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电磁辐射危害揭秘

 老呼哈 2012-02-21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电磁辐射危害揭秘

jdfsws 发表于:2011-8-31 14:11:29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电磁辐射危害  http://www./post/215.html  要从下面的历史故事说起,这样对于【电磁炉的危害微波炉的危害,冰箱辐射,电热毯辐射等等都属于电磁辐射危害的范畴,要理清这些,必须对电磁辐射理论有详细了解,我们在各板块会专题介绍电磁炉的危害,微波炉的危害,冰箱辐射,电热毯辐射,电吹风辐射。】这些内容我们才能有个警惕。

 

 

美驻苏大使馆微波信号器事件

据说从1953年开始,事件就在进行中了,一天,在莫斯科的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外街道对面的屋顶上,突然被安装了3根崭新的天线似的东西。这幢房屋3楼的窗户一直用纸遮盖着,谁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是干什么的。自从这3跟天线出现之后,各种各样的电磁波就朝着美国大使馆的方向,从这幢房屋、从遮盖着纸的窗户后面发射出来。
“沐浴”着各种各样的电磁波,美国大使的眼睛充血了,大使馆官员也患上了脑肿瘤,有人得了癌症,有人患了白血病。在当时,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研究如何使用电磁波来控制人的健康乃至活动这方面,苏联是走在最前面的。当时,苏联的电磁波的规定限值数值比美国规定的限值数值—10mW/CM20.1%还要低,对于因为电磁波造成身体健康影响这方面有这严格的规定。因此,对于苏联的这种行为,美国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就一直对美国大使馆进行长时间的电磁波照射。美国大使馆也一直在测定这些古怪的电磁波,可是,没有发现它妨碍通信,那么苏联人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发射这些电磁波呢?美国政府从各方面进行各种调查,百思不得其解。渐渐地,他们感受到了与妨碍通信不同的另一种异常和威胁。1959年,当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问苏联,他所下榻的大使馆房间内受到了相当高强度的电磁波辐射。从这时候开始,美国政府和军队共同开展了高度机密的电磁波对人体危害的研究。这项目行动的暗号叫“潘多拉”。
美国人在大使馆建筑物里挂上了防电磁辐射的窗帘。这一举动引起了一部分敏感媒体的关注,但在当时,谁也未能揭开谜底。那么,那个窗户遮盖纸张的屋子里发出的电磁波究竟给大使馆人员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呢?卡特执政时的总统特别辅佐官布莱金斯的发言给了舆论界极大的冲击。他说:“驻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中,癌症的发病率是全世界各地大使馆中最高的,肺癌16人,白血病数人,血液障碍也很多……”
事隔多年,到了1977年,有一篇对这一时间做了再调查后的论文进行了这样的论述:“这些难道不是由于电磁波而产生的影响吗?”这次再调查的对象是当年参与进行调查的人们。当年谁也没有从电磁波影响人体健康这个角度去思考分析事件。这个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美国社会极大的轰动,美国人开始警惕高频电磁波具有的危险性能了,尽管他们还在不停地继续开发对微波的应用,例如微波炉,手机乃至军事方面的技术。

【煮熟的人体内脏】

事情发生在1956年,一天,一名42岁士兵无意中发现身体正好遮断了雷达的电波,被雷达发射出的微波照射到了腹部。突然之间,他感到了腹部剧烈疼痛,难以忍受,苦不堪言,可是周围的人们从外表上一点也看不出他的腹部有什么异常之处。人们还急急忙忙用救护车将他送往医院紧急抢救,可这名士兵还是一命呜呼了。为了调查这起古怪的死亡事件的原因,医务人员对死者进行了尸体解剖。当腹部被打开时,在场的所有人员都不禁大吃一惊,死者的内脏像被煮熟了一般,也许是因为死者曾经喝了许多水或者啤酒的原因,里面还冒出了热腾腾的水蒸气,整个肚子简直就像是经微波炉加工过的食品。

正是这起悲惨的事件,启发和诱导了人们对使用微波炉加热作用的认识,并且由此引导出了被称作“食品行业大革命”的微波炉技术的开发。
也是由于整个事件,启发了24名美国警官起诉政府,起诉的原因是“由于随时携带管制交通工具—雷达测定器,导致患上了癌症”。这就是著名的“警官雷达诉讼案件”。在这24名警官中,最多的是睾丸癌,这可能和雷达测定器佩戴在腰间部位有关,24名警官中居然占了42%,一共10名患者(这个比例是一般正常发病率的6.9倍),其次是白血病,黑色肿瘤,淋巴瘤等。

零辐地带解读:看完这篇报道,大家或许觉得恐怖,也正是那样的恐怖事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电磁辐射的危害。现在我们很多家庭都在使用微波炉,笔者用的是海尔微波炉,不要因此报道开始对微波炉恐惧,现在的微波炉防磁泄露技术已经做的很好,大家购买微波炉最好购买品牌的,必须要有3C认证,最好有CE认证,3C认证是国内针对电子产品生产行业颁布的强制性认证,CE认证意味着你的产品拥有了欧洲销售通行证,欧洲对电磁辐射照射很重视,规定较严格。当然并不是购买了品牌微波炉大家就放松了对微波炉危害的警惕,微波炉也需要检修,防止磁泄露,孕妇,小孩,老人等高危群体该如何防范微波炉等家电的危害。


【历史灾难 切尔诺贝利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一次非常严重的核事故,现在已经被日本海啸引发的核泄漏危害给超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426日,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为消除事故后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为消除辐射危害,保证事故地区生态安全,乌克兰和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
对于日本发生的核事故,笔者那段时间每天都关注着,思索着,是不是人类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之后才知道什么是教训,这些巨大事故的背后,我们能否避免?!“发展是硬道理”,大片良田被侵占,重复性的经济建设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不知道未来如何……尽管这么多灾难和不公平,国家仍然虚心接受民众的建议在改进,我们心存希望,我们的民族会强大起来,生活会更美好。

【日本门真市铁塔街道的悲剧】
在日本大阪府的门真市,高压输电铁塔林立,高压电线密如蜘蛛网,这里住着许多人,其中还有幼儿园、医院等设施。当地的会长大西勇对于区内所有居民家的葬礼必定前往参加,既是吊唁死者,也是安慰遗族。可是不久,他发现自己所辖地区内死亡者中癌症的异常多。据1995年日本厚生省调查表明,日本国民死亡人口总数中癌症死亡占不到死亡人口总数的30%,然而在大西勇所辖地区,癌症死亡人口数超过了死亡人口总数的50%。为了避免凭感觉误导结论,19966月开始,大西勇一家一家走访了死者家属。到了19973月,居然发现在短短3年时间里,这个地区160名死者中有82人死于癌症,其中特别醒目的数字死白血病,一共有18人。日本全国的白血病死亡者不到死亡人口总数的1%,而在该区域,居然达到了11%!大西勇感到非常吃惊:难道这个地区隐藏着什么特殊的隐患吗?
大西勇开始了更为详细的调查,他把上述82名癌症患者的住所在地图上标注后,惊讶地发现,癌症死亡者集中分布在输送高压线的铁塔周围,特别是白血病死者,以输送奥压线铁塔群为中心,在直径100m以内的有13人,扩大到150m以内增加到18人。甚至在这个小小的圆圈范围以内,因患癌症反复住院的就有17人。癌症死亡年龄从7岁到72岁。根据他的计算,该地区的白血病发病率是大阪府平均数值的127倍。
20
年前,这个地区居住着580户,大约2000名居民;近年来,许多人搬迁走了,只剩下127户,大约300人。如果对这些搬迁走了的人进行跟踪调查的话,可能癌症,白血病死亡人口数字还会增加。
那么人体接受电磁波的安全标准是多少呢?各国标准不一样。
1
1天电磁波曝光量=磁场强度mGs X时间,安全系数至少应该在4mGs以下。
例如,美国总统的咨询机构NCRP—全美放射线防护委员会就提出了“在1天以内超过2mGs电磁波曝光2小时以上的场所不要兴建住宅”的劝告,也就是说2mGsX2小时/=4mGs/天。

【梅多街的9户人家离奇死亡】

这是19907月美国《纽约》杂志上发表的报道,撰写报道的是鲍尔?布罗达记者,报道题目是《梅多街的灾难》。

梅多街是位于美国康涅州吉尔福德市郊外的一条不足200m长的街道。在这个狭窄的地段中,居住着9户普通的人家。在20年内,9户人家接连不断地出现奇奇怪怪的异常现象。
一位男子右手长处了肿瘤,原因不明。一位女子由于恶性肿瘤导致双目失明,甚至出现身上半身长不出脂肪的怪现象。所有的居民都诉说头痛,其中有4户人家出现脑肿瘤患者。最为悲惨的要数杰克一家了。48岁的杰克是一家之主。首先,杰克的父亲因患脑肿瘤而去世。接着,13岁的女儿膝盖出现了肿瘤。然后杰克自己也和父亲一样患上了脑肿瘤。最后,妻子的手脚里边长出了囊肿。全家没有一个人能逃脱厄运。

这条受诅咒的梅多街到底隐藏着什么恶魔?这里的人们接连不断地发生异常病变,这意味着什么?梅多街和别的街道不同的是,它被巨大的变电所和高压输送电线围困在中间。《纽约》杂志的报道警告说,这里是直接受到电磁波攻击的危险地区。正是高强度电磁波照射,使得梅朵街成了通向地狱的入口。

【世界卫生组织紧急出动】

199816,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了一项决定,正式开始对手机和脑肿瘤的因果关系进行世界性的研究。这项研究任务由WHO的下属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担任,计划参加这个项目的国家有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以色列和北欧3国,一共8个国家。调查对象是使用手机的25-50岁的数千人。
    WHO
宣布这条决策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至今为止对于电磁波危害人体健康这个题目一直采取避讳,消极、否定态度的WHO会突然发生这样180度的大转弯呢?这样国际规模的大调查到底有着什么背景呢?!
   
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期待移动电话公司和一些公益组织能自发提出对手机是否会致癌这一问题的关切。但行业组织却试图淡化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强调可能致癌物的类别中还 包括泡菜和咖啡。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CTIA)副总裁约翰?沃尔说,这个分类并不意味着使用手机就会导致癌症。英国移动运营商协会执行主任约翰?库克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只是找到了一个危险的可能,更何况这一风险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许多知名手机制造商早已向消费者发出警告称:尽量与手机保持一段距离。例如,苹果iPhone4的用户安全手册上就写道,用户的辐射暴露值不应超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提出的指导标准,“当近距离使用iPhone进行无线语音通话或者数据传送时,身体与iPhone之间应至少保持15毫米的距离。”知名手机品牌“黑莓”也告诫消费者“在使用无线业务时身体与黑莓手机之间至少保持25毫米的距离”。

目前世界上使用手机的人数非常多,比电脑用户多很多倍,肿瘤的潜伏期大概在10年左右,白血病的潜伏期在5年左右,我们国内普及手机也有快10来年了,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许已经有些人能感受到了,但是依然有大量人群对手机辐射等电磁辐射无动于衷,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为电磁辐射我们看不见,真正要看到危害,或许已经晚了。

手机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它给人类的通讯联系带来了莫大的方便,目前全球有近四分之三的人口都在使用手机,希望它的“方便”不至于伤害到人类自身的健康。14个国家的31名科学家经过10年的研究,得到了“使用手机”有“可能致癌”的风险,已经很不容易。对这个提醒,谁也不要掉以轻心置之不理。不要指望将模糊的“可能”二字改为清晰的“肯定”二字,这可能还得用比10年更长的时间。也不要轻易质疑“可能”,要只知道只有“不可能”才能否定“可能”,然而要证实这个“不可能”可能还得50年时间。

 

国外现行的主要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国外现行的主要电磁辐射防护标准主要有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和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共同制定的IEEE C95 122005 和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ICNIRP制定的ICNIRP导则。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韩国采用IEEE C95.1标准;而欧盟、日本等采用ICNIRP导则,但值得注意的是,欧盟部分国家在ICNIRP导则基础上制订了更加严格的标准。
    IEEE C95.1
标准和ICNIRP导则均是在电磁场热效应和电刺激效应的基础上制订出基本限值水平的,但大量电磁场生物效应研究资料表明,在低于这些限值的暴露下,存在着非热效应;而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也表明了低强度长期电磁场暴露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表明ICNIRP导则和IEEE C95.1标准依然需要改进。
    IEEE C95.122005
标准采用了基本限值BRS和最大容许暴露量MPE的概念,限值水平与ICNIRP导则基本一致,基本限值是在已确定的有害健康效应的基础上,取一定的安全系数得到的,基本限值通过人体组织内电场强度、比吸收率SAR和入射功率密度表示,最大容许暴露量是由基本限值导出的,相对于基本限值,最大容许暴露量采用的安全系数较大,当辐射超出最大容许暴露量时,不一定会超出基本限值。
    ICNIRP
导则将被辐射群体划分为职业群体和公众群体,并采用了限值的概念,分为基本限值和导出限值两种,限值不是安全与危害的界限,它只是可以接受的防护水平的上限。目前在世界卫生组织等国家组织的推动下,IEEE标准的限值将会统一到欧标ICNIRP的限值上。
    SAR
是我们日常最容易接触到的术语。比吸收率SRA—以任意6分钟记时平均,每公斤人体组织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瓦)。
以手机辐射为例,SAR指的是辐射被头部的软组织吸收的比率,SAR值越低,辐射被脑部吸收的量越少,但是这并不表示SAR等级与手机用户的健康直接有关。  
   
比吸收率通俗地讲,就是测量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大小。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欧洲标准2.0w/kg,一个是美国标准1.6w/kg,其具体含义是指,以6分钟为计时,每公斤人体组织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不得超过2瓦。    
   
目前市面上正规渠道所出售的手机,都是根据这个标准来设计,并经过了有关机构测试的,平均的SAR值大约在0.2w/kg1.5w/kg之间。

 

国内现行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我国现行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主要由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制订,给标准间存在一定差异,最常用的电磁方面的标准是《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 ,用于指导和规范电磁辐射,而环保局执法一般按照《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来进行。

 

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分级标准见下表

 

 

     

一级(安全区)

二级(中间区)

  长、中、短波

V/m

<10

<25

  超短波

V/m

<6

<12

  微波

μW /cm2

<10

<40

  混合

V/m

按主要波段场强;若各波段场强分散,则按复合场强加权定



一级标准为安全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均不会受到任何有害影响的区域;新建、改建或扩建电台、电视台和雷达站等发射天线,在其居民覆盖区内,必须符合“一级标准”的要求。
   
二级标准为中间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一切人群(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反应的区域;在此区内可建造工厂和机关,但不许建造居民住宅、学校、医院和疗养院等,已建造的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超过二级标准地区,对人体可带夹有害影响,在此区内可作绿化或种植农作物,但禁止建造居民住宅及人群经常活动的一切公共设施,如机关、工厂、商店和影剧院等;如在此区内已有这些建筑,则应采取措施,或限制辐射时间。http://www./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对电磁辐射防护限值、电磁辐射源的管理制定了科学详尽的规定。
   
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1W/KG
   
公众照射:在1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对于电磁辐射大可不必过于紧张,电磁辐射只有超过一定的安全标准,达到足够强度,才会产生影响,在生活中,我们应学会运用上述二个国标,对强电磁辐射进行合理规避。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电磁辐射的预防建议

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WHO 专题工作组经评估认为极低频(0Hz-100kHz )磁场与儿童白血病及脑癌有关,当工频( 50/60Hz )磁场暴露强度超过0.3μT0.4μT时儿童白血病的患病风险增加2倍,据WHO统计显示约 1 % 4%的儿童长期暴露于强度大于 0.3μT 的工频磁场环境。虽然人群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研究资料尚不能证明工频磁场与儿童白血病存在因果关系,但是WHO 在其新出版(2007)的环境健康标准极低频电磁场专论中强调,尽管低强度环境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机制尚未阐明,但不能就此排除低强度环境电磁辐射能够产生有害的健康影响。同时由于电磁辐射无所不在,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暴露于电磁辐射,因而即便其对人类健康影响十分轻微,也将会对人类的公共卫生产生巨大的冲击;如果其中某种健康影响是不可逆的(如肿瘤),那么其所造成的经济健康损失必将是沉痛的。

WHO 认为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极低频电场和磁场对公众产生已知的健康危害,鉴于电磁辐射健康影响研究存在一定的科学不确定性,WHO 认为各国在制订电磁辐射预防策略时应当综合考虑电力行业对社会和经济的巨大贡献,应当采用低成本的预防措施,而不应当 主观臆断的将暴露限值降低到不符合科学规律的程度。 ( 以下内容译自 WHO 环境健康标准 2007 专论 - 极低频电磁场 )
 WHO
建议如下:
  1. 各国决策者应当为公众及职业暴露人群制订极低频电场和磁场暴露指南;国际暴露指南是最好的暴露指南;
  2. 决策者应当制订极低频电磁场防护规划,对各种发射源的电磁辐射进行检测,从而确保公众及职业暴露人群的暴露水平不超过暴露限值;
  3. 在不影响健康效益、社会效益及电力行业的经济利益前提下,采取低成本措施合情合理的预防极低频电场和磁场暴露;
  4. 决策者、社区规划者及生产商在新建电力设施及设计新型电力设备(包括电器在内)时应当采取低成本的措施预防极低频电场和磁场暴露;
  5. 如果能产生其他额外的效益(如增加安全性)、或不需要增加成本或成本很低时,可以考虑改变现有工艺以降低设备或设施的极低频电磁场暴露水平;
  6. 在考虑改变现有的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时,应当对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虑;
  7. 地方政府应当加强网线管理,在新建电力设施或对现有的电力设施进行线路改造时应当减少非故意地面电流,确保安全;以前瞻性措施防范违反网线管理规定行为或判断现存的网线管 理问题是代价昂贵的,可能也是不合理的;
  8. 国家管理部门应当采用有效的、互动交流的公开策略使所有业主参与从而形成明智的决策;这一策略应当包括如何减少各业主自身暴露水平的内容;
  9. 地方政府应当改善极低频电磁场发射设施的规划,在为大型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选址时应当由企业、地方政府和公众进行良好的协商;
  10. 政府和企业都应当促进电磁辐射研究,减少极低频电磁场暴露健康影响的科学不确定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