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厚的“遗产”

 朱刚伟 2012-02-21

丰厚的“遗产”

  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在这个问题上,古代的有识之士颇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东汉有个杨震,历任太守,为人清廉慎独,不受贿赂,历史上留下了“震畏四知”、“暮夜却金”的佳话。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官吏中,杨震能保持“性公廉,不受私谒”,已属难得,更可贵的,是他的“遗产观”令人振聋发聩。

  杨震平素对子女要求严格:“子孙常蔬食步行”。吃的是素菜素饭,出门步行,生活节俭,毫无官宦子弟的骄娇之气。一位老朋友劝杨震为子孙置办产业,给他们的将来谋算谋算,杨震不肯,并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话的意思是,让后世之人称赞我家后人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作为“产业”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吗?(见《后汉书 杨震传》)

  不难看出,杨震要留下的丰厚“遗产”不是黄金美玉、田产物业,而是一种“清白”的精神“遗产”。他要留下廉洁的名声,使子孙后代到处受人尊重;他要留下清白的家风,使子孙后代学会堂堂正正地做人。与那些豪门贵族的万贯家财相比,杨震的精神“遗产”更能“泽被子孙”,代代相传。史称“秉去三惑”,说的就是杨震的二儿子杨秉,官至太尉,却不被美酒、女色、金钱所迷惑,以“三不惑”而名标青史。杨震的孙子杨赐、曾孙杨彪、玄孙杨修,后来皆是居官清廉的栋梁之才。

  五代后唐时,大将李存审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官至宣武节度使兼中书令、蕃汉马步总管。他虽然官居高位,却始终不忘自己出身于贫寒之家,历尽艰难困苦才走到今天。他经常告诫儿子们说:“我年轻时提着一口剑离开家乡,四十年来,官至将相。在此期间,万死一生者不只一次,剖开骨肉取出的箭头大概先后有一百多个。”李存审也留下了一份“遗产”,那就是他身上拔出的箭头。他把箭头交给儿子们,叫他们好好保藏,同时又说了一番刻骨铭心的话:“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资治通鉴 后唐纪》)

  史书上没有记载李存审的儿子后来的作为如何,不过,他用“百镞”遗子,其用心可谓良苦。他深知自己的后代是吃精米肥肉长大的膏粱子弟,不知父辈创业之难,因此,他要儿子们永远牢记父亲的“白手起家”,就是要他们继承先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凭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财富,不要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成了靠祖荫过日子的纨绔子弟。这“遗镞”难道不是一份独特的发人深省的“遗产”吗?其中所蕴含的“艰难困苦,玉汝以成”的思想,很值得人们深思。

  记得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曾撰有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福建林祠)林则徐向来以廉吏自勉,不仅对贪官劣吏严惩不贷,而且治家严谨,教子自食其力,绝不为子孙谋一己私利。他的这副对联告诫人们:留钱给子孙,或损其志,或增其过,害处甚多。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林则徐,尚且要求自己的子女凭自己的劳动去生活,凭自己的才能去创业,而今很多为人父母者,却只知道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子女攒钱、买房,营造“安乐窝”,更甚者则有不少人为子孙谋“五子登科”(位子、票子、房子、车子、本子)而走上贪贿之路,不仅毁了自己,而且祸及后人。

  话说回来,倘是为官者,要给子孙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首先,自己不做利禄之徒,修炼廉洁奉公、无欲则刚的高尚情操。像明代的严嵩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贪金攫银之心一代胜过一代,怎能不祸国殃民?其次,对子孙要严加管束,不能溺爱放纵,尤其是有地位的权富人家。正如唐代御史大夫柳玭所说,因为“门高则骄心易生”,其子弟大树下乘凉,往往仗势凌人,所以,“膏粱子弟,学宜加勤,行宜加励”(《资治通鉴 唐纪》),必须格外勤学苦练,砥砺品性才能有所成。

  古代先贤们的“遗产观”都有一个闪光的共同点,那就是淡泊于财物积聚,注重于清风传世。他们留下的诫子箴言,值得今天的为人父母者引以为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