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组合策略回顾

 满船空载月明归 2012-02-20

笔者一向推崇并使用自下而上的投资法,即是Charles H Brandes在《今日价值投资》中所说的,“选择公司,而不是选择国家或部门”的方法。相对来说,欧洲和亚洲的投资经理,更流行于使用自上而下的方法, 即是选择国家和地区,然后进一步根据某种策略或者指数(比如说,MSCI新兴市场指数)选择具体的投资组合。

 

这两种方法的优劣,一直争讼不休。约翰内夫在其<John Neff on Investing>中说,他采用一种更为滑头的兼容并蓄的方法,即是“同时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法。前者强调分析行业,产品,经济结构。 后者则紧盯通胀、经济增长率、资本开支、信贷等数据。”

 

如同林森池在《证券分析实践》中说,“美国的投资法例,要求基金经理在投资时要将风险分散,每个基金,不论大小,不可以将超过5%的资产投资在单 一公司。这个模式被奉为金科玉律。”因此,基金经理们,实际上是被迫分散,而资产组合规模大到比如彼得林奇所管理的富达基金,或者内夫管理的温莎基金,由 于资产规模扩大,在被迫按照5%条例分散的情况下,要打赢指数,便更加艰难。

 

但尽管如此,林奇和内夫,仍然采用了一种尽可能的集中组合的方法,来跑赢大市,比如当他们看好石油股时,便试图集中买入石油股,英荷壳牌尽管只是 一家公司,却分两地上市,因此,他们便在两个市场上各买入5%的股份,从而变相在符合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尽力增大对单一公司的持仓,突破5%底线而达到 10%。一旦看好汽车股,他们也不介意同时买入各5%的通用和克莱斯勒,以增大单一行业持股,而不是平均分配于各行业。这即是林奇《战胜华尔街》第六章中 所说,“大型基金由于规定,不能赌个股,因此只能赌行业”。

 

按照林奇的自述,尽管他最高峰时,拥有1000多只股票,但他却充分发挥了10%-90%原理,即将其中90%的资产,集中于10%的(100 只)股票上,其他90%数量的股票号码,他只是少量买来观察,跟踪年报,关注消息而已。从大师的行为,可以看出,整体概念及实际操作上,他们均倾向于精选 少数个股而非持有一个广泛分散的组合。适当集中资产组合,才是打赢指数的办法。林奇对这两种方法的评论是,对于两种不同的方法,他更倾向于精选个股。“个 人投资者可以押个股以使盈利最大化,即选择一家最有希望赚大钱的股票,将所有的钱投资于这一只股上”。

 

那么,多少的个股是合适的?按照林奇在《成功投资》第16章中的说法,由于会有完全不可预见的事情发生,因此投资一只股票并不安全。组合中含有 3-10只股票是适宜的做法。这一方面是风险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精力方面的考虑。尽管林奇非常勤奋,对买入1000只公司的股票年报,均持之以恒的 阅读。但这一数量在他退休后变减少了。每年他均参加圆桌会议,当1986-1987年他还在任基金经理时,他推荐超过100种股票,而1991-1992 年,当他退休变成业余投资者之后,他便只推荐21种股票,其原因是他花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而不花很多时间选股。(《战胜华尔街》第7章)对于组合的股票数 目,他在这一章的总结是:“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者,可以利用“五股法则”,即是将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五只股票之内。”

 

更有甚者,是林森池的方法,林Sir自2004年开始留意中资股之后,对于他的个人退休金,便采用集中持股的办法,相当长时间内,只持有“中石油+中移动+中人寿“这一组合,后来卖出中石油之后,又将资金投入其余两只。

 

林Sir对待自己的退休金,只集中于两只,但买中人寿而不买平安,买移动而不买联通,可谓之金手指。尽管林Sir一向强调不买新股。但他却在中人 寿上市不久,便着手买入,与他在移动上市7年之后,才重仓买入完全不同。下图是中人寿在港股上市后的价格走势。自06年之后,几乎如脱缰之马,自港币 6.85一直冲到53元,连升7倍,极其惊人。从该股日后表现,便可以看出林Sir投资方法之成功,考虑到他的股票组合,只有2-3只股票。因此,整体组 合盈利幅度非常惊人。

 

对比国内分析员,天天唱好平安,但一旦遇见平安的历史保单旧债及职工股解禁,市场趁机出货,预期股价将长期受压,便口呆目瞪。可谓天壤之别。当 然,讨论林Sir,还要考虑他有上亿的美国长债即将到期,可提供源源不绝现金流,因此,讨论他的组合,也要和债券放在一起,才是完整。

 

Charles H Brandes同样不赞成分散投资,他认为“创建一个由数只证券组成的投资组合,而且该组合能够提供一个合理的安全区间,就能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创造一个 获得良好收益的机会”(第7章)。但是,很矛盾的是,他同时又认为,如果投资者集中于一只股票或者一个行业,那么,必须依赖最终的结果来证明投资者的正 确,这对于绝大部分投资者要求过高,而适当的分散化,比如持有5只不同行业的股票,便可以降低80%的风险。事实上,这是很矛盾的,而且依赖于投资者如何 定义风险。持有5个不同行业尽管可以分散波动,但却无法效仿林奇的押注行业。

 

看起来,Brandes对待风险的看法,如同传统定义一样,风险被定义为波动。但事实上,Charles H Brandes又很强调投资者所能承受的波动,正是对于短期波动的承受,使投资者在长期下,可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准的超额收益。西格尔在《长线投资》中已经 用股票和债券的长期收益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风险和集中的问题,大体上,笔者倾向于赞同林森池的看法,“强调用素质来降低风险,而不用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而风险管理,重在对企业认知多 少。”因为就算投资者如林奇般用功,又能够有相当的投资经验,以个人之力,仍不可能遍阅全市场,以衡平短期最可能暴涨的股票,更不论要通过阅读研究调查以 揭露各个公司背后的隐藏信息。由于研究个股需要集中精力,不可能同时研究非常多只,因此,集中投资,专心看护,才是降低风险的真正办法。林奇的“五股法 则”实是金玉良言。

 

从投资绩效来看,对于一篮子股票来说,如果选股得法,集中持股的成效,是远胜于无原则的分散。笔者同意林奇之法,集中在5只以内甚至更低,以专注研究具体企业的运营。如果可能时,则包含数只股票,并适当根据投资组合原则及目标配比,以减弱某一个股的不可知风险。

 

David Swensen 在其《不落俗套的成功》中,关于投资组合的构建,强调多元化和以股票为导向,进而配合投资期限,负债情况、风险承受能力及对自身的认知等方面来加以构建。 笔者关于投资项目中各项目的看法,在更早的一系列文章中已经说明,强调“股票-债券-现金”这一组合,并在长期通胀的背景下,主张大幅度长期满仓,并以分 红为现金流调节的核心投资理念。

 

更进一步的,在组合中个股的选择问题上,笔者强调依赖于盈利前景和估值高低来衡量股票的价格,以判断下跌的幅度及估价风险。一旦企业老化,或者因 其他税收等原因导致利润无法增长,投资者便应快速下马。比如笔者在《税赋与投资》一节,便探讨过林森池为何在中石油中下马,换成中移动和中人寿的原因。尽 管林Sir强调长线投资,非常看好石油行业的前景,但实际上仍然以估值及增长为准绳,当国家收取暴利税,小股东无法获得石油价格增长带来的水涨船高收益 时,林Sir便及时下马,转买其他股票。从这一动作,便可见投资之道,重在变通而非墨守成法,关键是考察公司利润增长,再配合估值指标为其度量。这是股票投资的真正基础,而投资所收益的增长幅度,反而是其结果。投资之道,重在研究,成功与否,是顺其自然之果,不可本末倒置。

 

因此,一个真正成功的投资组合,虽然重点最终落实到少数只股票身上,但在其背后,却必需依赖于对投资环境及社会结构、前景、公司有清晰认识。同时,又依赖投资者对自身策略的认知及知识运用。这又和所投资标的,相互相成。

 

从2005年开始,A股陆续股权改革,再碰上金融海啸,开始此后的暴涨暴跌的数年。A 股长期比外国成熟市场高估值,令到长线投资者如坐过山车,一旦踏错节奏,便损失惨重,而墨守成规,误以为长线投资便所谓“买入终身持有者”,高价追入所谓 好公司,则长期坐艇潜水,管理者更被所托人责骂不已。这一谬误,即是西格尔所谓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之语。其实质关键,仍在于估值。即是林Sir所说,投资 要进退有度,心中需有一把尺。这把尺,便是对企业盈利前景的判断及其估值。

 

中国人寿H股的倍增时间,正与A股在完成股权改革之后,从1000点跑到6000点的时间同步,所以,对于A股投资者来说,混杂在指数狂升之间, 尽管涨幅惊人,但因为有其他股票,比如金属类股也有类似倍数,或许会觉得不足为奇。但当A股经历了从6000点跌回到1600点再重回2010年3月的 3000点时,人寿H股,从54元跌到24元之后,很快又重回35元,升幅快于A股指数,其实质区别,便是有基本面的支持。价格虚涨与实涨的区别,在于价 格狂涨背后,是否能有合适的基本面及盈利来支持。

 

而对企业没有清晰理解认知的,要么过早下马,获得短期利润便速速离开,比如5元买入,7元离开,回头直到30元,已追之不及。要么太过看好,高价 买入,比如在50元楼上买入港股,或者70元楼上买入A股,尽管公司盈利继续增长,却难免还要再等上几年,才能见家乡。因此,笔者强调,除了集中构建组合 之外,尚需密切监察公司盈利并为之估值。以估值为准绳,而非盲目持有或者买卖。

 

笔者在《2009年投资回顾》中写到,“自2007年初,将手上股票,几乎98%以上,全部转换成鲁B,原因便是在当日指数超过2001年的顶点 2245点之后,笔者担心后市,遂选择采用买入低市盈率而又有稳定分红的办法,来规避日后可能的泡沫和波动。由于利用财务报表监察公司的运营,笔者认为该 公司过去几年应付各种负面情况得法,盈利不致大幅度受影响,相反可能节节日上。而市场上由于大量负面消息存在,股价受压,出现股价错配,因此大比例持有并 专心监察。由于集中持股,在金融海啸时,只需集中精力监察极少数公司,更容易应付突发事件。”

 

笔者同时将接近2%的资金,买入180ETF,当时的考虑是,该基金以上证180指数为标的,足够分散。可以抵御各种变数,就算金融海啸肆虐,也 不至于令到该指数所代表的公司全体一夜倒闭。另一方面,也是ETF基金深合约翰伯格所主张的指数化原理,笔者有意将其作为一个基尺,与林Sir的增长选股 法及内夫的低市盈率投资法放在一起比较。

 

下表是自2007年1月5日开盘,以及3月6日开盘,以及2007年12月31日收盘,分别买入鲁泰B及人寿H、180ETF,一路持有至执笔之 日的结果比较。(比较价格,以定点复权价计算,期间,人寿H股3年每股累积收到0.711人民币,以平均汇率0.94计算为HK$0.756,加入到复权 价中。)

 

选取2007年作为不同比较的起点,是因为该年上证指数(2541—>6124)及恒生指数(18659—>31958)波幅极大。 而选取人寿H而不选A的原因,是笔者认为A股从上市以来,至2008年,一路上冲,无可买入之点,不是合适的投资策略比较对象。选取2007年3月6日的 原因,则是笔者在该日开始买入鲁泰B。

 

 

鲁泰B

人寿H

180ETF

2007年1月5日

HK$7.02

HK$26.70

5.07

2010年3月9日

HK$14.76

HK$37.01

7.21

持有升幅

110.26%

38.61%

42.19%

 

 

 

 

2007年3月6日

HK$8.03

HK$20.10

5.72

2010年3月9日

HK$14.71

HK$37.01

7.25

持有升幅

83.19%

84.11%

26.68%

 

 

 

 

2007年12月31日

HK$7.44

HK$40.05

11.91

2010年3月9日

HK$7.13

HK$36.88

7.21

持有升幅

-4.17%

-7.92%

-39.47%

 

从上表可以看到,由于该年波幅极大,以公司基本面而言,数月间差异不大,而股价则波动滔天。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到,尽管基本面研究非常重要,但在一个波动如此之大的市场,数月间,如果买错价位,那么,结果便截然不同,可能需要损失数年的时间值。

 

以所选取的三个日子来比较,无论盈利或者亏损而言,180ETF远远跑输上述2只股票。跑输的原因在《股息的作用》一节已经说明,其实非常简 单,1是手续费蚕食了本来不多的分红,这在所列出费率及分红的对比中,已经说明过。2就是该基金所代表的股份,比重较大的,乃是一系列的小银行股,当时由 于大众偏爱小盘银行股,估值已经偏高,在无分红保护的情况下,一旦群众口味变化,不再看好小银行股,情势逆转,便跌跌不休。

 

而人寿和鲁泰则对比鲜明。在1月1日与3月6日之间,人寿下跌了23%,而鲁泰上升了15%。因此,以3月6日的时点比较,持有3年的收益相当接 近,由于基数的变化,使得本来甚大的差距被大幅度缩小。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到,如果一只股票分开几地上市,折算掉汇率波动,假设日后最终有朝拉平,则购入低 价股所得收益增幅,将远不止目前所见到的差距。

 

笔者在2007年年末持有鲁泰B,而不持有人寿H股的原因,并非比林Sir高明或有更独特看法,只是因之前笔者已经花过一些时间研究鲁泰B所遭受的负面消息。并认为该公司有适当分红可以保护下跌的幅度。具体每一因素,在之前18篇《鲁泰研究》已经陆续书写。

 

而人寿公司,如同多尔西在《股市真规则》中所说,“人寿保险公司行业的财务报表与其他公司不同,非常难以看得清楚,更奇怪的特性是,保单的有效定 价,实际依赖于关于未来的各种精算假设。”前提假设若果差之毫厘,其结果,便失之千里,笔者当时自认无能力及信心可以如林Sir一般,可以看穿财务报表背 后的玄机,更无法以一平情尺度,为人寿公司估值。第三个考虑则是,对比于鲁泰B股,人寿分红目前甚低。如果熊市持续绵延,对组合保护而言,鲁泰可能更具作 用。特别是分红的现金流及再投资策略,在股价低迷时更具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当时情况下,鲁泰比人寿更合适作为策略组合之标的。在2007年末股市下 跌之际,笔者便死守鲁泰B,依赖原先制定策略,以分红作为“熊市保护器,牛市加速器”(西格尔语)

 

2008年1月以来,股市进一步下跌,直到2008年10月见底回升,然后慢慢爬回2009年8月,期间,笔者除了坐收分红之外,还利用分红买 入,更将新资金继续买入股票。笔者对股市深具信心的原因,便如2008月10日《远离股价,坚持投资》一篇所说,笔者所认为的五个社会结构长期大趋势以及 三个中期趋势不变。金融海啸实际上是有利于中国的骤然高速通胀急速降温,长远而言对中国经济有利而非有害。而1600点的指数估值已经显示极端恶劣情形。 因此笔者主张继续大手持续买入,事后来看,非常正确!

 

正是由于对企业的研究,使笔者持股深具信心,而分红息率高,使得现金流生生不息,可以继续在低价位追加。回头股价回升,便盈利倍增。笔者一路放心 持有,到2010年3月,鲁泰基本已经回到2007年底的价格,而180ETF尚有40%差距。(鲁泰与180ETF的成绩比较见上表,而招行尚有 -46%差距)可见持有鲁泰B在过去这段时间,是远胜于持有ETF或者单纯持有其中的重仓股招商银行。

 

(反观招行,海啸刚过,便迫不及待的以低价位配股,逼迫股东供股,管理层更深具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家奴特色,反客为主,在路演时,面对小股 东质疑若不供股便会受损的疑问,直言建议小股东拆借过桥资金以供公司发展,对于手上无充沛现金的股东而言,被迫借债或者低价卖股以免股权受损,为持棒家奴 所胁迫,实是增加无由烦恼。笔者认为,蛇口系三大著名股票,平安、万科、招行,均追求急速扩张,管理层更是挟公司以令小股东,小股东常被迫追加资本,且管 理层薪水过高,尤可苛病。国内分析员,多数大脑进水,为其唱好,令到估值长期偏高,因此,笔者对这三只股票,均敬而远之,不做考虑。)

 

到2010/1/16,笔者书写《2010年投资展望》时,笔者回顾过往一年的投资,展望未来,特别说明,“不提倡读者模仿笔者,极大比例重仓持 有一只股票,需根据自身对波动承受能力配置。投资之道,重在通达而不墨守。当海啸渐行渐远,股价回升之时,更要强调组合配置平衡规划,而不可盲目乱 炒。”.

 

刻下的时机,正如笔者在该篇所观测的,人性本身,好胜厌输。当挨过海啸,股价回升,接近买入价时,便不断有投资者获利回吐,而市场便也在此一阶 段,不断震荡。回头看过去3月的震荡行情,正体现了这种人性心理。相信随着经济逐步复苏直至过热之前,百姓慢慢又将恢复对股市的信心,股价也将逐步震荡抬 升。

 

笔者不在股价回升到2007年底时减仓,反而加仓沪市金融股的原因,是考虑到随着估值的回升速度不同,鲁泰B被过度低估的估值已经慢慢被修复,而 甫一上市便被高估的金融股也被打回原形。“之前为因应不同环境,被迫采用某一策略而集结,现在气候环境适宜,估值合理,未尝不是重新配置资产结构的好时 机。”

 

以估值为基尺的结果,便如在《基础利率》及《市场平均市盈率》中所说明,笔者厘定未来数年,一年期利率仍将锁在2.5%上下百点子区间,对应沪市 长期平均市盈率为39倍,现今深市小盘股及两市B股虽然高估,但大盘金融股估值仍在历史低估区间,因此,趁机买入大盘金融股做长线投资。

 

同时,考虑到,长期下人民币仍将对美元升值,而人民币在国内仍有一个流通上的便利,因此,除了继续持有鲁泰B之外,笔者买入人寿A,中行A+H, 华能H,并持有原来的ETF基金。成为一篮子组合。但由于之先的鲁泰B仓位占了极大比例,笔者不愿意在低价下过度减仓换股,便通过利用其分红及新的资金买 入其他股票来适当降低鲁泰配比。

 

长远而言,考虑到ETF基金两大劣势(手续费低不上分红,其组合重仓为招行、兴业等小盘金融股),笔者认为,被动投资法持有ETF基金将打不赢自 己的组合,未来将在4000点上方,将其卖出。另外,组合将陆续降低鲁泰仓位,以更有效分散,平衡组合。但整体上的策略,便是在上一篇所说,满仓,继续持 有不动,在4000点之后,再重新考虑整体投资策略配置。

 

本人所发表的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的邀约或建议!!!一切言论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言论招致损失,概与本人无涉

 

Michael chen 2010/3/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