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概述肠易激综合征是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的症候群。临床十分常见,又称为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等。 据估计,在有消化系症状的病人中,肠易激综合征约占50-70%,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2,多见于中青年,已被公认为一种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身心疾病。 临床表现1.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腹部胀满; 诊断依据1.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诉,伴焦虑、失眠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治疗原则1.消除紧张情绪、生活规律、改变饮食结构; 用药原则1.镇静、抗焦虑可选用谷维素、安定、利眠宁、多虑平等; 辅助检查1.首先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作出初步诊断,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疗效评价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专家提示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情绪紧张、食物不耐受、结肠运动功能异常、小肠机能障碍及食管、胆囊运动异常等因素有关,其中肠道功能的改变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大便常规及培养、钡剂灌肠、结肠镜等一系列检查均无肠道器质性病变发现,病理学检查也无异常,在排除了如吸收不良综合征,血吸虫感染、肠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乳糖酶缺乏症、胃肠道激素肿瘤、内分泌疾病、盆腔疾病等器质性疾病后,才作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为良性疾病,不危及正常生命和健康,预后良好虽反复发作,适当治疗后可逐渐好转甚至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病人慢性病主诉作掩盖新发生的肠道恶性病,随时提高警惕,善于识别在功能性主诉中的器质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并作必要的一些检查。在治疗方面,解除紧张情绪、消除心理负担、增强信心非常重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加强锻炼,增进体质。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冷过热的饮食,戒烟戒酒。腹泻者以少渣易消化的食物为宜;便秘者除多饮水外,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并增加含纤维素多的食物。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根据腹痛、腹胀和排便情况调节每日的药物用量,便秘者尽量避免使用各种泻药。腹部安放热水袋、按摩、日光浴和温水浴、频谱等理疗有一定作用。中医可舒调气机、辅以健脾助运,并配合针刺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