮,不见火)通草细辛(洗,去叶、土)白芍药甘草(炙)各15克当归(去声>9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水150毫升,酒75毫升,生姜7片,枣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主治】霍乱,寒胜阳衰,肉冷脉绝。

    通脉汤

    通脉汤
    【来源】《沈氏经验方》。
    【组成】生黄耆30克当归15克白芷3克通草6克
    【用法】用七孔猪蹄1对,以水L5升,煮汤吹去浮油,代水煎药。煎至300毫升,热服,药后须以厚被覆面而睡,使药力运行通体,即有乳,如未效,再二服无不通矣。
    【主治】产妇少乳或无乳。(下乳)

    通鸣散

    通鸣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张涣。
    【组成】九节菖蒲远志各30克柴胡麦门冬防风各15克细辛甜葶苈各7.5克杏仁(净)27枚磁石(淬,淘赤汁)7.5克
    【用法】研末。食后用葱汤调服1.5克,一日二次。
    【主治】耳聋。

    通皮饮

    通皮饮
    【来源】《医醇剩义》卷四。
    【组成】广皮3克青皮3克冬瓜皮6克茯苓皮12克当归6克厚朴3克枳壳3克砂仁3克泽泻4.5克车前子6克鲜姜皮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理气和血,利水退肿,
    【主治】三焦受寒,气血不和,水气不行,致成三焦胀,腹部胀满而不坚硬,小便不利,全身水肿。

    通脾泻胃汤

    通脾泻胃汤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麦门冬(去心)茺蔚子各4.5克知母玄参车前子软石膏(煅)防风各3克黄芩天冬熟大黄各2.1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泻火通便。
    【主治】眼内黄膜上冲,神膏内初起色黄,如人指甲根白岩相似,若漫及瞳人,其珠必破,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加减】热甚,加玄明粉3克。

    通气防风汤

    通气防风汤
    【来源】《内外伤辨》卷中。
    【组成】防风羌活陈皮人参甘草各1.5克藁本青皮各0.9克白豆蔻黄柏各0.6克升麻柴胡黄耆各3克
    【用法】上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去滓温服。
    【主治】风热外乘,肺气郁甚,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
    【禁忌】如面白脱色,气短者,不可服,

    通气散1

    通气散1
    【来源】《外科精义》卷下。
    【组成】玄胡45克猪牙皂角川芎各30克藜芦15克踯躅花7.5克
    【用法】上为细末。用纸燃蘸少许,絍于鼻中,取嚏为效。
    【功用】通窍除毒。
    【主治】时气头面赤肿,或咽喉闭塞不通,用之取嚏,喷七八遍,泄出其毒则愈。若看病之人用此药,必不传染。
    按:方中玄胡,《外科枢要》作“玄参”。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