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异论重量、质量和能量

 沈兄 2012-02-21

异论重量、质量和能量

 

日常生活中,我们讲质量与重量时,意思是差不多的,习惯上说重量的多,其实也就是指了质量,不大会有人讲这个西瓜有多少质量,这样说了,不但别扭,而且怪怪的,只会说这个西瓜重量多少,质量好不好。到了中学里,学习了最浅的物理知识后,知道了质量不会随着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单位是克、千克、吨等。而重量往往是指物体的重力,单位为牛(N), 重力会随着星球引力的不同而改变,譬如说,地球重力近似为G=mg, 重力加速度几乎是常数,即:g=9.8

深入下去后我们知道了科技界在地球表面测得的重力加速度的变动在 1% 之内,地球两极的重力加速度比其他地方大,但相差很小,赤道处平均为 9.78 m/s2这样物体在两极的重力会比其他地方稍稍大一些。

接着又知道了月球引力比地球小1/6,那么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要比在月球上的重力大6倍。进一步的物理知识学习,又知道了质量是指物体中所包含的物质的量。以牛顿第二定律所表现出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惯性质量表示了物体惯性的大小;而以万有引力定律所表现出来的质量呢,就被称为了引力质量,表示吸引力的大小。而且科技界在可测精度范围内,通过无数精确的实验测试表明,这两个质量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同一个物理量的不同方面的解说。并且科技界目前尚无理论把两者统一起来。

到了现今又科技界根据狭义相对论:对于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的物体而言,质量是一个常量,不因高度、纬度等外界情况而改变;出现对于低速宏观物体而言,速度的少量改变对质量几乎不发生影响;但对于高速(接近光速)宏观物体而言,速度的少量改变对质量则有较大的影响。这样就又有了变化的质量与速度的关系,质量跟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普遍认为“有质量”的物体,是指宏观物体,实际上也就是静止质量不为零的物体。这里的“静止”是指物体的相对静止,而不包括物体内部的情况。但在微观世界里,有很多静止质量为零的存在,如光子,射线*,即只有运动时才有质量。换句话说,宇宙中不存在静止的光子,射线*,而其质量就等于宏观上测定的能量,于是科技界又有了用能量来表述质量的大小。上面这些表述套用科技界经典理论可从四个方面知道重量与质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

一.意义不同:重量表示外界对物体的作用或者说地球对物体引力之大小;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二.性质不同:重量为矢量,其方向指向质心;质量为标量,没有方向只有大小。

三.特点不同:重量是随物体所处的星球及星球的纬度与高度不同而不同;质量在力学理论上(牛顿力学中)是一个永远的恒量,一物体置于任何地方其质量总是相同,即使将物体抛向大气层外,摆脱了地球的引力,重力已经为零了,其物体的质量仍然存在,并保持不变。

四.测量方法,测量原理不同:重量用弹簧秤测量;质量用天平称测量。虽然重量与质量不同,但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从重量与质量的关系式G=mg中可以得知;在同一地点,g是常数,重量与质量成正比;在我们地球的不同位置,g值稍有不同,所以重量也就稍有不同。

笔者异论:取一个铁球,一个塑料球,两个球直径大小几乎一样。当在地球上时,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用弹簧秤,还是天平称来称重,明显可以得到一重、一轻,毫无悬念。现在该试验放到太空中的空间站中去做质量的称重试验,情况将如何呢?如左图,当太空空间站基本处于失重状态下时,做质量的称重试验:两个球被粘在天平称上。一次天平称的底座朝向星球方向,如图A;另一次天平称的底座朝向外太空,如图B

试验结果,笔者认为天平称的底座朝向星球方向时,铁球重,天平称上放塑料球的地方上翘,或者因失重彻底,一样重,天平称不动,称不到质量变化; 另一种方法,当天平称的底座朝向外太空方向时,会发现塑料球重,天平称上放铁球的地方上翘,或者因失重彻底,一样重,天平不动,称不到质量变化。通过调整太空站上天平称处于对星球的不同的倾斜角位置,上面试验我们总可以看到不同的答案。这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质量也与重力,重力加速度有关,而不是与重力,重力加速度无关。

遐想一下,如果有一架很大很大的天平称,上面的二个托盘,一个放在月球上面,一个放在地球上面,支点在地球和月球中点,使天平称平衡后开始试验,在靠地球的天平称托盘上放一个石球,靠月球的天平称托盘上放一个与石球直径一样大小的铁球,我们会发现靠月球的天平称托盘和上面的铁球一起上翘了,这时好像石球比铁球重,质量大了。

以上种种试验其实明显的能说明一个问题,重量和质量是可以等效的,通过乘上一定的在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常数g这个比例系数后,数值可完全一样的。

同时我们还应该得出了,不管是重量还是质量都是利用重力来完成称重目的的。 为了理解重力是怎么样被称量出来的,我们可做一个试验如图左A,一架电子秤,在其上面放一个图示样子的圆锥状刚性罩子装置,罩子要能把整个电子秤罩住,不会使落下来的东西碰到电子秤面上去。罩子尖顶朝上,接受从一定高度不断地以自由落体形式落下来的小钢珠子或小塑料珠子,当这些小珠子碰到圆锥状刚性罩子后,又马上会以较有规律的方向离去,不会二次撞击圆锥状刚性罩子。同时在一定高度上放有一个锥形储存罐,下有一个漏出孔,能保持小珠子均匀不断地以自由落体形式从一定的高度上落下来。

做试验开始,电子秤复零,第一次用小钢珠子。一定高度上的锥形储存罐下的漏出孔门打开,使小钢珠子不断地从一定的高度以自由落体形式落下来,撞击在圆锥状刚性罩子面上,弹开,这时观测电子秤读数,我们应能看到在某一数值旁边抖动,试验装置越理想,应抖动的越小,数值记下。第二次换小塑料珠子做试验,其它一切都和前面的试验一样,观测结果,记下数值,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数值,我们应该能看到第一次用小钢珠子做的试验,称出的重量值大于第二次用小塑料珠子做的试验的重量值。

接下来做第三次试验,如上图B,在电子秤上的圆锥状刚性罩子上面包覆一层约一毫米厚的软橡胶膜,使其贴粘紧圆锥状刚性罩子,然后用小钢珠子做试验,使小钢珠子仍不断地从一定的高度以自由落体形式落下来,撞击在圆锥状刚性罩子面上的软橡胶膜上,弹开,这时观测电子秤读数,记下数值,与第一次的数值比较。

笔者异论:第三次的重量值可能要比第一次的大,理由是小钢珠子撞击上软橡胶膜比撞击上刚性罩子面,驻留时间更长些,有了延时效应,能量更易被电子秤吸收去,所以质量值也相应大了,这样就又变得能量也与质量有关系了。对否,很想能有一次试验机会。笔者还没有查看到这方面的试验资料(如反向笔者需重新思考)。但是,重量在该试验中已经充分体验出来了——重量就是微粒子在重力(引力)的吸引下向重力(引力)中心撞击产生的。大量小珠子撞击电子秤上罩子,对电子秤上罩子产生了持续的、均匀的压力。在一定的时间内,碰撞的小珠子越多,小珠子质量越大,对电子秤上罩子产生的压力也越大。如果使这些小珠子从不同位置落下到电子秤上的罩子上,又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数值了,同样的小珠子从越高的位置落下数值越大。也可以说,小珠子的重力势能越大对电子秤上罩子产生的压力也越大。力产生的本质原因找到了,可否说,一切力的产生原因也是碰撞,也就是说力都是由微粒子碰撞产生的,是双向的,要有对手,一定要两物质体有了相互的作用即作用与反作用时才会体现出来,独立的一个物质体无所谓有没有力这个概念。于是笔者异论:万有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的产生原因也是碰撞,也是由微粒子碰撞产生的。在笔者的《宇宙异论》一书(该书可以上网http://www.360doc.com/myfiles.aspx http://blog.sina.com.cn/u/1528903663查看到)里有射线携有能量,射线爱用光速织成球型网状壳层波包云团包裹各种微粒子,并有越里面的射线,频率越高,能量越大,一层层的展开

笔者异论:首先对笔者在各篇异论中的射线的定义是:一、无静止质量的有不同名称叫法的物质与运动态物质,如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宇宙射线以及光子、能量子、胶子等等。二、这些物质与运动态物质携有能量,在真空中以光速30万千米/运动,是常量,能以各种不同频率、波长的形式出现在宇宙中,表演各种物理事件的东西。进一步笔者定义:能量除正元、反元含有外,只依附于射线,并能量可以在射线之间相互传递。根据笔者的异论,我们测到的重力、重量、质量其实就是在笔者的《宇宙异论》一书中所说的正元微粒子被射线束们用光速织成的球型网状壳层波包云团包裹住后,在里面受到引力作用,向重力(引力)中心处的一面撞击产生的,螺旋进击,这一面总是优先受到高质量的高频次撞击,撞击产生的力可以一层一层的传递开来,正元微粒子撞击波包云团产生的力传递给质子、中子档的微粒子波包云团;质子、中子档的微粒子波包云团又把力传递给原子档的微粒子波包云团;原子档的微粒子波包云团又把力传递给分子结构档的微粒子波包云团……,但方向总是指向重力(引力)中心。重力(引力)中心的重力(引力)越大进击也越快越厉害。由射线束们以光速织成的球型网状壳层波包云团在微粒子们的撞击下应稍有变形,犹如鸡蛋形,靠近重力(引力)中心处的R比反方向的R大一些。

笔者异论当射线束用光速织成的球型网状壳层波包云团里射线量多些时,用射线织成的球型网状壳层将会更厚实,致密,犹如前面试验中的圆锥状刚性罩子上面包覆了一层较厚的软橡胶,正元微粒子撞击上去可以驻留时间更长些,质量值的体现也会相应大些,反之射线量少些时,犹如包覆的软橡胶层薄了,正元微粒子撞击上去时,好比驻留时间少了,质量值的体现也就会相应小一些。

重量、质量、能量的关系区分,如果取许多直径完全一样的铁球、石球、塑料球,在它们的表面涂上完全一样的颜色,然后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地球上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把它们区分开来,拿起一个球,重的放一个地方,轻的放另一个地方就完全解决了区分开来的问题。但是把这些混合在一起,看起来完全一样的球放到宇宙深空完全失去重力的地方去,要把它们区分开来,将会出现拿拿这个球没份量,拿拿那个球也没份量,不知道有三种球混合在一起这个情况的人,完全可能会把它们当成是一种材料的球。明显说明了在那种地方用重量、质量来区分是不行的,得用其它方法了。

现今科技界有了用能量来表述质量:

u表示原子质量单位,1u=1.660566×10-27kg=931.5 MeV(兆电子伏)

电子(e)质量为0.511MeV等于电子静止质量me=9.109534×1031kg 质子(p)质量为938.26MeV等于质子静止质量mp=1.6726485×1027kg中子(n)质量为939.55MeV等于中子静止质量mn=1.6749543×1027kg氦粒子(α)质量为3727.4MeV等于α粒子静止质量mα=6.64×1027kg

一千克(任意)物质完全等价于89,875,517,873,681,764焦耳。

能量对每种物质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随你在地球上,月球上,还是在宇宙深空完全失去重力的地方,这时用能量来检测,描述物质的量就完全不会有歧义了,当一个物质系统既不吸收射线能量也不放出射线能量时,或吸收射线能量与放出射线能量动态平衡时,你的检测才会是对的,当然能量的检测也不是简单容易的。

笔者异论:能量依附于射线,宇宙充满射线能量,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只有在该物体的系统既不吸收射线能量也不放出射线能量或吸收射线能量与放出射线能量处于动态平衡时的情况下才是真正的守恒。

笔者异论:射线运动应有二种形式,走直线和走曲线,并要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原理,射线运动走直线时,或走大于某一曲率的弧线时吐能(显阳),这时物质体放弃了对射线的控制;走小于某一曲率打圈时含能(显阴),这时物质体对射线的控制有很强的力度;走不大不小处于某一曲率范围打圈,在此过程中,如有一阴一阳成类似驻波,譬如像一正转一反转电子同时有规律朝一个相同方向,同时使多余射线出来成类似驻波时,物质体对射线运动显磁力线形状含能待吐,这时可以改变、激发含电性粒子的各类用光速织成的球型网状壳层波包云团射线束们的布局,物质体对射线的控制处在可变化的一定范围内。

笔者异论:铁块温度比周围环境温度低时加热铁块,这时铁块吸收外来相对较短波长、较高频率的射线辐射能,照理铁块内含能量增加,铁块重量应该是增加,但是,笔者异论,对铁块来说它是一直处在射线的进进出出之中,铁块含有的射线总量是根据环境温度的高低决定的,总是趋向于处于该温度时的平衡位置处,在该温度时铁块该有多少射线就有多少射线,多了射线要跑出去,少了射线要吸进来。一般来说温度高时物质所需射线量少些,用光速织成的球型网状壳层波包云团射线束疏松些,温度低时物质所需射线量多些。很多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到气态的相变,明显有这种情况。在物质升温中,相对来说射线用光速织成的球型网状壳层波包云团里的射线是越来越少,射线网状壳层波包云团越来越疏松。这时铁块里面本有的稍多相对较低频率射线一方面会去吸收外一层射线能量来提高自己的含能以利于自身射线的逃离,另一方面被与周围环境温度相适应的相对较高频率射线置换了出来,这时反而疏松了各类用光速织成的球型网状壳层波包云团射线束,根据上面笔者质量产生原因,铁块重量应该下降。铁块温度比周围环境温度高时,加热铁块,同理铁块重量也应该下降。同样任何物质体受挤压时也会使重量下降,理由同上,即微粒子外围的用光速织成的球型网状壳层波包云团里的射线被赶走了些。重庆学者冯劲松、刘武青做的加热物质、压缩,拉伸弹簧称重试验:当实验的物质样品,温度越高或压缩、拉伸后,实验的物质样品质量都是越轻;似乎可以对此作解释,本想实验出现聚能为质,结果出现了质量下降。重庆学者冯劲松、刘武青能否再加做一个物质体受挤压的质量变化试验。试验1:金属铜圆块被放入厚壁金属筒中间,受螺丝大力拧紧;试验2:密闭容器内的气体,液体在无增减的情况下,做压缩前、后的称重试验;密闭容器内的气体,液体在无增减的情况下,加热气体,液体做称重试验;密闭容器内放爆炸物质做爆炸前、后的称重试验。全部试验看一看前、后、热、冷时的重量变化情况(应有受压,热时轻,储能反轻,泄能反重)

同理,相同体积的物体,密度低的所谓轻物要比密度高的重物在真空中冲向重力(引力)中心的速度要稍快些,理由是密度低的轻物,其用光速织成的球型网状壳层波包云团射线束比密度高的重物要疏松些,在真空浓浓的射线汤里的射线更容易穿过,真空浓浓的射线汤对其的浮阻力小了点。当然同样也可有相同体积相同密度的物体高温时要比低温时在真空中冲向重力(引力)中心的速度要稍快些。求试验:用直径相同的两个铁球(也可用其他比水密度大的材料)一个在上面密密麻麻的打上等大的、等间隔距离的、过中心的、对穿的孔,(孔壁越光滑越好,尽量消除摩擦阻力,)另一个仍是实心球体,这时两个球的重量有了明显的差异。然后放入水里做下沉实验看谁先沉到底。笔者认为打过孔的铁(轻)球先沉到底,理由打过孔的铁(轻)球,水分子更易从孔间隙穿过,也就是说对其浮阻力稍小了点。该实验很类似于密度低的轻物在真空浓浓的射线汤里,射线更易从较疏松的光速织成的球型网状壳层波包云团的孔间隙中穿过,射线汤对其的浮阻力也就小了点。当然同样直径,密度不同的物体球,在水中只好是大密度的物体球稍先沉到底了,理由是二者都不存在水分子可穿过物体球。科技界有过在真空管中让铁块与羽毛同时下落试验,结果羽毛先落地,让铁块与木块同时下落,木块先落地,笔者的异论似乎可以解说。

笔者异论: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温度里,会有物质中少量的处于某一范围内的频率射线与周围环境温度里的其他频率射线,作不停的交换,就是在物质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一样时,少量的二者相同频率射线也在不断的作动态交流。犹如海平面上水分子气体不断的与海平面下的水分子交换,得到能量的水分子脱离水体上升为水汽分子,水汽分子失去能量又会钻进水体里去,进行着动态的交换。

笔者异论:射线能量可以在相互之间传递,在真空浓浓的射线汤里,射线间的能量传递严格遵守熵增原理高传给低,但在一层一层被用光速织成的球型网状壳层波包云团射线束裹住的粒子们周围的每一层中的射线在高速旋转时为了维持自身曲率不变,可以时不时地吸收外一层低频率的射线能量,包裹正元微粒子的波包云团射线吸收包裹质子、中子档微粒子的波包云团射线的能量;包裹质子、中子档微粒子的波包云团射线吸收包裹原子档微粒子的波包云团射线能量;包裹原子档微粒子的波包云团射线吸收包裹分子结构档微粒子的波包云团射线能量……最外,最后的只好向一锅浓浓的真空射线汤里的射线们索取能量了。每一层上的射线一不小心多吸收了能量或被强迫多吸收能量,那么这一层的射线运动性质会变,并会造成一些射线在打圈的切线上改走直线溜出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