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

 雅钰 2012-02-15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

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上自殷商时期,建筑风格不断演变,如今已形成不同的建筑特色。每一种古建筑中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也体现着中华古文化的灿烂。
☆宫☆殿☆楼
☆阁☆坛☆亭
☆廊☆台☆关
☆牌楼☆宝顶☆斗拱
☆藻井☆华表☆神道与石像
☆望柱头☆影壁☆石龟驮碑
☆琉璃瓦☆铺首☆门钉
☆皇家建筑与"九"的趣闻☆龙与凤☆坐狮
☆吻兽☆花石子路☆金砖
☆太湖石

『宫』
"宫"在中国,古已有之。《尔雅?释宫》指出:"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可见古代的"宫"与"室"是相互通用的。秦以后,"宫"逐渐成为封建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专用建筑,而且建造的规模越来越大。据记载,秦代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汉代未央宫,周围长约11公里,宫内台殿共43座,可见规模之宏大。中国现存的明、清皇宫--北京紫禁城,占地72万余平方米,宫内亭台楼阁,殿宇台池密布,共有9900多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宏伟的皇宫。历代的皇宫都建造得像独立的小城,故又称宫城。可见,这里的"宫"就是指的整个皇宫。外国人把颐和园译作"夏宫",这也是贴切的。此外,还有西安华清池、承德避暑山庄等都是封建帝王游乐之场所,又称"行宫"。为帝王祭祀所用的建筑群称作"斋宫"。北京天坛里就有一座著名的"斋宫"。宫中有"宫",指的是单一建筑,例如北京故宫里皇帝居住的地方叫"乾清官",皇后居住的称"坤宁宫",后妃居住的就是东西六宫。此外,帝王死后就被埋进地宫。可见,这种"宫"的含义便是指皇家寝处的宫室了。"宫"在宗教建筑里指的是规模宏大的寺庙,例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北京的雍和宫。道教的"三清宫"是供奉"神仙"的建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宫"几乎都被皇家和宗教所占有。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了,古代遗留给后代众多的"宫",已成了广大群众参观游览的名胜,全国各地还命名或新建了一批宫式建筑,例如北京的太庙,解放后被命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西长安街上新建了式样新颖的民族文化宫。全国各地还兴建了一批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作为中国工人、青少年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场所。

『殿』
殿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类单一建筑,一般称为"大殿",又因建造在建筑群中轴线上,故又名"正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宫殿的建筑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大殿"是建筑群中规格最高的,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最高权力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庙里的"天贶殿"为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三大殿。其中的太和殿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华丽的一殿,宽11间,进深5间,共55间,采用传统的重檐庑殿大屋顶,全用金黄色的琉璃瓦铺设。大屋顶前后,左右建成一定的坡度,正脊平直雄伟,四条垂脊成弧形,微微向四角翘起,构成了优美的空间造型。无论是正脊垂脊或是岔脊,均有一列整齐的"吻兽"装饰(详见"吻兽"一节),为大殿增添了神话色彩。大殿内金碧辉煌,殿中摆着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四周有高大的蟠龙金拄。殿顶的天花板上绘龙戏珠色彩缤纷。殿顶正中置有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太和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颁发重要诏书等活动的场所,可谓集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大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作。中国其他大殿则作为皇家祭祀之场所。例如泰山岱庙的天贶殿是帝王祭祀泰山之神的场所;北京天坛里的"祈年殿"造型奇特,是明、清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地;天安门东侧太庙里有一座大殿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家庙。可见,中国古代的"大殿"几乎都被皇家独占了。

『楼』
楼是两层以上的建筑。中国古代建楼的历史相当久远,战国以后,已出现了"重屋"楼,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楼房。建在园林里的楼一般用作观赏风景。正如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登鹤雀楼》诗句所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建在住宅中的楼一般当作书房或卧室。中国古代的城镇一般都建有钟楼和鼓楼,采用琉璃瓦顶的重檐歇山形式,四周有回廊,外檐均饰有斗拱。钟鼓楼用于古代报时,所谓"晨钟暮鼓"即早晨打钟开城门,晚上击鼓关城门。北京在明、清时代,每个城门外都有一座箭楼(现存正阳门和德胜门两座);另外还有角楼,北京内城东南角楼,是北京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角楼,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建楼技术高超,很多结构复杂的多层楼全用木材作骨架,用斗拱连结,不用一根金属钉。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都是中国古代高楼的杰作,历来为人们所神往。

『阁』
阁的建筑形式与楼有些接近,其正面是门和窗,其余三面都为实墙,四周通常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中国古代的阁是用来收藏贵重文物的。例如北京故宫里的"文渊阁"就是收藏国家图书的。山东曲阜孔庙里的奎文阁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孔庙的书籍、墨迹。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是中国古代私人书籍收藏的最大图书馆。较大寺院里一般建有"藏经阁",那就是收藏佛经的图书馆。修建在园林中的阁,则是用来观赏风景的建筑。中国有些宗教建筑群中,供奉高大佛像的多层建筑通常也称为阁。河北蓟县独乐寺内的观音阁,就是一座高达23米、供奉高大佛像的多层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高层楼阁。这座辽代建筑先后曾道28次地震,其中三次是破坏性的地震,当时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唯独这座木结构的观音阁未遭破坏,可见其结构之精当。除了独乐寺的观音阁之外,还有颐和园的佛香阁、承德普宁寺的大乘阁和广西容县的真武阁等,造型挺拔庄重,是中国多层木构建筑的代表作。

『坛』
坛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祭祀的特殊建筑物。现在常见的坛主要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主要集中在北京。北京就有许多公园,名称上就挂着"坛"字,例如天坛、月坛、地坛、日坛、先农坛。这五坛均为明代所建,是封建帝王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太岁等神的,是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产物。这五坛中除天坛内的圜丘坛和祈谷坛为圆形三层台外,其余四坛都是单层或二层的方形台。天坛里的圜丘坛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坛。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坛,实际上指的是圜丘坛。这座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坛高5米,分三层。上层直径为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坛呈圆形,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圜丘台除中心石外,全部坛面、台阶、栏杆、拦扳所用的石块数目。均为最高的阳数(即九或九的倍数)。明、清皇帝每年冬至都要来此祭天。坛上没有其他建筑物,帝王对空祭拜,称为"露祭"。

『亭』
亭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建筑:有顶有柱,四周无墙壁,多为木、石、竹等结构,形状有圆有方,有三角形、六边形、八边形以及梅花、扇形等等。常设在公园和一些风景区高处,居高临下以统率全景。也有的设在湖畔,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亭既是点景建筑,以供游人自远观赏;又是得景建筑,可供游人在内停留休息。根据用途的不同,其名称不一。设在路旁或大道上的称为凉亭,主要供行人在盛夏避暑。亭内置碑者,称为碑亭。桥上筑亭,称作桥亭。亭内建井,叫井亭,也称露天井亭,因亭顶开有一小方口,便于阳光射入井内(据说,不见阳光的水是阴水,人吃了会生病)。还有两座合建的,称为双亭。现代的市镇里还建有邮亭、书亭、摄影亭等,赋予了新的内容。
铜亭是亭中的佼佼者。最著名的要数北京颐和园内的宝云阁。整个建筑的顶、柱全用铜铸,呈青蟹色,高达7.5米,重207吨,雍容华贵,被人称为"金亭"。
中国现存最大的亭是颐和园中的廓如亭,这座古亭面积达130多平方米,由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而成,八角屋顶重檐攒尖,仿檩全部彩画,体形舒展而稳重,气势雄伟,与那里开阔的环境十分协调。

『廊』
廊是中国园林内一种带形的建筑,供人们漫步赏景,坐歇游览,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价值。
中国的廊名目繁多,大致分游廊、曲廊、回廊、花廊和水廊等。
中国皇家园林北京颐和园中的长廊可算是廊中之冠--中国园林艺术中独一无二的珍品。它以长而多变,建筑精美而著称于世,远望宛如彩带,婉蜒于青山绿水之间,它全长728米,共273间(以四柱为一间计算),长廊自东向西设有四座重檐八角亭子,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别开生面。廊内全部梁枋上彩绘14000多幅图画,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还有江南风光,历史典放。如果在每幅画前停看2秒钟,需8个小时才能看完。长廊背靠万寿山,面向昆明湖,据说这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他母亲观赏湖上雨景、雪景而修建的,但实际上长廊的修建使湖光山色之间有一个巧妙的过渡,令人临湖观山或从山观湖,不致有截然划分之感。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一大发明。
民间的私家花园多在江南,也常用廊来装饰,苏州著名的花园拙政园内的回廊,有的凌架于池塘之上,被誉为"卧虹临水"。每当微风吹动水波,彩廊旖丽的倒影势欲飞动,游人沿廊摄影留念,别有一番情趣。苏州留园中的回廊长达600多米,以亭、台、楼、阁相衔接,使整个回廊似断非断,贯通一线,廊墙开有干姿百态的漏窗,花影移墙,交相辉映。壁嵌有古代名人书法和诗词三百多方,称为"三绝"。游人至此,既可赏景怡情,又能拜读名人佳作,各有所获,悠然自得其乐。

『台』
台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高而平的建筑,又称平台,一般用土石和砖头垒砌而成,用来眺望或游观之用。事实上,很多著名的古台并不只是一座孤立的平台,台上常建有宫苑。现存的北京北海的团城,就是一座著名的古台。它是一座5米高的圆形城台,面积约4500平方米,台上有殿、台、廊庑等建筑物。台也有用来观测天文和气象的称观象台、天文台。北京建国门内有一座砖砌的高台建筑上陈列着大型的铜制天文仪器,原是明、清两代的天文观测中心。军事上用来传递战争消息的称为烽火台。长城内外就筑有很多烽火台,如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以传递信号。长城上每隔300米至400米筑有一座墙台,呈方形,是士兵巡逻放哨的地方。至今在"丝绸之路"上还能看到不少当年的土台,都是古代的军事建筑设置。

『关』
关是一种军事防御建筑,它是战争的产物,通常择险而置,故又称关隘。
中国何时建关,尚难考证。最初的关大概是选用天然险地,然后用土石垒起来,后来才建有关城的。
中国历代建关很多,其中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武胜关、友谊关是中国九大名关。
中国的关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长城关,另一类是释道关。
长城关可以看作是国家的军事防御设施。其东端设有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地势险要,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是明长城东部最重要的关口,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呈方形,墙高14米,墙厚7米,沿墙池走一圈有4公里多,整个墙内填实土灰,外砌砖石,十分坚固。关城的南北两侧与长城相连。关城的东、南、西、北各设一城门。东城门即山海关,气魄最大。城门上建有一座歇山重檐的二层箭楼,箭楼的北、东、南三面设有68个箭窗,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才攻陷北京,建立了清王朝。
嘉峪关是长城西端的终点,它北面是戈壁滩,南面是祁连山,气势非常雄伟,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都得从嘉峪关出入,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途中的交通枢纽。嘉峪关足现存长城上最完整的一座"城套城、关套关"的关城。关城平面呈梯形,周长733米、高11.7米,面积达335000余平方米。城墙的四角设有角楼,形如碉堡。城墙的底基勒角均用大石条砌成,整个关城十分坚固。
长城上的关很多,北京的居庸关和山西的娘子关等都是著名的关隘。在历史上,对防御外敌,保卫疆域都起过重要作用。
驿道关可以看作地区性的关隘。这类关都有一个共同点,几乎所有的关都设置在省、县边界上,虽则规模不如长城关那么大,但设关时也都选择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在战争年代里常为兵家所争夺。
贵州娄山关是人们熟悉的,它位于遵义市北大娄山中,四周万峰插天,惟有娄山关是出入四川、贵州的交通要道,地形极为险要。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在娄山关大战,经过反复争夺,黔军大败。毛主席写了《秦娥?娄山关》词一首,为雄关平添了无限光彩。
四川剑门关,关隘宽仅20米,长达500米,西崖石壁如削。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此凿崖建关,派兵把守。如通敌兵侵入,只要把城门关上就安全无恙。可惜于1963年在修建川陕公路时被拆毁了。
中国各地的关很多,山西的雁门关、新疆的铁门关、广西的鬼门关等都是中国有名的关隘。
关既然是战争的产物,因此都经受了战火的洗礼。由于科学的发展,武器的改进,古关在未来军事上的作用虽日益削弱,而其历史文物价值却与日俱增。如今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各地的驿道关多数已毁于战争或遭受到人为破坏。今所存关隘当加意保护才是。

『牌楼』
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和装饰性的建筑物,又称牌坊,一般用木、砖、石和琉璃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中国古代常建于街道路口或庙宇、祠堂、衙署、桥梁、园林前,是用来宣扬封建礼教和标榜功德的。也有的用在店面上,作为招牌和广告的,有的作为象征性的门楼,有的是为有"嘉德懿行"的人作纪念。中国古代在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束缚下,许多守寡妇女的唯一愿望是到老时赢得一座"贞节牌坊"以流芳百世。
北京是中国古都之一。据史料记载,过去曾有57座牌楼。其中最有名的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前门五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等。绝大部分均已毁坏或迁移。
颐和园前面的牌楼保存完好,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标志。这座牌楼有三间四柱七楼(间是指柱与柱之间的通道,楼是指飞檐起脊的顶部),是一座古典的中国木结构牌楼,由四根大柱架着三层额枋,上靠斗拱承托着各间的楼层。牌楼正面写着"涵虚"(指水)二字,背面写着"罨秀"(指山)二字,表示牌楼之后便是颐和园的湖光山色。牌楼两面彩绘金龙达176条、金风36只,显示了帝王所居琼楼玉宇的富丽堂皇。
中国陵墓前的牌楼以北京明十三陵南端的大石牌坊为最著名,它是进入陵园的第一座建筑物。这座牌坊为5间6柱11楼,全用一色汉白玉制成,石柱上还雕刻着龙、狮、麒麟和其他怪兽,显示了帝王的权力和威严。这座牌楼高大雄伟,美观大方,宽达28.86米,中间最高的一座牌楼有14米高,为全国现存最高大的牌楼建筑之一。
北京朝阳区神路街至今还保留了一座独特的三间七楼琉璃牌楼。东城区雍和宫附近的国子监所在地成贤街的东、西牌楼已油饰一新,非常壮观。

『宝顶』
宝顶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构件之一,它屹立在亭、殿、楼、阁等建筑物的最高处。常见的宝顶为彩色琉璃,束腰呈圆形、方形和宝塔形等,四周还有"龙凤"、"牡丹"等浮雕图案。
宝顶不仅是建筑物最高处的一种装饰,而且起着加固房顶的作用。凡有宝顶的建筑物,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法--攒尖顶。攒尖顶的建筑物,其木构架逐渐向上收缩,最后聚集在房顶的一根垂直木柱上。这根本柱起着平衡整个房顶的作用。它好像一把阳伞的伞柄。倘若伞柄不牢固,伞骨便会松散。中国古人为了加固攒尖顶建筑物,用琉璃材料来加固和保护房顶的木柱,以免遭受日晒和风雨的侵蚀。房顶最容易遭受雷击,所以古人还给这根木核起了个美名叫做"雷公柱",希望它免于雷电闪击。中国古代很多攒尖顶建筑物,其所以得以长久保存,甚至还经受了地震的考验,那宝顶是立了功的。
北京故宫里的中和殿和交泰殿是明清皇帝处理朝政的所在,两殿房顶上的宝顶通体鎏金,金光闪闪,显示了皇宫的庄严华贵,以区别于一般红、绿琉璃的宝顶,这也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在古建筑上的反映。

『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一种构件。它如一个个花篮镶嵌在屋据之下,显得富丽堂皇,丰富多采。中国古建筑不仅翼角飞翘,造型优美,而且结构精密,稳固耐久,其中有斗拱的一份贡献。
所谓斗拱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它位于柱与梁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由于等级制度,只有宫殿、寺庙、皇家园林等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斗拱层次的多少也可反映出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统治者的等级差别。斗拱以"攒"为单位,每攒斗拱的零件很多,一攒九踩斗拱由106个单件组成,最简单的一斗三升斗拱也由5个以上的单件组成。北京故宫太和殿下搪是七踩斗拱,上檐是九踩,是全国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所谓"踩",是指斗拱挑出的部件,分为三踩、五踩、七踩和九踩四种。
中国古代壮观的大型建筑物,就是由斗拱承上启下,右牵左拉,以达到稳固的目的。即使遇到较严重的地震,这种斗拱建筑物具有"墙倒房不塌"的特殊功能。

『藻井』
当你参观中国古代石窟或宫殿时,请别忘了抬头观赏一下窟顶和殿顶中央的那个藻井。它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一种装饰。一般做成方形,多边形或圆形的凹面,"藻井"看上去似一井圈,四周刻画图案彩纹,即藻文,故称"藻井"。
藻井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墓室顶上已有藻井装饰,上面刻画着藕茎类的水草植物,常见的有菱角、荷花或莲叶。古人迷信,认为水草可以压火。《风俗通》云:"井者,东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当然,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意愿。
中国古代常画莲花作为藻井的主要装饰内容,这是因为莲花是佛教净土的象征,素称"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敦煌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其中420个洞窟里都有藻井,而莲花图案一直延续了千余年之久。
中国古代宫殿多为木结构,常有火灾之患,所以也常用藻井装饰。中国现存最华丽的藻井应推北京故宫太和殿内的那座藻井。太和殿乃是明清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这座藻井位于大殿的正中央,共分上、中、下三层,上为圆井,下为方井,中为八角井。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上天下地"、"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藻井内雕有一条俯首下视的巨龙,口衔一银白宝珠,雕刻精细,与大殿内巨柱上的金色蟠龙互相映衬,更加烘托出了帝王宫阙的庄严和华贵。
藻井能压火,这当然是不可信的。但藻井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上的一种独创艺术,后人以此引为骄傲。

『华表』
华表是中国宫殿、园苑、帝王陵墓前独具风格的一种柱状装饰,又因其常立于街心路口,故又为通衢大街的标志。
北京天安门城楼前后,有两对汉白玉石制华表,石柱上雕有蟠绕的神龙,顶端有承露盘,再上蹲一石兽,叫做"",据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狮"。城楼前的华表上的两只面南而坐的石,叫做"望君归"。据说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它们就呼唤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楼后的两只石,则面北而坐,叫做"望君出",它们的分工则不同,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行为,皇帝如果深居宫闱,不理朝政,它们便会摧请皇帝出宫,明察下情。这种民间传说,只不过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而己。
华表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尧、舜时即已有之。相传当时是为了征求民众的意见,立起木杆,称"诽谤木",是"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形似桔槔"。设置在注目的交通要道,好让民众将意见书写在诽谤木上。表示君王"纳谏"之诚意。到了汉代,逐渐用石柱代替了华表,石柱造型美观,而且雕刻着各种精美图案,成为中国古代宫门前的一种华贵装饰。

『神道与石像』
中国很多陵墓前都有一条大道--神道。古人认为,人死了以后还有灵魂,在墓前建道,以便死者神行。神道两侧还置放石人石兽。历代的石像数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装饰陵墓,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
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其来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据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到咸阳,见到铜人,还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呢。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置于陵墓前的石兽,也有它的由来。石兽设置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
霍去病(公元前140一前117年)是两汉时期一位年轻的著名军事家。他18岁随侍在汉武帝左右,善骑射,屡从舅父大将军卫青与匈奴作战。20岁时,两次率兵出征河西走廊(今曾肃省境内)打败匈奴,战功赫赫。他死时24岁,汉武帝为了表彰这位年轻的爱将,特在茂陵之东修霍去病墓。形式象征祁连山,以纪念他在河西走廊的功绩。由于祁连山上怪石多,有的似卧象、有的似奔马……,因此,霍去病坟丘上也铺上许多怪石,石匠们还参照祁连山的天然石兽,在霍去病墓前,凿制了跃马、卧马、伏虎、卧象、小猪、石鱼、人与熊、猛兽食羊等生动的石刻形象,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暂短一生抗击匈奴的功绩。这组石刻便是中国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
后代帝王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时,都沿用石人石兽的陵前装饰。今天当游人参观唐陵、宋陵、明陵、清陵时,常常可以看到陈列在陵墓前的石人石兽。

『望柱头』
我们在参观明清时期的宫殿、庙宇和园林时,常常看到楼、阁、亭、台的基座四周或桥梁的两旁有石栏杆围护,石栏之间有一根根石制望柱相连。望柱头上依以龙、风、火焰等图案。它不仅是中国古建筑的一种传统艺术装饰,而且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古建筑中的反映。
望柱头上的龙凤纹饰是皇家建筑的御用图案。北京故宫里的宫殿、宫门、佛殿等建筑物四周的望柱头均有云龙、云风图案,最集中的是故宫内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组建筑群,它座落在汉白玉砌成的八米高的平台上。台分三层,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远远望去,好似一片整齐的"小石林"。据统计,这座"小石林"共有1460根龙风望柱,那三座大殿犹如掩映在"小石林"中的琼宫仙阙,非常壮观。这里为什么要用许多龙风望柱来装饰呢?因为三大殿是明朝皇帝登极坐朝、举行大典、接受群臣朝拜、颁布重要政令的地方。这种装饰在中国其它建筑中是不可用的。
用不同图案的望柱头来反映封建等级制度,最突出的是故宫午门内金水河桥。内金水河上建有五座石桥,中间的一座是主桥,是皇帝出入的御桥,桥的两侧有龙云纹望柱头;主桥左右还有四座宾桥,其望柱头则饰以火焰纹图案,以示为行人照明之意。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的望柱头则用如意、石榴、狮子等图案装饰,寓吉祥如意、幸福、长寿之意。
在故宫内金水河的东端,还有一种用作警报器的望柱头。它是清代凿制的,从火焰柱头的顶端直到仰连下面的连珠,凿成圆洞。如遇突然外袭,守卫人只要从上面的洞口用力吹气,就能发出号角之声,以示警报。

『影壁』
影壁是中国古代院落大门内(或大门前)的一种屏障,也称照壁。其建筑材料包括砖、木、石和琉璃等不同的类型。
中国的影壁至迟在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时期就有了。据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在陕西省的西周一建筑遗址中,有一座影壁残迹,东西长240厘米,残高20厘米,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影壁。
影壁的设置在中国古代也是分成等级的。据古代西周礼制规定,只有宫殿、诸侯宝那、寺庙建筑等方可建筑影壁。它作为一组建筑物的屏障,故又称"屏"。行人路过,因此不能窥见院内,如乘车、轿来访,客人也可在影壁前稍停,整理衣冠,然后入院拜访主人。至于一般民房(如北方的四合院)的影壁,都是后来才有的。
影壁中最精美的是中国著名的三大彩色琉璃九龙壁。其中最大的一座,保存在山西大同市内,原为明太祖朱元漳的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一座照壁,长达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上雕有九条七彩云龙,有的拨风弄雨,有的腾云欲飞,栩栩如生,各具姿态。其中最华丽的一座是北京北海的九龙壁,原属明代离宫的一座影壁。它由彩色琉璃砖砌成,两面各有蟠龙九条。如果仔细查看,影壁的正脊、垂脊、筒瓦等处还雕有许多小龙,大小龙共计635条,可谓洋洋大观。
第三座九龙壁位于北京紫禁城里极门前,是中外游人所熟知的。
以上这三座九龙壁都是中国明代的珍贵建筑,都建在院落的前面,既是整个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显示了皇家建筑的富丽堂皇。除九龙壁外,中国各地还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等。
北京故宫内东西六宫,每组宫殿院落几乎都有一座影壁,有的是木制的,有的是石雕的,也有的是琉璃制的。影壁上还有寓意吉祥的雕刻图案,工艺甚为精堪。中国江南有些影壁中间砖刻或彩绘着一种怪兽--,因他贪食无厌,在海边看到初升的太阳,也想吞食,结果落水淹死。以此告诉人们一条哲理,凡贪得无厌者,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

『石龟驮碑』
人们参观游览中国的陵墓、庙宇和园林时,常常会看到一座座石龟驮碑,它们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有的碑文刻制精致,字字有姿。为保护碑文,以免风雨剥蚀损毁,有的还盖有碑亭。
石龟驮碑主要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由于碑首常以螭首雕饰,故又称"螭首龟趺"。"螭首"是龙的九子之一,而人们常误称它是龙头。
中国在石碑上刻文由来已久。凡皇帝书写的御碑都由石龟作趺。虽则有些碑文是历代社会名流或文臣为皇上代写的,但碑文却记载着帝王对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论述,其内容无非是为帝王歌功颂德,以留世间。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有一块巨大石碑,碑上刻有《万寿山昆明湖记》,乃是清代乾隆皇帝的手笔,记述了当年扩展昆明湖的目的和经过。这块石块通高9.8米,造型雄伟,雕刻精美,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
中国历代御碑,虽多刻有文字,但也有些石碑上没有文字,俗称无字碑。例如,明代十三陵各陵门前的石碑上大多没有碑文,这是为什么呢?据史料《帝陵图说》解释,明代开国皇帝朱元漳曾说过:"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这样,便中断了明代后世写碑文的习俗。然而这种无字碑仍然不失为一件精美的石雕艺术品。例:北京明十三陵之一--定陵,有一座"神功圣德碑",碑上无碑文,但那碑首浮雕着六条螭首交盘,似在游水戏珠,形象生动,刀笔刚劲流畅。驮石碑的那只大石龟,也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昂首远眺,神采奕奕。石龟的周围刻有虾、蟹、鱼、鳖等几只动物,淹没在波涛海浪之中,使人感到那石龟正借助于海水的浮力,背趺着几十吨重的巨碑,毫不示弱,顽强地向前爬行。
传说那石龟名叫"赑屃"(音bìxì)是龙的第九子。它力大无穷,能驮三山五岳,常在江海里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常让它推山挖沟,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后,大禹怕赑屃恶习不改,、于是便用一块特大的石块压在它的背上,石碑上刻有治水的功绩,这样使它永远也不能乱动了。可见,赑屃本不属龟类,只因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龟",并一直沿称了下来。由于它擅长负重,颇受中国历代帝王的器重。试想让这位龙的儿子来负"天子"之碑。确实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人们不禁要问,那巨大的石碑,有的高达十多米,在当时没有起重机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是如何把几十吨重的石碑竖立在石龟上去的呢?传说明代明成祖为他父亲朱元舜建碑时,因龟趺太高,施工人员无法把巨碑立上去。一天晚上,这位皇帝梦见一位神,神传他一立碑秘法--"龟不见碑,碑不见龟"之法。第二天,皇帝传讯施工人员。于是大家便运土,把石龟埋起来,然后顺土坡将石碑拉上去,待碑立在龟上后,再将龟上的土运走。此后,据说人们便采用这种"堆土法"来立碑了。
如今,石龟驮碑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物,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书法艺术等重要的实物资料。

『琉璃瓦』
琉璃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上等材料,专用于皇家建筑和达官贵人的住宅。
琉璃瓦一般分为黄、绿、蓝、黑四种。中国古建筑对瓦、墙的彩色十分讲究,它不仅反映了外观之美,而且具有强烈的封建政治色彩。
黄色琉璃瓦专用于中国宫殿、陵墓、园林、庙宇等皇家建筑的瓦顶。这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为黄色之河;传说中国最早的部落联盟长称黄帝,中国人自称是黄帝的子孙;中国古代就有"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而土为黄色,居于宇宙的中央。因此,黄色成了中央正色,为帝王专用色。即使在同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内,帝王活动的政治、生活建筑群,均采用黄色琉璃瓦顶,而大臣的住所则为绿色瓦顶。至于园内的风景区建筑群或无官衔的百姓住宅,均采用一般黑色瓦顶。非皇家建筑采用黄色琉璃瓦的也有,例如孔庙、关公庙也用黄色瓦顶,这是因为中国封建帝王把孔子奉为"文宣王",清代加封"关公"为"关帝"的缘故。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颜色,有时还有某些特定的象征意义。北京故宫是明、清的宫殿,这座建筑群应该都采用黄色瓦顶,然而宫中的国家藏书建筑--文渊阁采用黑瓦顶,这是因为黑色代表水色,藏书楼容易失火,采用"黑色"含有"水压火"之意。天坛的建筑采用蓝色琉璃瓦顶,因为蓝色象征着天色。
此外,与黄色琉璃瓦顶相配合的是红墙。红色是中国传统的喜庆之色。直至今日,中国每逢节日,便张灯结彩,常采用红色。黄瓦红墙便成了皇家建筑、庙宇的专用色,寓庄严幸福之意。

『铺首』
铺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它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铺。
民用的铺首一般安装在最主要的大门上,这种门比较高大、厚实。铺首造型简单,呈圆形,多为铁制或铜制,客人来访,可用门环轻击铺首,发出清脆的金属之声。户主闻之,便开门迎客。主人出门,还能把一付门环锁住,十分安全。
最讲究的要数帝王宫殿大门上的铺首,铜制鎏金,形象多为虎、螭、龟、蛇,据说这种图案的寓意是星宿守门,能预知凶吉,也有用瞪目张口的狮头作为铺首的,这与殿前一对狮子的寓意相同,既有守门之意,又显示了皇家建筑的伟岸与壮肃。
中国早在汉代便已使用铺首,距今已逾2000年。目前,某些农村的新房,还用铺首装饰大门。但城市现代化的建筑,已很少见到这一传统的装饰了。

『门钉』
中国古建筑中,尤其在北京的宫殿、坛庙、府邸这些古建筑的大门上,都有纵横排列的门钉。这些门钉不仅是装饰品,而且体现着封建的等级制度。
门钉的起源久远。中国古代为防御外侵,城门制作十分坚厚,在大门上包有铁板,且用戴帽的门钉钉住。这种方法一直沿用了数千年。
北京故宫里的大门钉都是铜制的,外镀一层馏金,光彩夺目,更显得皇宫的华丽雄伟。皇帝进出的大门均有纵九横九共八十一个门钉。取"九"这个数字,表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其他帝王、郡王、公侯等官府的门钉数则依次递减,例如纵九横七、纵横皆七、皆五等,地位低者其门钉是铁制的。有趣的是,北京故宫东华门的门钉为何只有七十二个,比西华门、午门等都少九个?这里有个故事: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攻下北京,明思宗就是由东华门仓皇出逃,自缢于煤山的,因此清皇室认为东华门不吉利,决定由此门进出皇家灵抠,同时将其门钉减为阴数七十二个,而其余宫门的门钉则仍为阳数八十一个。

『皇家建筑与"九"的越闻』
每当你参观皇家宫殿、园林时,常会听到"九"的趣闻。"九"是一个奇数,古代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九"是最大的奇数,故视"九"为极阳数。因此,用"九"来装饰皇家建筑,象征着封建帝王的至高无上。在皇帝出入的宫廷的大门上,常常有纵"九"横"九"共八十一个门钉装饰。即便是北京定陵地宫的石门,也雕刻了"九九"大石钉。若到洛阳参观关帝庙,便会发现那大红庙门上,也饰有"九九"木钉。关羽何曾当过皇帝,其庙门为何能用"九九门钉"?这是由于后人对关羽的尊敬,追尊他为"帝"的缘故。
古代的皇宫一般建有九进院落,然而山东曲阜孔庙也是一座九进院落、规模宏伟的建筑群,可见封建帝王对孔于这位大圣人的崇敬和抬举了。据统计,北京的故宫建有9900多间房,也有人喜欢夸张,说故宫有9999间房。据说"九"和"五"两个奇数结合在一起又象征着帝王的尊严。因此,天安门的城楼就是宽"九"间,进深"五"间。故宫角楼的九梁十八柱的建筑结构和大同、北海、故宫的"九"龙壁,也是表示吉祥和威严之极的。
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园内有一座十七孔石桥,也与"九"结下了姻缘。任你从桥的那一端数向桥正中的大石孔,这个孔正巧是第"九"孔。
天坛里的圜丘坛,可算是一座"九"的奇特建筑。圜丘坛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场所。坛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由九个石板同心圆组成。第一圈(即最里的一个圈)由九块扇形石组成,第二圈为18块(即九乘二);第三圈为27块(即九乘三)……直至第九层为81块(九乘九)。此外,"九"除了用于皇家建筑之外,还用于其他场合。如清代宫廷年节大宴,需上九十九品。帝王生日,举行娱乐也要有"九九"81个节目,以示吉祥长寿等等。

『龙与凤』
龙凤是中国皇家建筑、衣物、用具上的重要装饰图案。皇宫被称为"风阙",宫里有鎏金蟠龙大柱,御道上铺有龙凤石雕,照壁上有彩色琉璃九龙。皇帝坐"龙座",穿"龙袍",寝"龙床",其所乘之车为"风辇""凤凰车",其仪仗中有"凤盖",皇家使用的日用品、装饰品等往往饰以龙凤图案,……后来,人们便以"龙颜""龙凤之姿"喻帝王之貌,以"龙飞"喻帝王即位等等。推而广之,"大清帝国"之国旗则是龙旗,1878年,中国历史上发行的第一张邮票,票面也印着龙的图案,所以过去曾称邮票为"龙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难怪外国举办的中国展览及其出版的中国书籍,常以龙作标志,以象征中国的古老文明,甚至称中国为"东方巨龙"。
关于龙的传说和图志在中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中国的先民借用某种神奇的生物作为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龙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早期出土的殷商青铜器(奴隶主的礼器)上有的就用龙作饰纹,不过,那时的龙造型比较简外。在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能够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以后在人们的想象中,形象更加丰富起来。除此之外,又有鹿角、马鬣和鹰爪,可谓集动物优美、有力之大成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其形有九: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免、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也。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龙。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倒有过恐龙、鱼龙等巨大动物。据说当考古学家最初发现这种巨大动物的遗骸时,一时不知叫它们什么名字。后来人们就借用"龙"来命名。所谓"恐龙"也就是"恐惧之龙"了。
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即鸟中之王。其形象则另具特色,它由锦鸡头、鹦鹉嘴、鸳鸯身、大鹏翅、孔雀羽和仙鹤足组成(也有的是由鸡头、蛇项、燕领和龟尾等组成),五彩斑调,仪态万方。在中国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长沙马王堆楚墓中的帛画里,可以看到凤凰的图案。
中国人民对于龙风艺术的爱好,有很悠久的历史,古时常以凤凰比喻道德高尚者,以龙风喻才能优异之士,以"龙跃风鸣"喻才华出众,以"风鸣朝阳"喻高才逢良时,以"凤凰于飞"喻夫妻相爱、婚姻美满。民间的龙灯、龙舟、龙舞、风舞等流传至今。

『坐狮』
中国的宫殿和许多府第衙门以及一些讲究住宅的大门两例,常看到一对座狮,多数是石制的,也有的是铜铸、铁铸的。如仔细看一下,这对狮子一雌一雄,分列左右。雄狮左蹄下踏着一球,即"狮子滚绣球"。雌的右蹄下抚着一只小狮,即"太狮少师"。
狮子是百兽之王,把它们置放在宫殿、府第、衙门前,具有威镇四方,群兽慑服之意,以象征封建帝王之尊荣与权势。那雄狮蹄下踏球又象征着寰宇的统一,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雌雄抚小狮还象征着子嗣的昌盛繁衍。也有人认为双狮之口呈45度对视状,寓意快乐与和平。此外,石狮的头上所刻之疙瘩,以其数之多寡,显示其主人地位之高低,以十三为最高,即一品宫衙门前的石狮头上刻有13个疙瘩,称为"十三大保";一品官以下,每低一级,递减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其门前不放置石狮。可见,为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
狮子主要产于非洲及西亚。中国自古无狮子,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诸国才有正式往来。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安息国王献狮子。翌年,月氏王献狮子。
中国石狮的出现可能早于真狮。相传中国最早的石狮为东汉所造,这可能与佛教传入中国较早有关。传说释迦佛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之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又认为"佛为人中狮子"。又说"释家以狮子勇敢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认为它是高贵尊严的"灵兽",有护法辟邪的作用等等。
总之,狮子被认为是一种威严吉祥的动物,因此,民间常用石狮来装饰桥梁,最著名的可算北京卢沟桥(即马可波罗桥)柱头上雕有大大小小神态各异的石狮501个(据《旅游报》)。此外,老百姓还在图章上也雕上个"狮子纽"。早在汉代即已流行的狮子舞延至如今,可见人民对狮子的喜爱程度了。

『吻兽』
中国宫殿、庙宇、园林、官邸等古代建筑屋面上有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它们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
正脊上的那个怪物古代称鸱(音"吃")吻,形似鱼尾,它张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个屋脊,故又名"吞脊兽"。传说这种正吻是海龙王的九子之一,它属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
在垂脊和岔脊的末端,常有一排整齐的小兽,按照封建时代房主地位的高低来确定殿堂上小兽的大小和数目。这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建筑规格上的体现。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其后依次为龙、风、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当然,在建筑上,吻兽还有其实用价值。在鸱吻和小兽的身下,都有很长的钉子与屋脊相连,从而大大加固了殿顶。
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

『花石子路』
漫步在中国园林里,常常可以看到路面上有彩色石子组成的各种新图称为花石子路。它是中国园林建筑的特色之一。
花石子路出自民间巧匠之手。路石铺设颇为精细复杂。首先用灰土垫基,然后根据设计的图案用筒瓦和板瓦在灰土上勾勒出图案的基本轮廓,轮廓里填入由石灰、白面、桐油拌制的油灰,再在油灰上嵌入大小适当的天然色彩卵石,例如选用绿色卵石作花的叶子,选用黑石作动物眼珠等等。图案选题一般为中国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等。
北京故宫里御花园的花石子路,其图案设计,路面铺设,均为全国之首。有"喜鹊报春"、"龙凤呈样"、"云鹤团寿"、"关公斩将"、"二老观棋"等,象征吉样、喜庆、幸福和长寿之意。
民用的花石子路在江南园林中屡见不鲜。如苏州园林里的花石子路主题丰富,寓意谐趣。有的采用"外圆内方"之古币为图案,意为"天圆地方";有的以蝙蝠和仙鹤象征幸福与长寿;有的则以鱼网构图,大概是暗示"吉庆有余"吧。
花石子路出自民间巧匠之手。路石铺设颇为精细复杂。首先用灰土垫基,然后根据设计的图案用筒瓦和板瓦在灰土上勾勒出图案的基本轮廓,轮廓里填入由石灰、白面、桐油拌制的油灰,再在油灰上嵌入大小适当的天然色彩卵石,例如选用绿色卵石作花的叶子,选用黑石作动物眼珠等等。图案选题一般为中国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等。
北京故宫里御花园的花石子路,其图案设计,路面铺设,均为全国之首。有"喜鹊报春"、"龙凤呈样"、"云鹤团寿"、"关公斩将"、"二老观棋"等,象征吉样、喜庆、幸福和长寿之意。
民用的花石子路在江南园林中屡见不鲜。如苏州园林里的花石子路主题丰富,寓意谐趣。有的采用"外圆内方"之古币为图案,意为"天圆地方";有的以蝙蝠和仙鹤象征幸福与长寿;有的则以鱼网构图,大概是暗示"吉庆有余"吧。

『金砖』
中国从2000年以前的春秋时期,已用砖铺地,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传统方式。
中国封建帝王所居琼楼玉宇,金砖遍地。当我们参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和明十三陵等处,到处可见大方砖铺地,这种方砖,被称为"金砖",当然,它并非真正的金质砖。但因它质量高,敲之能发出金属般的铿锵之声,故称"金砖"。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明清烧制的这种方砖,专运北京供皇家建筑之用,故称"京砖"。汉语中的"京"与"金""谐音,所以就叫"金砖"了。不管"金砖"的由来如何,这种砖确实造价高,烧制难,当时称为"金砖",也是不过分的。
中国南方苏州地区是烧制"金砖"的故乡。那里靠近大运河,有取之不尽的细腻土质,正是烧制质地密实"金砖"的好泥料。制砖工序极为严格,从选土开始,经过炼泥、澄浆、制坯、阴干,然后入窑锻烧。据明代《造砖图说》解释:"入窑后要以糠草熏一月,片柴烧一月,棵柴烧一月,松枝柴四十天,凡百三十日而窨水出窑"。一块"金砖"的造价,工本银九钱六分,相当于当时一石米的代价。据记载,明朝嘉靖年间烧了这样的砖共5万块,花了3年时间,平均每天只能造5块。
"金砖"制成后,全部船装,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北京。
在宫殿里金砖墁地也要求极严,一个瓦工,加上二个助手,每天只能墁5块"金砖"。块块方砖铺地必须做到"磨砖对缝",丝毫不能有半点差错,最后还用生桐油泡浸,使金砖发出乌黑的光泽,有如墨玉。
几百年过去,"金砖"被千千万万名中外游人所踩磨,但由于砖质坚硬如顽石,大多保存完好。如今,为了保护"金砖",常用名贵的植物油拖撩,为中国独有的金砖增辉。

『太湖石』
中国园林里。常见一座座奇形异状的石头,小则有1米多,高的达5-6米。有的立在道旁,有的圈于池中,有些石头上还长有奇花异卉,自成佳景。这种石头称为太湖石。
太湖石因盛产于江苏太湖一带而得名,属碳酸盐类石灰岩。由于那里雨水充足,石灰岩经长年累月的风化和雨水的自蚀,形成湖石多孔,形似石钟乳、石笋等玲珑剔透的石料。这种石块一般具有瘦、皱、透、漏的特点。所谓瘦,是指石型苗条细长;皱,指的是石的纹理呈古老分化状;透,是指岩石多洞而透光;漏,则是石块内外有坑洼,轮廓线条丰富,雨水能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地渗透。因此,中国很多公园里常用太湖石来装饰,瑰丽玲珑,耐人寻味。苏州留园里有一石高达6.5米,清瘦挺拔,重约5吨,命名为"冠云峰",是湖石的典型代表作。
太湖石既是天工之造化,又出于石匠艺术之手。中国自宋代起,住在太湖畔的石匠就从事开采湖石生产。他们先把石块从山上凿挖下来,然后根据其形状、大小以及园林建筑的需要,凿为千姿百态,再放到太湖里,让湖水冲击,若干年后,湖水把它们琢磨得又光又滑。上海豫园里有一块湖石,被人们称呼为"玉玲珑",乃是十分贴切的。
中国自古以来,还常用湖石在公园里堆成假山。北京故宫御花园里的"堆秀"和被誉为"假山王国"的苏州"狮子林"(因湖石酷似干姿百态的狮子,故名)等就是用石块堆叠而成的。北京颐和园夕佳楼东面的一座假山,就是仿照苏州狮子林而建造的。从前讲究的假山,都用糯米汁掺入适当的石灰,作为胶合材料。现在都用水泥,施工更方便。假山里往往多石洞,洞内套洞,弯弯曲曲,忽上忽下,忽明忽暗,造成很多迷洞,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假山上则植以翠柏苍松,奇丽花草,山峰建立游亭,游人登高,可俯视公园全景或远眺园外景色。这种建筑可扩大园林的空间感,同时又是阻挡视线、分隔空间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独立的石峰或群石堆叠的假山,都平添了园林的幽静之美,令人身居闹市而享有山林之趣,这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特色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