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书家(第六期)—王世镗 1

 鸿墨轩3dec 2012-02-20

百年书家(第六期)—王世镗1

 2-9-2012 14:43 p4 W$ M4 t; |5 K

王世镗.jpg
简介3 {% _6 \6 d" `+ `3 w
  I! P& @" D  W" T+ g$ m. R. v
王世镗(1868--1933年),字鲁生,中年号积铁子,晚年号积铁老人,天津人。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幼习经史、词章,资秉高迈,后任陕西镇巴、西乡县知事。平生精研书法,治学严谨,于章草、今草的演变及不同特点有独到研究。编著并书《稿诀集字》,原石刻现陈列于汉中市博物馆内。著有《书诀》、《论草书今章之故》、《王世镗先生翰墨》等。

人物生平

王世镗祖籍天津,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定居汉中市莲花池9号。幼年好学,天资聪颖。十七岁的时候,便博通经史,善于作文了。而且受了西学东渐的巨大影响,王世镗对天文数学很感兴趣,并很有特长。但就因为这一点,在参加一次科举考试时,因策问条对,数据演算过于详尽,遭到了主考官的怀疑,最终,他以被怀疑是新党而名落孙山。遂绝意仕进、致力新学,且与维新变法之重要人物谭嗣同、唐才常等相问讯。未几而戊戌祸作,即入关来陕依在兴安(今安康)做官之堂兄王世锳处校碑读书,韬匿光彩。民国三年(1914)任镇巴县知事,民国十二年(1923)任西乡知县,民国十七年(1928)由汉中道尹阮贞豫主持,将其《稿诀集字》刻石嵌于本市宝峰寺壁上(现移存汉中市博物馆),遂有拓片流行,扬名域外。

 

人物轶事
) |  w* F' Z% T3 u' A$ }
民国二十二年(1933)仲春的一个中午,阳光明媚,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先生,独自一人散步来到南京市区瞻国路的古董店观赏字帖。此店历史悠久,集古斋收藏各种字帖,内容十分丰富。店主叫张熙园,已近七十岁的老人,待人诚实,谈吐风雅,和蔼可亲。店主张熙园见于右任先生正在翻阅古书字帖时,便连忙递给他一本《章草千字文》字帖。于右任接过此帖翻了 几页,想放下,张熙园老人站在他身旁,问此书是什么朝代的?于右任说,看此字帖至少是宋朝人所写的。张熙园让他再往后看,于右任继续往后翻,他翻到末页出现了“中华民国十年九月,陕西省汉中道镇巴县知事,津门王世镗书”的字样,顿时,于右任先生颇为惊讶地说:“从此帖看,这人不仅擅长章草,而且深通汉魏六朝书法,确是当代高手。我愿以师礼邀聘此人,但不知他住哪里?”.张熙园老人从他书桌上取了一个信封给于右任看。他念信封:“陕西省汉中道南郑(今汉中市)莲花池九号王世镗寄,”他说:“熙园,君子有成人之美,不知你能玉成此事否?”熙园老人说,你是否要我写信给王,先事疏通呢?于右任说:“信去人不去,未免太简慢了,能否劳你大驾亲赴汉中一行,代我致邀请之诚。”此时,张熙园店主便愉快答应下来。次日,于右任先生亲自送来一千六百元,并说:“五百元作为你往返路费,五百元补偿你营业的损失,下余六百元请奉上王世镗先生作贽敬之礼。”熙园店主便自京启程,乘火车北上洛阳和同业兑换了货品.游览了香山、龙门,又乘火车到陕州观音堂,换乘马车到达西安,游览了碑林,下榻于西安同业安善堂,兑换了货品,再乘马车经凤翔到宝鸡,又换坐滑竿越秦岭过凤岭南下汉中。沿途饱赏洛阳龙门造像、褒斜栈道石门珍刻,买了一些汉魏十三品.夜宿土地庙。次日下山经过秤钩湾时,见山坳有茅屋三间,门楹上刻着民初汉中书法家周梦麟写的王体对联一副“闭户藏星月,开窗纳野云。”转一个弯,路旁有七间铺面的草房,檐前悬挂三尺长方灯笼,四面糊有白纸,上写:“仕宦行台,客商家园,未晚先投二十八,鸡鸣早看三十三”等字样。门框对联:“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却是与王世镗齐名的书法家、西蜀文成郁写的魏郑文公体。眼见这些风雅景致,荒村雨露,野店风露的情景就在鼻尖,真令人如醉如痴。在褒城邮局寄了货物,稍事休息,正午到达汉中市莲花池(原为明瑞王朱常浩王府花园遗址)东南角畔王世镗先生住宅处,见到了积铁老人王世镗,说明来意,奉上于右任的手书与贽礼。王世镗对张熙园先生远道而来,十分热情,留熙园住他家。经数日把家事安排就绪后,就同长子霞五、爱女霞云与张熙园先生一道启程赴京,到达南京下关后,暂在临江春饭店下榻,即用电话通知于右任先生。次日七时,于右任亲自把世镗父子接进他公馆,盛宴款待,口称王世镗为老师,王世镗肃然起立说:“先生与鲁生(世镗之字)年虽相若,但鲁生德望过浅,谬许朋辈已属僭越,请直呼世镗为宜。”于右任说:“恭敬不如从命,我俩人就结为良友吧。”意将王世镗留住于府,不几日,就荐举王世镗先生为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王世镗任职数日后,甚感生活不便,更不习惯。一天,王世镗对于右任说:“瞻园路古董店云集,我想住在那里,以便搜集书法、文学资料,进德修业。”于右任知其隐衷(王有烟癖,不便久居官府邸),不便强留,就托人给王租了对门三间厦房。住了两个月,国民政府监察院给他发下简任三级秘书的任命状。王世镗每月只到监察院去几次,月薪三百元。从此,于右任常与王世镗谈诗论文,交流书法,结为挚友。谁知王世镗得遇于公仅仅七月,就突染疾病不起,经多方医治无效,于同年12月4日病逝。于右任先生十分悲痛,与之治丧,安葬在南京牛头山娃娃桥畔。墓碑刻着:“大书法家王世镗先生之墓,世愚弟于右任敬书。”
 
艺术成就

王世镗童多摹龙门石刻,喜其古拙博大之风。及至陕南,游褒斜,抚摩崖,
& S6 d# l$ v5 A3 C. h  钩深探赜,广采博览。中年以后,习魏碑志外尤致力于《晋爨宝子碑》。其楷书,融冶魏晋,用笔朴茂恣肆,趣韵高古,别出新意,形成个人楷书的独特风格。曾集《宝子》联语达八百幅,足见其用功之勤,精研之深。王世镗书法之成就,尤在章草。他从文字学研究入手, 0 C  K$ {: z0 O" ]4 o8 W
  改订旧《草诀歌》为《增改草诀歌》。王世镗曾主双石榷税,遂定居南郑(今汉中市)。先后任褒城、西乡、镇巴三县知事。在镇巴时,有邑绅请以《增改草诀歌》上石,惜石腐工拙,拓二十余本即弃置之。后又集百衲本,集以名帖,兼收章今,名曰《稿诀集字》。萃汉上名流沙品三、徐泽生、程履端、胡介人等九人或书释或题跋。民国十七年(1928),由汉中道尹阮贞豫主持,勒石嵌于汉中宝峰寺壁(现以移至汉中市博物馆),遂有拓本流传于世,王世镗亦由此名博海内。1980年,文物出版社根据旧拓,影印出版了王世镗《稿诀集字》,1989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再次出版王世镗《稿诀集字》。
 
人物遗稿2 E# X1 y, F8 D+ U. f, y6 ^
论草书章今之故

+ S6 l9 l; l- J. N( q4 v
 草书之有章、今,由于时代风气所致,其精神独到处,皆足冠绝群英,各适一涂,谓互有短长则可,谓孰为优劣则不可也。然今出于章,习今而不知章,是无规矩而强求方圆,未见其可也。石氏《草字稾》搜罗虽富、不入章草一字,来免数典忘祖。 ; Y+ C1 N4 E- k" K8 a: [
  盖不入汉儒之门,莫窥晋人之奥,此必经之阶级,其所由来者尚矣。论者但以波磔章奏为言,未足尽其微妙。约而论之,初学宜章,既成宜今。今喜牵连,章贵区别。今喜流畅,章贵顿挫。今喜放宕,章贵谨饬;今喜风标,章贵骨格;今喜姿势,章贵严重;今喜难作,章
! m$ `3 e/ s# n9 f; m  
- U: [# n; F; z/ J; B贵易识;今如风云雷雨,变化无穷、章如日月江河,循环一致;今喜天然,天然必出于工夫、章贵工夫,工夫必不失天然。难作者如天马行空,虽险无怖;易识者如鸿爪印泥,至终不变。今适于大,章适于小;大适肘臂,小适指腕。今险而章逸,今奇而章偶。 * f) P! l* k* G  M9 m
  今欲速,速贵能留,留则罕失;章欲缓,缓贵能走,走则不滞。今收笔故抑,抑便就下;章收笔故扬,扬便截上;用意不同,取势自异。今多用之寻常酬答,章辄用之郑重文牍;所谓章草者,以草书用之章程奏事也。汉章帝诏章奏许用草书,上好下甚,遂成风气,观帝书是何修整,顾以下呈上而敢纵越耶?故其一种敬穆之气,流露行间,元非忩遽可为。盖今草任笔兴所致,不害为佳;章奏必平心静气而为之,尚恐有失规矩而不易识,此根本上之殊点也。《笔阵图》、《书谱》疑之,然其言可借资考证。如《羲之题后》云;草书亦复须篆势、八份、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唯有章草。噫!此殆欲尊重今草波及章草耳。夫章虽曰急就,又岂得令墨不入纸耶?谓[意思浅薄],[笔即直过],亦非具体之论,抽象言之。浅近白事、章程书,令人易晓,辄或有之,上奏可乎哉!或者谓汉时止有此体,《阁帖》《知汝》等书,在汉时不多见,为子敬、长史以虎邱作据。而张怀瓘《书断》乃云:章草之字区分,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上下牵连,则今草始于芝,而章草为古草矣。试观其一波三折,决非颠狂一往直前之概可比,不唯长史不能到,子敬亦膛乎望尘。不过此体书不适于奏章尔,虽诏许用,必通行已久,人多能作易识,不则又岂可强致耶?晋人今草虽不便章奏,然未有不本于章草者,假令彼时章奏许用,必不至于颠狂,盖祥金无能跃冶也。彼时已成为一种美术,人人矜重之,观止矣。蔑以复加矣。至唐人止重晋书,少章草一层工夫,翻欲出奇制胜,故流于颠狂,不可矜式。有学识者,多致力于行书,唐则有颜真卿,开宋四家,而苏为冠,然偶作大草,每苦于无根底而失规模,少有能知其故者矣。行书由唐至明、清,亦云观止,欲外此三者,再别创一体,皆自困之道,不则野狐禅耳!故唐人有一种书,不章不今,意在兼取,字体一律而不牵连,笔画一致而无波磔,一字一笔,如绳盘旋,略无姿势,既非难作,又不易识、两失章今之旨,强欲自成一家,绝无精神可贵之处。类此者,皆由于不知其层纍曲折,梢用功力,便欲外古人,异前程,而奇觚一新,予虽不敏,思过半矣。不甘为时代所汩没,特感功力未至,乃病臂不任书,又困于时地,交通不便,少有同志研究,而今老矣。尝有诗云:[佉卢飞舞遍人间,片假亦从东海还;赴急原非无国字,汉章雅命令重颁。]意在斯乎!意在斯乎!既著《急就考正》复为此论,非敢问世,聊示后昆,俾知所致力云尔! ! I! W  ~1 A( [1 C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仲春积铁老人王世镗作
 
离奇章草案- ]8 X1 b+ g. C: [* p

     20世纪30年代,有“草圣”誉称的于右任将章草名书家王世镗拔于沉沦,为弘扬民族文化留下了一段动人佳话。, z. {0 G& b3 U+ X5 I1 |" _7 _0 u
    通俗地讲,章草就是草率的隶书。它的问世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流行于两汉魏晋,代表书家有汉代张芝、晋代索靖等,但后来少有问津者,到元明清代方有不多章草书家;生于清末的王世镗堪称集前人经验之大成者。+ X- Q: t" {1 C9 s8 n9 d
    王世镗(1868—1933),天津人,曾应试科举,因于策问、条对等方面有过人之才,被主考官怀疑为新党而名落孙山,从此遂无意功名,闭门读书。他少年习书便出手不凡,喜临摹龙门石刻;后壮行名山大川,神游历代法书,得见不少汉魏晋碑刻、摩崖、简牍,眼界大开,勤加采撷;还从文字学入手,钻研文字及书法史、论、著。他日耽翰墨30年不倦,不觉老之将至,遂发愤订正前人的托王右军《草诀歌》错误,编成韵语,内容系探讨字体演变及书法艺术,遂有拓本问世。
" R% Q9 G9 T0 R7 E4 w    当时有书商卓某见有利可图,伪托明代人所书,付印高价出售。王世镗有口难辩,反而惹出一场风波。著名学者余绍宋、北京艺专书法教师罗复堪等人认为,《草诀歌》是据明代“不着书者姓氏”的拓本改易而成,“颇疑王氏藏有旧拓,知其鲜传,故所以为蓝本,略补小注并及近世人证其为己作耳。”专家学者并非和王氏作对,而因书写既佳又学养深厚,格调高古,使人不敢相信系今人所著,正如于右任后来为此笔墨官司所下结论:“一段离奇章草案,都因爱古薄今人。”一时间,世人都笑王世镗“掩毁名字,剽窃宝藏”。王氏穷困潦倒,困居南郑县莲花池,以卖字、养蜂为生。# M2 l1 L- C$ T/ `& {5 d
    当时,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院长于右任也购得《草诀歌》印本,经过仔细考证,确认不是古人所作。恰逢于的外甥周伯敏(于右任秘书,兰州大学校长)来访,将实情禀报:《草诀歌》系周的叔岳父王世镗所作,此人正蒙辱困居汉中。于右任大为惊诧,发表了权威性见解,认为王世镗可比之古代章草名书家张芝、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今世乃有如此奇才,埋没穷山,实国人之羞。”于右任遂致书驻陕的38军军长孙蔚如,托其将王世镗请到首都南京。王氏由其子陪同来宁后,于右任相见恨晚,尽出自藏古今法书精品供其参阅;又授其监察院参事之职,让王领一份干薪。王世镗喜遇良机,书艺猛进,又写了《重定章草?草诀歌》等,并为于右任书《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有人劝王氏对卓某毁名盗印一案提请诉讼。王笑曰:“此斯文事,奈何对簿公堂;且如无此印本,我亦无缘得会于先生。”这一离奇的“章草案”遂无形了结。一年后,王氏病逝。于右任为其料理后事,葬于南京牛首山麓,与大书法家李梅庵(清道人)之墓为邻。王氏遗墨散失很多,也多亏于右任重谊怜才,出资收集、刊印,得以传世。1980年,文物出版社根据旧拓,影印出版了王世镗《稿诀集字》。
 
离奇章草案事情始末+ V5 l( Y, E% O1 z/ ~- L
* p7 _5 U4 D2 H  V) b! v. L& ~
细想,能够代表中国古典文化传统文明的诗词、绘画、书法、
戏曲、陶瓷、茗饮、武术、园林等林林总总之中,应首推书法应用面
最广、包容面最大。当然,不是指当今电脑普及,不济也是钢笔、速
写笔的时代。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自从产生了文字,书法也就随之
诞生,有笔有纸即可操练;无笔无纸,柳枝沙盘亦可代替。再无文化
的寻常百姓,年节也需写得红纸楹联,贴得春风绕梁。
  秦汉之际,能写得好字便有了脸面。自从晋代出了王羲之、王献, d* Q1 e' b( m* g2 u
之父子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连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去世时也枕( |, n7 b3 `) u. P1 j  W& l3 `/ m
着伴其魂灵。写毛笔字就不仅是谋生手段,而成为一门学问,一类艺
术,一种移情寄趣的载体。于是,沙盘柳枝演变为文房四宝,书房斗2 m" C1 T  q3 U9 h. b
室更名为亭轩楼斋。多少得意的文人、赋闲的官宦便散聚其间,称曰:: O0 M% `- s' l9 [8 b, x
移情翰墨,抒发块垒。毛笔多写的是条幅楹联、诗句词章。于是又讲
求平仄,推敲工仗,把许多本应用在探索宇宙、登临月球上下的功夫、; b) ~' @( U+ ?' l) v/ R
心血、智慧、精力统统投放进去,还真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
真、草、隶、篆、王、欧、颜、柳……历朝历代都能产生领一代风骚$ e0 N& j! t& Z
的书法大家。$ i0 b' d) P2 J
  即便进入二十一世纪,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载体,也并非几
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就能革掉。比如终生都在革命的毛泽东就写得一手7 P9 a  \3 o% k2 e+ g
好毛笔字;在枪林弹雨中还产生了马背书法家舒同;国共两党许多头! q6 W7 |* m+ s9 @
面人物毛笔字都极有功夫,丝毫不比有“书法家”桂冠的人差到哪里。5 M9 P) g  [% [( B# [
总之,能写手好毛笔字的人在我们这个国度历来深受尊重,如众星捧% ^/ {7 D6 |' j' }1 L: i
月那样。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本篇传主王世镗,不仅是位出类拔萃的书
法大家,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师级人物。但他
生前几乎被埋没。直到去世前一年,才被辛亥革命元老、大书法家于
右任发现,惊叹为“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
并把他从秦巴大山拱围的古城汉中请到南京。一时间,人皆欲睹其风; d6 C, R; c: s- Q  i7 D# E
采,更欲赏其墨宝,真正名动京师。可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世镗到南京不足一年便离开人间。
  所幸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王世镗书法并不曾被岁月磨掉光彩,
且愈来愈受到关注。尤其近年,海内外甚至澳大利亚的华人报刊都多
次专版介绍王世镗书法;他的遗墨被汇编成各种版本发行。1993年,0 O% D" Y9 C0 ]: n& N5 A
大陆书法家在台北举办展览时,国民党元老、年近百岁的陈立夫还动( a) ]3 ~" V: t
情忆及当年王世镗书展轰动南京的盛况,由衷感叹:“王世镗算得上
是以章草扬名海内外的大家!”由中国当今书法权威编选、北京出版) Y1 G  g' q$ n, o! c% D+ l- O- Y9 f
社1994年出版的大型精装本《中国章草名帖精华》,认定了汉代至清
代的二十位章草大师。王世镗作为近代唯一入选人物,成为章草最后& v* y6 m4 d6 Z
一位划时代巨匠。
  王世镗祖籍天津,后半生却流落陕南,在古城汉中购房产、置薄
田,居住有年,遗留不少墨宝。
: s8 ?( a: o* E( U' ~
  这是l925年前后发生在中国书法界的一桩不大不小的风波。说其$ D5 r; O( q& p8 u" w' e; ]0 {
不大,是因为与当时中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风云激荡的大事无法相比:
辛亥革命成功,封建帝制被推翻,但又被北洋军阀窃取政权,袁世凯、# g2 e$ y, K. }& @7 q; u
黎元洪、段祺瑞走马灯似地变幻。中山先生决定二次革命,却又不幸1 ?6 \) N  F( t. J
逝世。广东政府于是加强黄埔,酝酿北伐。再是“五?四”运动爆发,) `' m" S' H; I0 N) Z2 O3 O
“德先生”、“赛先生”的呼声响彻云霄,一场新文化运动的狂飙席
卷神州大地。面临这等情势,若非嗜古好帖,谁会去理睬一件与己无
干的剽窃盗印之事!
  然而,这桩风波,由于事件离奇、牵扯面广,平津南京均被涉及,
连后来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都被惊动,且持续时间长达700 Z9 l6 |' b4 V+ K8 n$ q0 J  {
年,几位当事人早已作古,直到l996年方才最后尘埃落定,降下帷幕。$ Z2 q; F) C4 N& q/ B$ l
那些轰轰烈烈、辅国封疆的大事自有各种官方文件、史料档案详加记3 K* K1 C; R0 \5 J
载,那么这件离奇章草案也到梳清整理、录以备忘的时候了。
  事情肇始于北京文物古籍市场。作为元、明、清三代古都,早在6 o$ N" I* w* S) D) w
清代中叶,北京便形成以琉璃厂为中心的古籍市场。时值帝制崩溃,
民国初起,一些有眼光的收藏家便竭力收集前朝遗物。比如大收藏家: k8 I; {5 d+ K: w  A6 K
罗振玉便在北洋政府混乱之际,仅以万余银元便辗转购得清廷档案八
千麻袋(其中不仅有清朝历代皇帝手谕朱批,还包括清廷重臣林则徐、. n8 L6 `) G& H2 Z- v9 W+ }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奏折)。加之败落的满清达贵遗少靠出
售祖传文物为生,这就造成民国初年古籍市场的繁盛景象。繁荣的标
志是一方面有荣宝斋等一批百年老店讲究行业道德,经营规范,雇员' u; w8 Z' U. ~" O, G- p& E5 r
多系经验丰富的辨伪高手,真假一眼便可看穿;另一方面是其时一批: y( e; s! q& c/ \
学人,如鲁迅、郑振铎、罗振玉、王国维、容庚等由于有深厚的传统
文化修养,亦喜好金石碑帖,但访得名帖,则必传阅欣赏。就是一般
收藏家也具有相当眼光水平,哪家店铺新添何种碑帖大都了如指掌。9 A/ c& b- j: @+ s9 M5 l
此种情势决定了作伪不易。要作也需行家里手,还需古怪离奇,方能, b! M" _  r7 o2 r# Q' M6 X* e
障人眼目。本文叙述的“章草”一案就极典型。
  1925年前后,一册名为《章草草诀歌》的拓片影印本在古籍市场
出现。首先,这“章草”二字便让云集北京的收藏家、书法家们眼睛
发亮、眉头起皱,若要说《龙门二十品》、《石门十三品》、《石鼓# z* M! z3 H( }; N2 _+ q
文》、《散氏盘》,再是汉唐以降,王、欧、颜、柳、苏、黄、米、
蔡……哪一位收藏家不是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对于前朝散失的碑刻,: O8 [' K6 g5 i. T$ ], f
但若发现,人皆趋之若鹜、奔走相告。比如前秦《广武将军碑》,原
立陕西宜君,后散失。金石学家、曾任陕甘学台的吴大徵亲往寻找而1 P0 S6 k7 w* c# H3 n
不可得。后发现复出,书法大家于右任竟三写《广武将军复出歌》,9 K; a1 z6 W' M
一时在书坛传为佳话。
  但这章草则不同。何为章草?简单地说是远在汉代为摆脱隶书的
正规与繁琐,易于书写而兴起的一种书体。至于为何叫章草?一种说  M' J& o7 w# A7 }& O5 y
法是汉章帝喜欢这种书体;再是西汉书法家史游曾用此书体写《急就! q4 R& j, j* q7 K9 w& Z) U) a
章》等等,无非使这种新诞生的书体有个名儿。6 ^- Q" l, |" ~2 Z! m$ _. S/ G; X
  尽管,章草行世以来也曾产生了西汉史游、东汉张芝、西晋索靖
等章草名家,但毕竟没有像其它书体产生众多的大师名作,把一种书1 ]7 O' g# s" D( P* e2 }5 B
体推向不可逾越的艺术峰巅。这本来给后世留下了攀登高峰的机缘,
但偏偏自明代宋克以善章草名世之后,三百年间再无高手,使章草又: K& p- X* N. Y: F, X. z; q
一次归于沉寂。& W* g+ z! b3 ?0 N1 ~: y
  于是,这册《章草草诀歌》立刻在古籍市场引起关注,这种关注
也注定包容一批书法家与收藏家的审视与判定。这本摆在人们眼前的
《章草草诀歌》以当时流行的珂(罗加王旁)版印行。此帖纸精墨好,$ b8 ~; G4 U( s; A
序跋皆备,书者行笔劲健,结体平正精熟,章法严密,神形兼备,首
尾气势相联,颇得汉魏古风,且质朴凝重,巧拙相生,堪称一本完整
无憾的上乘精品。展观者无不双眼生辉、爱不释手。再看出版者收藏
者为卓君庸,亦非无名之辈。此公系福建人,善书法,平生研习便是( U* X' C/ K2 i) u+ V8 t
章草,曾著有《章草名》名世。时任北大教授,算得上学有专长、术
有专工的学人。他印行的拓本会有差错吗?笑话!7 Y# J. y6 e% M* R
  尽管有人发现这本言称宋代人编撰、明代人书写的古拓本中有“; a3 I4 U9 a7 R  M
美术兼适用”的现代语,且撰书者署名为王世镗,这岂不让人生疑!
  然而且慢,书中附有当时云集在北京、并颇有成就名气的书法家
罗  暧、余绍宋、林宰平等位各自用毛笔字书写的均能展示各自书法/ H, z! X' M! A. f: _) S
特色的序跋。读《沈从文传》得知林宰平系北大教授、曾与梁启超一
起推荐过沈从文,亦为当时知名学者。名士们手中乃有一册《增改草6 x( E1 [0 _2 _; e- [, m6 c; g
诀歌》两相对比,有割裂装潢的几处痕迹,且字体还有l40余字稍有风
韵不同。于是得出结论:此系王世镗抄袭古人所留迹痕!而拓本:“1 K& i/ Y! f& n  L
据艺术风格,定为明代高手,毫无疑义!”2 l) [5 k, u! r1 H
  你看,这样一来,卓君庸先生是为了揭发别人抄袭作伪,为了正5 X4 D: R8 |: @' G8 y
本清源拨乱反正,弘扬我华夏民族悠远灿烂之文化,振兴沉寂没落309 s! q+ E. R5 [. y8 A
0年之章草艺术才刊印此拓本的,此等功德无量的善举还有什么可指9 k6 Z/ w- x/ a0 v& c9 S; u1 ^
责、可非议的呢?所以此拓本刊印行世后,尽管售价不菲,仍颇为走& i) V; i9 |' T, T% m
俏,竟然连近代大书法家、收藏家于右任见后,最初也惊叹:此古人0 X: a+ Y* H& S$ W: E- F9 `
所为,今人断不能为之!; o4 l! X$ ?& S# V( s. n+ F' p% M
  但事实却是,这本《章草草诀歌》恰恰是今人所为。不过,并非
那些云集古都北京、六朝金陵,号称书坛泰斗、南北名家们所为;而
是蛰居在名士们压根想不到的秦巴拱围的一座小城之中的一位书法家。
而且,也正是在序跋中所诬陷的王世镗先生。
  由于这桩“章草案”本身事件离奇,且涉及中国书坛于右任、王
世镗两位大师级人物,时间又长达半个多世纪,这其间,事关于右任、1 P) G; n. J/ _. s9 z% I
王世镗及“章草案”的各种“回忆录”、“亲历记”、“始末”、“
前后”乃至方志典籍、研讨论文林林总总,重章叠卷,尽管难免重复
疏漏以及细节上的相互抵牾,但整体并无矛盾。综合各种“说法”,
其基本事实大致如下:* p! h& F, f- b9 p
  王世镗,天津人,生于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年轻时做文章便4 p2 f  w8 W* ^- b" |
能铸溶经史,锋芒甚健,在科举考试中因策问算学十分出色,被疑为
新党,事实他也与维新变法的唐才常、谭嗣同等人关系密切,有书信" H% o& u7 z1 E/ z8 h( p; B
往来,所以屡试不第。后戍戌变法失败,王世镗便投奔在陕西安康做
县令的兄长王世瑛处。曾短暂为官,后定居汉中。王世镗自幼喜爱书' `$ H; L. O! P0 `! g- ^
法,临习北魏楷书一类高古雄健的碑帖,弃官后更一心习碑练字。诚
如他自己所说:“中年到汉中,抚褒斜摩崖,见汉魏诸石刻,方窥得# Y% N$ a; u! @9 K) p/ c
汉魏嬗递之源!”他花费几乎毕生精力研习自明代宋克之后再无人问
津的章草艺术。由于他深厚的学养和极高的禀赋及不懈的努力,把早' B6 ?! _0 x4 z% B) u9 l( @9 i
期楷书中雄浑博大的汉魏气韵融会于章草艺术,成为所处时代独领风
骚的章草高手。但限于当时的闭塞与传媒落后,并不为人所知。
  但王世镗自己却深知章草这门书艺的价值,为振兴章草,他在大
巴山深处的镇巴县做知事(县长)时,针对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因
历代摹刻失真,错别字遍及已难卒读的局面,对前人著述去伪存真、
取长补短,科学地阐述书法的源与流,本与末,体与用,以及书体流
派与变化的各种关系,编定了一本《增改草诀歌》,并采用章草书写,( K) z! F; d# h- b8 v, A1 W7 S8 o
由镇巴当地一位叫张澄亭的乡绅出资镂刻于石,因“石粗工拙”字体) {4 e' y8 M( S3 T% f& T
多有脱落,仅拓20余套便放弃。后王世镗又改任西乡、褒城知事。其
弃石被几位颇有心计的人收藏,但又散失两块,便又从先生早先废弃' N2 ?5 j$ ?: q5 N9 q
的手稿中寻找所缺内容补刻。这么一来,整套拓本便有了明显的补遗; i, h9 M1 @. G2 L% C
痕迹,阴差阳错地又成为几位名士指责王世镗抄袭古人的凭据。
  据现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年近9旬的刘自犊先生回忆,西( y9 v2 T, a5 D1 m& N: K1 G
安曾有人购得这批拓本,制造人为烟熏鼠咬迹痕。而书法家卓君庸恰7 q) U) X; C+ W" [# ?8 ^3 i$ b
恰得到的就是这类东西,并把它定为明代之物,于是就有了如前所叙
的《章草草诀歌》刊行问世。$ ^2 k0 `2 c8 |7 d
  消息传到汉中,其时王世镗早已弃官赋闲,家境困窘,且年近花& l& ?/ n5 I7 r# G! P" H: Y
甲,尽管亲友皆愤愤不平,力主状告卓君庸,但先生自知势单力孤,
断无财力精力去打这场数千里之外的官司,只好苦笑了之:“这本斯) x' R! r: c2 K4 X( {. K
文事,若打官司,斯文何再之有!”
  但天不灭人,事隔数年,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大书法家于3 u! ?$ F- I9 ?3 Q7 J
右任先生见到此拓本,先诧为古人,后知是今人王世镗所书,扼腕感
叹“今世仍有此奇才,埋没穷山,实乃国人之羞”。于是电邀王世镗  h% Q: ?% Z/ m5 F, i
入南京,妥为安排,并为其举办书展。先生精研毕生、超凡脱俗的章
本书法作品,震动南京,使人大开眼界,展品一售而空。而当初作序$ {# X( B4 R9 X% _
跋的几位书法家林宰平、余绍宋等见到王世镗其人其书法,则惊且诧,2 o" M1 n& U/ _' _+ g
继而大快,与王世镗握手言欢,前嫌尽弃。9 r9 u) c1 o( y& p5 O# s2 c) s5 y
  这就是说,误解指责者与被诬陷者已达谅解。这桩“章草案”早
在多年前就解决了,其时为l933年。
  岂料,半个多世纪过去,l987年7月,天津古籍书店又据卓君庸
编排的附有诬陷王世镗序跋的版本再次出版《章草草诀歌》,还特地; H- I, z5 D8 t3 n; C
说明:
  “今据原件和题跋影印出版,以保持原件的全貌,仅供书法爱好
者欣赏、临摹!”
  帖后依然附着当年林宰平、余绍宋等论证诬陷王世镗冒充古人的
序跋,依然是展示几位书家书艺的毛笔字体,并依然强调:“依据艺1 Y# N! h$ W5 O# i
术风格定为明代高手,毫无疑义。”# p- ?  {9 D2 v7 N. \0 d+ E; U+ d) u
  不管是出于疏漏、轻信、草率或其它什么原因,亦不能排除盈利
之目的,因首版即印刷25000册。无论如何,客观上总使已经去世半) J. b+ M7 x. c+ C( |. x9 c
个多世纪的王世镗再次遭到诬陷,把已经化解的公案再次抖落曝光,' h( _, G& @" Y, n3 @% {: w) x
也会引发不明事理的人再次误会。况且,事情又发生于王世镗的故乡
天津,作为一家专印古帖拓本的古籍书店,未必不知道家乡出的这一* }2 v) N0 a9 T' Y' U6 E
位章草大师,并对曾经发生的“章草案”一无所知……
  总之,此书发行立刻在书法界掀起风波。一批对王世镗有研究的
学人和知情人纷纷著文。我手中这册1987年天津古籍书店所出《章草
草诀歌》扉页上即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 |# y! B  i' L  K' w4 c" g; ?2 ~" o
明善先生致汉中7旬高龄的书法家徐毓泉的一封信,全文如下:
  毓泉老师:
    此册是即冒古人以毁积铁老人(王世镗号)之本乎!学生未见积
铁诀稿初刻因石劣旋即毁去之本,无以对照,请你老明鉴并示,讼案# o& v' G2 a! V' o5 T1 ~& {
复起于今日,王公九泉之下难安,当疾呼为之伸冤。此任非你老难以
当之,故寄上此册,请你老速为之正谬。7 X$ J# E8 n/ F8 T( ^
  祝大安; |* \5 r$ P% ~+ K: ~% M
                                          后学钟明善
                                          1987年10月3日
    徐毓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为著名  K# s# U! N) s2 C+ @6 ]) a
书法家。其书法兼容章今,浑厚流丽,拙朴俊逸。其父徐泽生,亦为
陕南著名书法家,与王世镗为同代人且相友善,曾鼎力协助王世镗刻  p& K4 I$ z; e6 k% ]
印《稿诀集字》,并亲任编排、校订、注释。对卓氏盗印之事知之甚( t& Y2 F! `% f) `; ^
详。徐毓泉自幼随父习字,多次听父提及,故耳熟能详。接到钟明善" }  \$ y/ m6 b1 U1 ~0 z
先生信时,徐毓泉正以汉中地区书法家协会副会长身份参与编辑由于, b- \, Q: j& @! E/ F2 J
右任先生题名的《王世镗先生翰墨》一书,资料现成,论据齐全,他  k8 c# ?9 S4 e6 P1 G
立即针对天津所出的《章草草诀歌》写了一篇辩诬文章《近代章草大
师王世镗——兼述一般离奇章草案》,发表于上海出版的《书法》(0 c! a( A5 q6 P
1988年第5期),对书中《说明》“据艺术风格定为明代高手,毫无疑$ H1 m' f+ D3 @4 e7 E
义”进行反驳:事实上,这是大有疑义的,对王世镗故乡天津古籍书
店不作调查、旧案重提、厚诬乡贤的做法,深感啼笑皆非和遗憾,认8 `8 _! U/ x) h0 O7 Z
为这是难以原谅的错误做法。
  文章以详尽的事实,有力的三幅实物照片对60年前早已澄清的“# W9 E* S7 H5 y* }1 A9 W
章草案”予以再次澄清。
  此举亦在王世镗亲友中引起反响,其嫡孙王智理、王智量特地致$ z6 [! L1 ~, d% K
信徐毓泉,表示其关注感激之情。8 v0 ?( i5 X, C9 h, o5 W9 k7 Q, X
  毓泉先生大鉴:
    来函收悉,迟复为歉。
    天津古籍书店我兄弟三人去信请予澄清,对编者历史知识贫乏,
不读当代书家论述,稍加评责,然无反应。镇巴初拓本我们均未见过,9 Q- \& Y; v; e* R: ]' S" W
家中墨迹已全部失于抗战。此拓是否存世,尚属疑问。香港《书谱》
所印《先伯母称夫人行述》是我们所见先祖后期书法唯一完整件。目- [% v8 F4 z) ^1 Z4 O: {
前家中尚有数页“行述”墨迹,系当时的弃稿(汉中师院李星老师来5 M; K" [# b- C2 G  x: V0 C7 ^3 W
沪时曾见过)。《书谱》专辑封面即此稿一页,想先生已见过,“草- q0 ~! S- a. A; f. f3 q" |
诀”第三册(稿)家中无存,汉中故里,当能再见。如先生有暇来沪. @% N' p9 H  C; ?$ u8 j
游,是所为盼!+ c2 y4 ]4 T3 J( L9 [) @3 B
  书法协会诸位先生一并问好
                                     王智理  王智量敬上3 }, t$ l* @2 p' t
                                             1989年1月11日
    之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家、王世镗遗墨收藏家钟林元
先生在香港《书谱》发表《王世镗及其遗著初考》。文章除公布其对$ y+ b0 Y9 T0 v+ \' O1 a
王世镗生平研究成果之外,还一次配发9件王世镗遗像及墨迹实物照
片。
  西安交大教授、书法家钟明善亦在《中国书法》发表《章草书法
家王世镗》,文中系统介绍王世镗生平以及书法艺术,旨在反驳“章4 V! |7 c! ^  ^. D3 P* L1 ]5 g
草案”中对王公的诬陷不实之词。4 N! K9 @+ Z5 P% h. o
  再是,汉中一批曾有幸见过王世镗并与之有过交往,有的还有亲- g) T" w$ a  u" {8 r  s1 c
戚关系的几位老人赵介明、王复忱、何廷警等,王世镗嫡孙王智理以
及对王世镗书法喜爱并有研究者王大中、王景元、尹博灵、王默、春
山、李宗禹、张作华等人也纷纷著文,或就其所知澄清事实,或公布$ ]. r; e8 R% t; D4 O
其研究成果,以至再次在书法界掀起王世镗热。
  此外,展示王世镗书法成就的《稿诀集字》、《王世镗先生翰墨》7 g6 U& e7 _5 o/ e- P! v
先后由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台湾专事研究于右任的学者
沈映冬不顾年事高迈,三访于公家乡,在台湾出版《于右任访碑记》,
书中辟专章介绍王世镗,并收录王世镗最后的传世力作,即替于右任
先生书写的《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的影印全文。此文全部刻石妥存
于西安碑林博物馆。1992年,该馆精选从秦汉至近代的国宝级精品印
行出版《西安碑林百图集赏》,该石刻得以入选。1994年,北京出版
社邀请几位书法界权威,编选《中国章草名帖精华》,精选从汉代至2 L! _9 A% o' ?6 C
清代20位章草大师作品,王世镗作为最后一位章草大师,其作品《稿5 B* t" W: o5 j! U/ a( }
诀集字》赫然入选。
  凡此种种,对“离奇章草案”都是一种有力的说明与澄清。用一
句时兴的话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也是历史的,客观的。
  终于,章草大师王世镗先生的故乡天津方面有了回声:1996年2
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章草草诀歌》,打开扉页,“说明”中+ T6 L/ H8 b8 U0 R# C0 V
有了如下的文字:; J8 b$ k2 n1 k# K! B' F6 Y
  惜原帖未署作者姓名(据云系书商所为,意在冒充古帖)致帖后
罗惇呈、余绍宋、林志均(宰平)诸跋,或疑为明人所书,或仅断为% s1 G# ^7 ^% V
非近人书,或否认为近人王世镗书,并斥王世镗“取旧本以复制”“
改易数十字,遂窃为己有”。然,《章草草诀歌》中“美术兼适用”
句,其“美术”一词在明画论中从未出现过。据考,“美术”在中国( |/ X" Z# u% C' Q" h/ K0 l
的普遍运用,应自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始,由此可推断,《章草
草诀歌》非明人书,而系近人所为。余绍宋跋引出廖冗端为王世镗作0 z' n9 R; L% P
跋一事,可为王世镗书之有力佐证。当年,于右任亦曾出面,为王世
镗辩诬。于此可知,《章草草诀歌》系王世镗书较为可靠。
  王世镗(1868—1933年)字鲁生,号积铁子,积铁老人。祖籍天
津。平生治学严谨,精研书法,尤擅章草。书艺为于右任所欣赏,遂3 N& @/ K2 O  i
邀至南京举办个人书展,誉满全城。! ]5 z! j1 L9 `3 w/ `
  王世镗著有《论草书今章之故》、《叶刻急就章考证》、《积铁/ Z6 M: [% ^% J& u% Q
老人诗存》等。: ], }- H* M( l6 w0 Z8 ]
  对于本桩公案的始作编者,《说明》亦有并非等闲之一笔:$ y! l  _; E( x; f! @2 ]5 q
    《章草草诀歌》为近人卓定谋所藏(字君庸,福建人。善书法,精: y9 Y2 b& d! y$ ]* t5 a8 a' j
研章草,著有《章草考》)。今据原帖与题跋影印出版,并依原稿附加/ v- k0 m, v( s
释文,以省却读者翻检之劳。若释文中若干尚需研讨,亦希明鉴。
                                        天津古籍出版社, q+ \. W! S- E8 ^3 A8 `5 m* @
                                               1996年2月" ?. Z4 F- R( D: H  a1 b- }4 i" O' G
    至此,这桩长达70年的离奇章草案总算徐徐落下了帷幕。
                                    (特约撰稿人  王蓬)
 
章草案之余绍宋致歉信
致歉信1.jpg  
+ N. Q5 i6 h) [' H% I) \) s" O
致歉信2.jpg释文& r& W4 S4 d& G: D
) e$ h% Z( [2 v2 Q: e% I; y; [" r/ Y
(1)复王鲁生(王世镗)云,弟有门人张君有伦.今为监察院秘书,春间来杭,致于右任院长之意告弟,于院长因阅拙跋草诀歌,知有王鲁生先生." G& b  s7 [6 ~5 m! F
. b5 K: h$ L' {: W9 H% R
(2)已设法电约来都(南京),闻之极慰,久慕方雅,今得惠翰先施(王世镗先前已给余去过信,或写过字,故有此句)
  ]% q: W1 A# j+ G9 Z/ ?- W
(3)不胜忻幸,自青榭(卓君庸斋名)草诀歌影本,弟当时深为怀疑,故跋中首将追寻足下踪迹一事叙入
/ ^; ?0 O6 l  i* Y4 L) t% x
(4)然后申以鄙意,徒以不便骂题,故作可信之论.实非本怀也.君庸原本闻当时以重值得之,

(5)其作伪当出于故都帖贾,似非君庸有意攘窃,弟处所存印本,久为人持去,拙跋原文已记忆不清.: Q3 C6 ]! x5 s2 F

(6)曾记所谓王刻本者,原在廖君允端处,允端其在司法行政部任监狱司科长,足下不妨就近往访索阅,是否即镇巴县(陕西省所属县城,王世镗在此任过知县)所刻本.
; M5 C) P& n% O
(7)其本似无自序.又曾记君庸所藏本,刻自叙纸幅极小,亦系帖贾处购来.
0 p' P5 \1 n; ~) w+ m  h( r% Q
(8)非君庸所伪作,事隔多年,弟之记忆力又弱,已不能具详矣。章草已绝垂二百年,足下独风气之先,精心篡述,

(9)得靳君(靳志,字仲云。晚清翰林,民国书家。王世镗弟子,主张为王世镗打官司者)书,知复有所论著,岂胜致慕。独恨疎懒已久. T* N) g4 O( I$ a
% L1 b" j4 B, K5 K8 s
(10)?(?为不识此字)惹京尘,无缘把晤,良为怅惘。    下略
 
章草案之自白信(余绍宋致靳仲云)
自白信1.jpg  
, p, U. d/ w5 v% t! E# g
自白信2.jpg释文' F- y1 M+ P6 h. y2 M$ f
2 U; ?$ g+ [) q* P
复靳仲云书云,君庸所印草诀歌,弟始终持怀疑态度,故将追寻王君踪迹事叙在首段.赖有此段记载,于右任院长始将鲁生罗致入都(南京),今鲁生既来,此一椿公案始行大白,何快如之.惟在当时,似为帖贾所绐,未必有意窃取.尔时,彼但求弟跋尾耳,其后付梓发卖,则弟决未与闻,盖弟与君庸踪迹至疏,付梓发卖诸事,盈亏与弟无与,自毋庸与弟商量也.足下谓弟与罗林(罗林:此人不详)主其事,又云惟弟与罗林之马首是瞻,闻之不胜怀悚,实不敢承.足下出面调停甚好,弟不欲更与闻此事矣.拙跋所论,以未详原委,仅凭卓本推阐,自不免有疏误,承一一指出,今以涣然,至所谓之可信.乃是为人作跋不得不如是,明眼人自知之,今读大作实获我心,不胜佩慰.惟望将弟主事一层删去,庶符其实
 
书法界的一段佳话:于右任与草书圣手王世镗' g2 X% c( s: M* h) D3 k
6 H. L9 z  H% T3 r9 I
于右任1932年成立了“中华草书社”,广泛征求历代名家墨迹以及汉晋以来的简策砖石碑铭,并且留意罗致对草书研究有专长的人才,立志首创一套“标准草书”出来。0 V: Q3 U7 {5 u6 @: [
  此时,于右任结识了草书圣手王世镗,并在书法界留下了一段佳话。  Y: u7 T5 H! v: B
  汉南布衣王世镗(1868─1933)字鲁生,号积铁子,祖籍天津。戊戌变法时王与谭嗣同等人过从甚密,变法失败后隐居陕南山中。王世镗一生酷嗜书艺,隐居陕南期间遍游石门剑阁等地,亲睹东汉摩崖石刻,手摹心研,30余年来墨迹叠满居室犹自挥毫不辍。王氏对章草今草有独到的研究,他以皇象索靖为宗,参考两汉简策砖石,为了纠正前人之失并尽抒独具之匠心,撰写了《增改草诀歌》一文,后来又倾尽全力写就《章草稿诀歌》一部,为赏识者刊刻在南郑县宝峰山道院的石壁上,不久就有拓本流传市面。有人认定《稿诀》奇货可居,竟把拓本中的署名“王世镗”抹去,冒充自己家传古本刊印,欺世盗名行销获利。王氏怒而起诉,可是王无势又无财,讼诉以失败告终。当时北京大学有个叫卓君庸的教授,偕同几名学者进行了所谓的考证,以权威的口吻断定,如此拓本只能出自前朝名家之手,王世镗山野鄙夫岂能为此高妙。有知情者激于义愤撰文登报指出王世镗人书俱在,卓某全凭主观臆断而信口雌黄。卓某又以“诽谤名誉”为辞诉于法庭。; g& v" Z+ ~( @* U3 v, P6 V
  草书疑案很自然地惊动了于右任。于氏读了王的《章草稿诀歌》击节赞赏,四处打听王的下落,原以为远在天边却不料近在眼前,王世镗竟是陕南自己亲外甥的叔岳丈。在于右任的努力下,王世镗来到南京,授予监察院参事之职,安置在中山陵园的别墅中专心研究草书。0 w* e1 c. {7 F7 T
  于右任阅读了王氏30余年来的撰述,观赏了王氏全部墨迹,对王氏草书的造诣十分佩服,对王氏的遭遇深表同情。在于右任的努力下,王世镗的沉冤终于大白。于氏拿出自己全部收藏供王氏揣摹钻研,二人日夕相处,切磋琢磨。
  王氏来到江南尽管受到精心照料,但自知来日无多,故全力以赴写定《章草稿诀歌》第三次编本,为于右任重书《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不到两年,王氏去世,于右任亲手料理后事,为之作诔:“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搜集王氏墨迹用珂罗版汇印成册,亲笔题写封面《王世镗先生遗墨》留于后人。于氏对王的书法很推崇,结识了王氏才使自己的书法有了长足的进步,是自己的大幸,还用自己的新作换取王世镗的草书旧作。. p+ ]2 E% G4 }9 E1 N
  书界有言:王世镗得于氏而书名大显,于右任得王氏而笔意倍高,二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