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之课堂内外

 昵称4151547 2012-02-16

时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每当有课赛的时候,领导们总喜欢“点将”,让那些教学业绩突出的老师直接去参加比赛。但这样的“点将”,有时效果还行,有时就不那么理想了。

究其原因,课赛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教学业绩的好坏看的是教学的阶段性效果,可以实现这效果的途径,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

我始终认为,成功的教学应该是立足课内,向45分钟或者40分钟要质量。但这并不是说课外不重要。我始终认为,学会预习、学会自学、学会自习和学会听课一样的重要。那种在课外通过科学化的严格管理,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实现的教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向管理要质量,向习惯要效益,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容怀疑,不可低估的。但对于那种靠了管卡压和一味的拼时间、拼消耗而取得的“好成绩”,我们实在不应该提倡。理由很简单——这样的教学,无论它现在有多么辉煌,都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教学,苦了自己、累了学生,无论你有多强的责任心,结果只能是扼杀了学生的兴趣,让学习真正成为了一种“人生苦旅”。试问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谈什么探索精神、创新能力?他们为了应付学习,早已经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

记得有一位同事曾经说过:一个老师如果不负责任,他(她)的学生就可怜了;一个老师如果很负责任,假如这个老师自身的水平很高,那还算凑合;如果这个老师自身的水平又很低,却又责任心很强,那他(她)的学生就真的受苦了。我很赞成这个老师的说法。课堂永远是教学的基础和根本,没有45分钟(或者40分钟)的高质量,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高品质的教育。所以,教师应该首先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不能本末倒置。

但什么样的课算得上一节好课?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有许许多多的公开课、展示课、表演课,其间有太多华而不实的成分,有太多作秀的因素。所以,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以课赛的结果来作为评价一个老师优秀与否的标准。同时,上课其实只是教学众多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完全放弃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我们的教学要想取得好成绩恐怕也是困难的。在上海挂职时,有一位曾在全国课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老师,领导对她的评价是竟然是:课讲得很好,就是教学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可见,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其实不由评委或者专家们说了算,而应该由学生说了算,由效果说了算;我们要使参赛课与常态下的课尽可能地一致起来,让自己的常态课像参赛课一样的精彩;我们还应当把教育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除了向课堂要质量,还应该向管理要质量,向习惯要质量,向训练要质量。

没有课内的高质量的教学,不是好的教学;只有课内的高质量的教学仍然可能不是好的教学。只有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适度和合理的拓展,才能共同造就高品质的教学,创造出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