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良镛:为苏州画定“九宫格”

 苏迷 2012-02-18

编制城市规划,提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四角山水”整体设计思路

 2002年4月,两位建筑界泰斗吴良镛(左)、贝聿铭在苏州聚首。当时,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苏州望族之后贝聿铭先生抵苏,与苏州市政府签订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协议,并与吴良镛等国内建筑、规划与文物界专家会晤,交换新馆设计意见。 (苏报资料照片)

 

   “看到吴良镛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消息,我心里很激动!他是我的导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他就参与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也参与了干将路工程、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方案等的讨论。他非常了解苏州,也一直很关注苏州的发展。”昨晚,市住建局副局长邱晓翔对记者这样说。
  邱晓翔告诉记者,苏州市“古城居中,一体两翼,四角山水”的城市空间发展构想,正是由吴良镛提出来的,“他为苏州保护古城和山水格局、重塑城市空间,实现城市快速发展与文化、自然保护的协调作出了重大贡献。”
  吴良镛对苏州的城市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邱晓翔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吴良镛主持一个《关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的科研课题,该课题以包括苏州在内的长三角为例,提出了城市群的发展理念,“到今天还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意义。”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苏州曾邀请一批国内顶尖规划专家,商量制定苏州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为古城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也就是在参与苏州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吴良镛提出了“古城居中,一体两翼,四角山水”城市空间发展构想,这是一个灵巧的“九宫格”布局:旧城居中,四角留出湖泊与空地,楔形绿地沿山脉、水系插入市中心;中新工业园区居东,高新技术开发区在西,吴中区和相城区分列南北,此外还利用外环路沟通周边城镇。
  对比一下今天的苏州,可以发现,实际上苏州的城市规划基本遵循了吴良镛10多年前的整体设计思路。“当时我在市建委工作,吴良镛领衔科学家们讨论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时,我正好从建委调任到规划局,其间耳闻目睹了导师匠心妙手让‘白发苏州’焕发出新鲜活力的过程,真是深有感触。”邱晓翔说,在1994年,吴良镛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重振东方水城的历史辉煌———论苏州城区域发展与建筑文化创造》,文中对苏州城如何进行古城保护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想法和建议,1994年的3月26日,相关部门也就是以这篇论文作为蓝本向市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形成了苏州在此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要思路。
  1997年,苏州成立了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吴良镛担任委员,他除了亲自参与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外,还与周干峙等参与了苏州的干将路工程和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方案的讨论。在苏州博物馆新馆概念设计出来后,吴良镛等提出,“我们认为,新馆的设计既可与传统文物建筑周边环境稳妥地结合在一起,又有设计独自的风格”。邱晓翔告诉记者,“导师年纪大了以后,到苏州来的次数也减少了,但是他依然关心着苏州的城市建设,而苏州在很多重大的建设项目上,也依旧会去向他请教。”

                                 □苏报记者 王 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