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社会下人的异化的新表征

 龙泉清溪 2012-02-18
信息社会下人的异化的新表征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488 更新时间:2011/4/7 19:37:58         ★★★
  信息社会中人们获取、使用、分享和创造信息和知识,使自然、个人、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社会把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作为其追求目标。它具有以下特征: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存和服务型政府。信息社会下,劳动与资本的冲突,人与物的冲突,人和人关系的复杂性,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矛盾,导致人的异化状况呈现新的形式。在信息社会的语境中,人的异化研究也备受学界关注,研究者试图通过异化问题的研究寻求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空间。“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神的奇迹越是由于工业的奇迹而变成多余,人就越是会为了讨好这些力量而放弃生产的乐趣和对产品的享受。”现代人处于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向下,人类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方面受到自己创造的产品的限制和奴役。
  一、物质层面:科技异化和符号异化
  现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代替、补充和延伸人脑的功能,催生了信息社会,创造出客观现实世界下的信息化世界。科技原初是人的理性渗透于自然而使人的行为合理化的手段。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合目的性是人的主体性表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为客体性的异己力量的技术逐渐吞没了人的主体性,使人的行为失去自主性,而受制于技术,使人有目的的活动异化为非理性状态下的本能的动作。
  1.科技异化
  一般而言,科技异化是作为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已性力量,表现为人的情感的间接性,受限制的理性和受制约的行为。科技异化的实质是人与物的关系的异化,而人与物的关系内部蕴含着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主体因素、价值因素与科技相互渗透产生不确定性,使科技远离其人本身而处于中立状态。马尔库塞认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以技术为中介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体系,这个体系抵制一切替代品。这个体系的生产力和增长潜力稳定了这个社会,并把技术的进步包容在统治的框架内。科技异化源于:第一,科技化自然的困境。异化作为一种存在于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它在自然生态层面表现为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所产生的消极意义,自然与人类对立的状态。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既依赖于自然,又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强烈地干预了自然。人的创造物打破了自然的平衡导致森林减少、土壤沙化、水土流失、资源枯竭,最终致使人类生存面临危险。恩格斯指出,人类对于每一次对自然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类。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科技异化。人类与自然本是同一,人依靠理性和技术从自然中分离,企图控制自然。人在运用科技控制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发生了科技异化。从此,自然界不再是感性的结构实体,而是必须服从科技法则的被决定的存在物。第二,人造科技本身的局限。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可能产生超越技术本身目的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人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限制着技术的完善。人类认识水平只有和时代发展的条件和程度相适应,才能实现社会与人自身的不断发展,故在一定条件下科技异化的可能性源于科技的价值认识。第三,主体价值与科技的内在冲突。科技作为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且与科技占有者间有内在联系。科技的工具性具有为人性,它涉及由谁创造、谁控制、谁运用的问题。功利主义取向导致人们为谋求眼前利益不恰当地使用科技,忽视了科技对人类自身发展的意义。第四,科技的利益化与政治化倾向。技术合理性变成经济的合理性,技术的合理性已变成政治的合理性,促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尖锐的对立。在技术社会化进程中技术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矛盾凸显,导致了技术在自然、社会和人本层面的异化。
  2.符号异化
  符号异化是科技异化的伴生物。现代人正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进行新形式的符号创造和符号交流。卡西尔说,人是符号化的动物。在工业社会里,异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物的异化、技术的异化,而在信息社会里异化形式为符号异化。莫里斯认为,“人是自我的创造者。人是符号动物,人的需要、态度、生活方式等都由人所创造的符号来表示,并代代相传,其中最主要的符号是语言。但由于人们在使用符号、驾驭语言时往往会出现‘过分概括’、‘完美交往’、‘欺骗性’等偏差,有意无意地影响人们正确选择。”符号异化是指应用文化符号过程中符号给人类带来危害,符号成为异己的敌对力量的现象。符号异化的形式多样,具体的现象有对神的崇拜、对鬼的畏惧、对明星的追逐和对品牌的迷恋;抽象的现象有符号过载、符号暴力、符号污染以及符号犯罪等。在这些范畴下,文化创造者体验不到自己是符号的创造主人的角色,却要服从或崇拜自己所创造的符号。一定意义上,符号拜物教是人类符号异化之直接体现。与物的异化相比,符号异化多了虚实、真假混合的特点。其本质是创造主体自身的局限。过剩文化符号的挤压,造成现代文化创造主体迷茫;暴力文化符号限制个性文化;消费文化符号的污染导致文化创造主体价值迷失;大量文化符号犯罪影响文化创造目标选择。符号异化与信息异化都是科技的伴生物,具有内在一致性。信息异化是科技外在形式,而符号异化是其内在表现。信息异化作为科技飞速发展的产物,实际上是人与信息关系的颠倒;人在信息中的同化;人的价值目标的丧失。这种异化形式表现出人们依赖信息技术,以快餐文化的方式获取信息;盲目崇拜信息,形成信息依赖、信息强迫和信息恐慌;难以分辨与取舍信息,产生迷惘与困惑。
  二、精神层面:理性异化与心灵异化
  人的自我异化是人的本质与人的分裂,是人的内在本质的丧失。从内在方面来看,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劳动。人的自我异化表现为劳动这种人的本质为别人所占有;劳动不属于他自身而属于别人。自我异化是主体与自身本质属性的彻底断裂,是对人的本质丧失,反映在个体生存状态的缺损,彰显了类本质的缺失。
  1.理性异化
  理性异化作为理性的一种对象化形式,属于外在异化形式。理性异化是人被人以外的东西所奴役且表现为思想僵化、观点偏激,无意识地以某种理念指导去实践而导致挫折的状态。理性作为人性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为其重要要素。理性异化的根源并不在理性本身,也不可能从抽象人性出发,而应看到理性的多层次性和差别性。剖析理性异化的实质是扬弃理性异化。理性异化、精神异化都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是人的社会角色与人的自我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对立。理性异化的根源来源于工具理性,将人的目的与手段相混同。“资本家作为人,他除了金钱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的人。”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其精神需要的满足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决不亚于物质需要的满足。人之所以被提升为万物之灵,人的活动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具有自身特殊的精神世界,在于人的活动具有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能动性。同物质生产活动的异化现象相对应,精神生产活动也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异化现象。精神异化主要是指精神产品同人的异化,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主体自主自觉的而是被迫被动的过程;这种精神产品也不是有利于人自身的需要,而是把人的精神世界畸形化,使人在精神上沦为奴隶。理性异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评价,它不是出于道德上的义愤,而是以人的价值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相悖为参照。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是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的成果应充分体现和高扬有创造能力的人的价值。但是,以往的社会进步并不直接关注人的价值反而造成了人的价值贬损。比如分工是历史的进步,但产生对人能力的分解;私有制曾起到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的作用,但导致阶级和剥削的产生;机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但把人变成机器的部件;资本主义的进步与人的价值相悖。
  2.心灵异化
  心灵异化作为自我异化的一种表现,它是指被人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理念、知识所奴役的状态。心灵异化表现为意义和自我价值缺乏的一种主体心理状态。人的异化这种状态,即一个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是空虚的和没有意义的,不能证明自我价值的合理性。一个缺乏自我价值认同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人性相违背的、心灵被异化的人。工业革命产生后,劳动异化造成工人肉体的痛苦。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给人造成心灵的折磨和精神的痛苦,使人失去了灵魂。这种异化带来的人性压抑与精神痛苦比劳动异化带来的工人物质生活贫困更加深重。异化就这样扩展到全部社会,社会各阶层都是受害者,任何个人都无法摆脱这种异化。当人力图摆脱这种异化的时候,它就自我孤立起来,这正是异化的尖锐形式。忧虑、单调、丧失精神恢复能力等证明人类内心存在不和谐,这些内心状态周期地威胁着人本身,而且给社会造成过大灾难。国家社会的危险不是衰落而是没有文化自觉;人类的困境不在于缺乏人的才智而在于我们不敢大胆地利用人性的丰富性;人类的失落并不是传统本身而是传统的背叛者和掠夺者;人之间的边疆不是地理边疆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看作是一种纯粹精神的抽象形式,认为仅靠经济、理性并不能解决问题,应当主要依靠精神、意识、心理、艺术、美学等的革命,着力于改变人的人性。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最大的祸害在于它压抑、扭曲了人性,造成了人性的异化。通过革命消除这种异化,恢复人性的自由,这仅靠经济、政治革命还不行,而是要通过总体革命来摆脱人的异化状况,要在人内心深处进行本能革命。工业社会的一体化摧残了人的精神理性,虽然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但人的劳动、需要、享受乃至思维都被同一化了,这种虚假的同一化就是人的异化。
  三、制度层面:交往异化与规范异化
  人类总体性的实践活动,粗略地分为物质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展开着主体——客体关系与主体——主体关系。物质生产实践的异化和交往实践的异化是相互交织的。物质生产的异化代表着主客关系的异化,主体由活动的自觉主动者变为活动的消极受动者,结果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而交往实践的异化则代表着主体与主体关系的异化,主体被视为手段受至于另一主体,使主体与主体关系降格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直接结果是导致物对人的统治,导致物的关系取代人的关系。这样一来,自由平等的交往异化为不平等的、不自由的交往。
  1.交往异化
  人的交往异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数字化交往。现代工业文明以科技发展为依托,过度重视工具理性的数字化导致了片面化。在高度发达的技术世界中,人的个性和价值的多样性,变成了机器零件,使主体变为抽象的数字符号,相应地,人与人的交往机器化。第二,冷漠化交往。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各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转换为主体——客体关系,从而使交往走向主体冷漠化和疏远化。第三,工具化交往。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本来应是目的本身却成为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人在经济行为上的利己不同于自私自利,利己是人类行为中的动力源,这并不意味着人一定唯利是图、拜金主义。马歇尔指出:“当我们说到一个人的活动的动机,是为他能赚得的金钱所激发时,这并不是说,在他的心目中除了唯利是图的念头之外,就没有其他一切考虑了。”第四,角色化交往。它主要根源在于把人固定到特定职业上,把这种劳动变成人追求金钱和物欲的谋生手段的旧式分工,这种分工淡化人实践活动的多重价值,压抑人的潜能发挥,阻碍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角色化是片面化发展的极端形式。在这种情形中,分工所造成的片面化已不再作为外在强制,而是体现在交往主体身上内在认同。
  2.规范异化
  交往过程中价值规范异化,反映了在交往的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冲突。现代社会中工人阶级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状况已经有了极大的甚至根本性的改善,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异化劳动已经被彻底根除了。虽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状况得到了重大缓解,虽然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受奴役地位已经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但是规范异化现象,规范作为一种异己存在物对人的统治形式,却仍展开着并影响整个社会。异化作为失去个性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生存方式,它是在个人扮演的社会角色服从社会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语言范式时产生的。技术中的艺术性弱化,思维能力的衰退,人的本质的失落。在信息社会中,人被看作为高级目的的材料。马克思正是从对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开始,走向劳动价值理论并最终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建立一个全新人文价值体系。工业社会中的官僚组织已凝固成为禁锢个人自由的冰冷外壳。官僚组织在其形式上是合理的,是理性化的制度体现,然而正是这种形式的合理性,束缚了实质合理性施展的空间。“在官僚政治制度下工作的下层人员,承担着酷似一部运转机器的工作,实际情况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工作枯燥无味,千篇一律,这不仅是一个完全机械的、毫无主动精神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物化的问题。”现代人既受到它自己创造出的核武器的约束与奴役,也同样成了它所创造出的政治制度的控制物。人类何以能从自己的创造物的力量中实现超越,从它所实施的政治体制的盲目行动中实现超越。这种异化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一种生存境遇。人类主要不是与机器打交道,而是与符号和人所制定的规范打交道。“相比熟练的手工劳动者的异化程度,职员、商人和行政官吏在现代社会的异化程度更高。”
  总之,在信息社会下,人的异化的新形式研究对于解决人类的异化困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信息社会作为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领域被广泛运用并不断积累而引起量变到质变的社会状态,它把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全面发展作为其重要内容。而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以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为重要目标,以此作为解决人的异化问题的重要路径。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理论为指导,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分析信息社会下人的异化的新表现及其原因,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