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比学中成长????在反思中期盼

 情虚伪 2012-06-01

在比学中成长    在反思中期盼

课堂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导)的活动主阵地。学生的生命价值与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维系于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的精神品质与幸福指数。教师能创造出令学生终生难忘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艰辛与愉悦,点燃起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领悟到生活与人生的真谛。

但是,令人尴尬的事情是,这些本来属于教师独特的精神财富,我们的不少教师却不去理睬和珍惜,不能去积累和管理。很多人拿着自己的财富去期待专家与媒体的提炼、宣传、包装。我们一线教师可谓“财源滚滚”,却要借助外人来开采挖掘,这也就是自己教了一辈子书却还是一个教书匠的困惑解读。就这样,我们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比教学”活动中。

一、在“比”中锤炼求高效

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教师提供研究课改的展示平台,根据省教育厅、州市教育局“课内比教学”活动的通知要求。本次活动要求教师们先独立完成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准备,接着在备课组内进行说课,以考验教师们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过程的预设等多方面的能力,然后执教者根据集体议课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二度修改后进行上课。最后作课后反思。这样的流程,让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赋予自己的教学以新理念,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发展,较好地体现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双高”特点。比如:毛旭老师的数学课沉稳大气,在练、议、评、讲中让学生学会“百分数应用——利息计算”的方法。“题目抄对了吗?”“你的书写真工整。”这样的语言,更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学习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陈娜、郭秀林老师的语文课活泼轻松。在一幅幅精美图片中,在一个个游戏中,随着老师的引导,低年级的孩子们认真而有趣地直观感知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识字学词。

吕婧老师的信息技术课是孩子们的最爱。《图形任我变》一课,在“你来找一找”“自己试一试”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演练,利用Flash8绘图的本领就轻松学会了。

曹德玉老师上的英语课情境动人,准备充分。全英文的教学,让听课的老师赞叹不已。孩子们投入地学习,用心地朗读,认真地交流,小小的教室里充满着异域的风情。

刘涛老师的语文课容量大,重难点突出。《桂花雨》一文的教学,学生细细品味,入情入境的体验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桂花的香气四溢,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在陈鸿老师娴熟的伴奏中,一曲优美的歌在孩子嘴中哼唱。孩子们舒展着身体,随着音乐摇摆着,那一脸的陶醉真是一种幸福。

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老师们在听评议中达成了这样的共识:①课堂实效性要加强,重难点的突破要做到心中有数,扶放结合,不仅要师生互动,更要生生互动。②课堂的关注度要加强,特别是后30%学生,老师一定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③课堂形式可以更多样化,更活泼些,要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地参与进来,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与发现。④教师要注意肢体语言的表达。身体的姿势,动作的表达要准确而丰富。

这样的活动给老师搭建了成长的舞台。每一堂课都记录着教师各自的成长历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与未来。

二、在“比”中反思促成长

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去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的反思以及探究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课内比教学”人人上好一节课活动后,又及时组织了全校性的“课内比教学”反思活动。活动中,执教者从本次活动的内容解读、目标定位、设计意图三个关键点入手,以脑力激荡的方式引导大家展开讨论,在分析《新课标》要求以及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大家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位是否适宜?教学过程层次是否清晰?是否符合学生学习路径?教学方法是否注重学生的感知和操作?教学活动中孩子是否有创造性的表现?是否注重多通道参与?是否注意点面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分析反思,寻找本次活动中的问题所在。这样的共同反思,不仅使老师在“比教学”中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也进一步明确了各自教学该如何改进,才能更好地体现“高效”的要求,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使自己获得了提高和成长。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专门探讨了教师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教师要团结互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双方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水平。他认为,青年教师应该每星期抽出一个晚上时间约请几个知心朋友欢聚一堂:研究基础学科,按顺序探讨,最好根据一个教师的教学笔记进行研究,交流经验,尤其是一些细节……每月用一天的时间或半天的时间参加教师联合会活动,参加所有小组的活动。在团队学习的浸润与影响下,个人成长才会有丰厚的土壤与更适宜的气候。是啊,这样的组织,这样的生活,我们参加了吗?我们感兴趣吗?

如今正在不断深入推进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不正是“这样的组织,这样的生活”吗?我们参加了,我们在践行中真正了解活动的意义,我们开始改变了“躲进小楼成一统”式的教学形态,在忐忑中走出自己的课堂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欣赏中走进别人的课堂去学习他人的经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立足常态,同伴互助,小组共建”,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

三、在“比”中期盼“慢教育”

思索一:明天的课堂是什么样子?我们不期望它能在一天或一年之间发生根本性变化,只希望一线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向,敬畏自己的课堂教学价值,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再过多地依赖他人、听命于他人。只希望明天的课堂可以多一点生活的味道,多一点人性的关怀,多一点思想的培育……

被“分数”捆绑的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但教育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功利性的教育也许给我们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我们不该追捧,反而应该抛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期盼的是“慢教育”,因为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而精神和灵魂的成长需要我们信任和耐心,需要期待的目光长时期地注视,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慢慢熏陶、培养、塑造……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孩子传送生命的气息、指给人生的方向,塑造健康自信、幸福快乐、高雅优秀的国家公民。

思索二:我们能像孔子、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他们那样:长久地站立在自己的课堂上,满怀激情与梦想挚爱着教育事业,敞开自己博大的心胸包容和接纳学生吗?能有他们那样的情怀和素养,做到奉献于教育,痴迷于教育,坚守于教育,创造于教育吗?

面对我们的学生,让我们抛弃教育的“近视”,让我们高瞻远瞩,在打造幸福教育中熔铸理性与情感,在建设高效课堂建设中感受师生心灵碰撞的美丽,构建洋溢着生命温暖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撒播着幸福的阳光、释放出生命的灿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