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研究对象 |
海拔高度(氧浓度)、低氧设备 |
研究内容 |
赵鹏、冯连世等(2009) |
SD大鼠 |
13.6%的氧浓度(相当于海拔3500m的氧浓度),常压低氧仓 |
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集体骨骼肌—氧化氮合酶(NOS)系统影响的机制 |
郑澜等(2009) |
SD大鼠 |
模拟海拔1500m训练,模拟海拔1800m、2100m、2400m、2700m、3000m、3300m、3600m高度居住;Hypoxico公司的低氧训练装置和低氧仓 |
探讨低氧训练对大鼠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祖细胞标记AC133表达的影响 |
王雪冰等(2009) |
SD大鼠 |
13.6%的氧浓度(相当于海拔3 500 m的氧浓度);常压低氧舱 |
探讨不同模式低氧耐力训练对大鼠肾皮质HIF-1α、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 |
路瑛丽、冯连世等(2009) |
SD大鼠 |
13.6%的氧浓度(相当于海拔3 500 m的氧浓度);常压低氧舱 |
探讨三种低氧训练模式对大鼠腓肠肌有氧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赵鹏、冯连世等(2009) |
SD大鼠 |
13.6%的氧浓度(相当于海拔3500m的氧浓度),常压低氧仓 |
探讨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机体骨骼肌超微结构影响的机制 |
赵鹏、冯连世等(2009) |
SD大鼠 |
13.6%的氧浓度(相当于海拔3500m的氧浓度),常压低氧仓 |
探讨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机体骨骼肌HIF-1α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
赵鹏、冯连世等(2009) |
SD大鼠 |
13.6%的氧浓度(相当于海拔3500m的氧浓度),常压低氧仓 |
研究低氧训练及复氧训练对大鼠EPO-EPOR的影响 |
赵鹏、冯连世等(2009) |
SD大鼠 |
13.6%的氧浓度(相当于海拔3500m的氧浓度),常压低氧仓 |
探讨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机体骨骼肌血红素合酶(HO-1)mRNA表达的影响 |
赵鹏、冯连世等(2009) |
SD大鼠 |
13.6%的氧浓度(相当于海拔3500m的氧浓度),常压低氧仓 |
探讨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水平表达及毛细血管密度的影响 |
林家仕等(2009) |
wistar大鼠 |
氧分压为12.6%,相当于海拔高度4000 m;(常压低氧) |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探讨不同低氧训练模式下大鼠心肌组织ATP、ADP、AMP含量以及能荷(EC)水平能量代谢的变化特征 |
李玉周等(2009) |
SD大鼠 |
低氧舱模拟4000 m高原低氧环境(12.7%氧浓度),常压 |
观察SD大鼠经过4周不同的低氧训练方式后,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及其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 |
任超学等(2009) |
SD大鼠 |
氧浓度控制在15.3%;模拟的海拔高度相当于2500m(常压低氧屋) |
探讨“高住低练”和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SDH和CCO的影响 |
庞阳康等(2009) |
SD大鼠 |
每天(23±1)h在模拟海拔2500m高度低氧舱 |
探讨在进行低氧训练后,吸高浓度氧对大鼠骨骼肌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的影响 |
刘文锋等(2009) |
SD大鼠 |
低氧帐篷内为固定的12.6%(相当于海拔4000m高度)氧含量 |
探讨“高住低练”肝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凋亡调控基因与HIF-1α之间关系 |
李洁等(2008) |
wister大鼠 |
模拟海拔3 500 m高原,氧浓度为13.6%;低氧仓 |
观察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大鼠肝脏及肾脏组织中MDA含童、SOI)活性、GSH-px活性及CAT活性的影响 |
孟艳等(2008) |
SD大鼠 |
模拟高原低氧环境为海拔2 500 m(15.4%O2) |
从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变化的角度观察高住低练和低住高练两种模拟高原训练过程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
王竹影等(2008) |
SD大鼠 |
低氧帐篷内氧浓度为12.5%一13.5%(相当于海拔3500m-4000m),训练时的氧浓度为14.0%一15.5%(海拔3000m左右)。 |
探讨低氧环境和训练强度对免疚系统Th1, /Th2、平衡的影响 |
李丽(2007) |
SD大鼠 |
常氧组(1500m,兰州);模拟高度2000m、3000m、4000m(低压氧仓) |
通过采用小型低压氧舱以兰州海拔1500m为基点,模拟不同海拔高度对同一个体相同间歇性低氧训练模式的大鼠进行心肌代谢的对比研究,并从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对比研究不同高度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机体造成的差异 |
路瑛丽等(2007) |
SD大鼠 |
13.6%的氧浓度(相当于海拔3 500 m的氧浓度);常压低氧舱 |
研究三种低氧训练模式对大鼠血液运氧能力的影响 |
黄徐根等(2007) |
SD大鼠 |
氧含量13.6% 模拟海拔3500m;CTDY-200型高温高湿低氧训练系统 |
研究低氧训练过程中大鼠体重、体成分、能量摄入及静息代谢率的变化,初步探讨低氧训练过程中大鼠体重变化与能量代谢变化间关系 |
汤盈(2007) |
SD大鼠 |
低压氧舱内氧气分压维持在14.2%(相当于高原3000m);(低压氧仓) |
探讨不同低氧训练方法对大鼠骨髂肌超微结构、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寻求低氧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的最佳低氧训练方法。 |
赵常红(2007) |
wistar大鼠 |
常氧组(1500m,兰州);模拟海拔2000m、2500m、3000m(低氧氧仓) |
研究了常氧训练对照组和低氧递增训练组,大白鼠EPo和血液其他成份的
变化,以揭露不同高度大鼠适应低氧的调节机制和运动能力。 |
李爱红(2007) |
SD大鼠 |
低压氧舱内氧气分压维持在14.2%(相当于高原3000m);低压氧仓 |
对不同训练模式下大鼠心肌及血液相关指
标的测试及研究分析,对比研究各训练方式对心肌形态学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
崔玉玲(2007) |
SD大鼠 |
氧浓度白天训练时控制在15.5—14.5%之间,相当于海拔高度大约为2500--2850m,其余时间氧浓度在14.O一13.0%之间,相当于海拔高度大约为3100--3600m。常压模拟(Hypoxic公司制造的低氧训练系统) |
通过两种氧环境下不同强度训练效果对血液相关指标影响的对比分析,探讨不同强度低氧训练对有氧和无氧酚力及其机制的影响 |
刘文锋等(2007) |
SD大鼠 |
氧浓度为11.3%相当于海拔高度5000m) |
探讨采用高住(低练对大鼠网织红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的影响。 |
关涛(2007) |
SD大鼠 |
高住常练组(模拟海拔2800m高度低氧常压环境居住及正常平原环境训练练);高往低练组(模越海拔2800m高度低氧常压环境居住及模拟海拔1200m高度低氧常压环境训练) |
研究低氧训练对大鼠心肌组织有氧代谢关键酶细胞色素氧化酶(CCO),琥珀酸脱氢酶(SDH)和
无氧代谢关键酶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 |
O.Cazorla等(2006) |
Wistar大鼠 |
PIO2≈90mm Hg(模拟海拔约等于4000m) |
高原运动训练对大鼠心肌表皮细胞收缩功能的影响 |
C. Reboul等(2005) |
Dark Agouti 大鼠 |
模拟海拔2800m |
探讨中等海拔高原居住和训练对心脏形态和功能的适应性变化 |
洪平(2005) |
SD大鼠 |
13.6%的氧浓度(相当于海拔3500m 的氧浓度);Hypoxico 公司制造的常压低氧舱 |
探讨低氧训练对大鼠海马脑神经元的影响及其机制 |
潘同斌(2004) |
SD大鼠 |
模拟4000 米高原的低氧舱(氧浓度12. 7%) |
研究低氧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分解代谢横桥性能及肌球蛋白重链MHC亚型基因表达的影响 |
刘晔等(2002) |
SD大鼠 |
DZC-2型动物低压氧舱内模拟2 000 m、3 000 m海拔高度 |
探讨不同海拔高原训练1
周及返回平原训练1~2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及肌糖原和血清睾酮含量的影响 |
冯连世等
(2001) |
SD大鼠 |
模拟海拔2000m、3000m、4000m(低压氧仓) |
在模拟不同海拔游泳训练后EPO mRNA的变化 |
李世成等(2000) |
昆明种雄性小白鼠 |
低压氧舱内模拟高原环境(海拔2300±50)m |
观察小鼠骨骼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在模拟高原训练及返回平原后的变化趋势,对高原训练影响机体运动能力的机理进行初步研究 |
洪平等(1998) |
SD大鼠 |
模拟海拔2000m、3000m、4000m(低压氧仓) |
观察了低压氧舱模拟不同海拔高度的训练对鼠RBC变形性的影响 |
王荣辉等(1998) |
SD大鼠 |
低压氧仓模拟2000m、3000m、4000m |
探讨不同高度1周低氧训练对胖肠肌代谢的影响,并观察平原效应2周期间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