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心与伪信心,一字差千里

 联合参谋学院 2012-02-16

这个时代,建立信心有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会价值体系的崩塌,总是人们内心气短的根本缘由,在无法建立强大内心世界的时候,我们唯有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仰仗于不断更替的外物,勉为其难的支撑我们内心的平衡。只能说,这是个恶性循环,我们不仅不能获得真正的平和,而且往往在这个物质堆叠而精神却越发陷落的游戏中,迷失了人生的初衷。

信心,首先是一种外部依赖

信心到底是什么样一种东西,它离我们似近又远,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境,呈现不同的形态,在人生行进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不断的打底充气,恐怕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信心,因为信心并非简单的自我催眠,更非堆叠学业事业的某块积木。它是系统而成熟意识形态的那一抹光泽,或明或黯、或炫或沉,全在内心世界的折射。

信心说到底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它在自然界的呈现,只不过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那些处于食物链上端“贵族”的生存优越。但是,人类之所以走向社会化的进程,其目的全然不是将自然界的那套丛林法则搬到人类社会,并道貌岸然的加上文明的外衣,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信心是个体对社会化的人类所建立的共同信条或规约的依赖程度。

所以,信心的概念同时具有外部性与内在性双重属性,外部性是个体对环境的信任与依赖程度,属于一种外在期许,内在性则是个体通过与环境互动而产生的内在期许。个体信心的构建首先以社会化文明程度为基础,文明的根基是每一个体汲取内心能量的源泉,同时,文明呈现的道德规约则是提供另一条令内心强大的路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内心不以物移的前提,正是遵循所谓天道的结果,而天道,正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社会规约,所谓普适性,具有跨越时空、置四海皆准的特征,不以具体某个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文明程度决定特定某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呈现社会整体的存在价值与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分配体系,而且是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精神性肯定。社会价值体系的系统性、客观性与正确性,决定了个体寻找座标与位置时的系统性、客观性与正确性,而众多个体的累计效应,又反过来左右社会价值体系的再发展。

因此,从环境因素来看,社会文明以及其衍生的价值体系,是个体信心得以建立的外在基础,人的社会化属性,决定人类不得不从环境当中寻求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也正因为每一个体与环境必要的互动过程,产生了价值衡量的的自判断,而这种自判断则是自我纠正的前提,因此这一动机的存在是必然的,但一旦社会价值体系出现偏离甚至是短缺,衡量标准必将失去应有的重心。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属于社会化自我调节的功能,完全的市场化可以被定义为丛林法则的社会版,而市场经济的整体行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属于一种比较的过程,供需关系即是比较的结果,只是这种比较是基于供给量的比较。而关于质量或者品牌,越往符号化社会化的一边倾斜,相应比较的动作属性就更贴近于精神层面。所以,自由市场经济虽有充分的活力,但其仍应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子集,更应是社会文明的子集,相对于后者,前者更像是具体的杠杆工具,而后者更接近于匹配发展战略的文化体系。缺乏指引或规约的杠杆,有可能成为杀伤力强大的武器。

当人类难以从环境当中寻找建立信心的座标时,其内部性的部分则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激发,正如穷人孩子早当家。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总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正是人类最具魅力的地方,通过改造环境而达到改变自我命运的道路,这是已发现的任何物种都不曾有过的生命奇迹。

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上改变命运的道路,外部环境在某些时代成为了不留情面的杀手,并不是每个人甚至是大部分人都逃脱不了被扼杀的命运,原本应当埋藏于心的种子还未萌芽就已胎死腹中,这是在个体成长早期对主观能动性的认知被压制的结果。这些人要么被主导成顺应者,要么被包裹成索取者。总之,一个个体的的能量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呈现。

总之,信心首先是一种外部依赖,它是个体对群体组织的信赖程度,无论是精神的、道德的、政治的亦或是宗教的。缺失外部依赖的个体,此时会更多的从内部寻求信心的源泉。

信心,其次是一种内在期许

人类从呱呱坠地到独立成人,如果单纯以个体生存来看待,每一个体都是如此渺小,因此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类都是自卑的动物,人类既没有雄狮的利爪,又没有猎鹰的双翅,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自然存在,必然不可能处在食物链的顶部。但是人类做到了,这是自然进化与社会化双重作用的结果。所以,人类既自大又自卑,这是一个最为矛盾的物种。

正因为这种矛盾,让人类的大脑进化更上一层楼,除了智商提升以外,情商的激发更是让人类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动力。诚然,信心属于情商层面的内容,情商是个体对环境的正面应激反应,自然的,信心正是正面应激反应当中的基本要素。

因此,人类个体信心的内部性部分,是一种加入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应激反应,这种反应既基于又高于外部刺激,这是一种自发到自觉的进化,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所在。

主观能动性首先是一种感性臆测,它是个体价值观体系的终极而模糊的释放,人们称之为梦想,可能遥不可及,但绝对能在该个体的曾经或当下的内在价值观体系当中找到原始胚芽。

其次是一种实现与否的信念程度,可以理解为信心,但又比信心更深入价值体系的内核。信念是一种系统,而信心则是系统当中面对具体某些情境时的心理状态。

由此来看,信心只是短暂的,信念才是长期的,没有信念的信心,基本属于伪信心。要保证信心不灭,信念的持续构建与打磨是基本前置条件。

另外,无论信念体系的打造,还是每一次信心输出所获得的反馈,这些与外界的互动过程带来的结果,都是信之永恒的前提。因此,信心输出就如一个大project,需要具备战略布局的能力,并且以周密项目输出的方式,才可能源源不断的获得能量场。所以我们说,战略眼光、心胸格局、执行能力等等,才是保证信心输出的整体能力。

由此看来,信心既是一种输出,又是一种输入,输出时基于信念,输出时基于反馈,由此所形成的良性或恶性循环,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