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
概述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和(或)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粘膜炎性病变。其发病机理主要为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减弱,继发性食管蠕动障碍是使食管炎持续存在并加重的因素。本病可单独存在或与食管裂孔疝并存,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常见。 临床表现1.烧灼感:餐后1小时胸骨后、剑突下或上腹部烧灼感或疼痛,可向颈、肩、背扩散,平卧或躯干前屈、弯腰时加重,而站立或坐位时或服用抗酸药物后可缓解。 诊断依据1.与体位改变有关的烧灼样胸骨后痛; 治疗原则1.改善食 用药原则1.睡前2-3小时不再进食,睡眠时垫高床头10-15公分,借重力作用减少反流是简单而有效的办法。 辅助检查1.典型病例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疗效评价1.治愈:症状消失,X线或(及)内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专家提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削弱所致,包括呕吐、食管贲门大部分切除术、胃潴留、十二指肠溃疡、吸烟、大量饮酒或服用阿托品类药物及迷走神经切断术等。因此,在本病的防治上,要积极消除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削弱的因素,再用药物控制症状,做到“标本兼治”。大部分患者(85%-90%)经注意饮食调节、减轻体重、垫高床头及加用药物治疗,都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近年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为本病的治疗开僻了新的途径。与抗反流药联合用效果更好。少数病人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作胃底折叠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