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部下基层要做到五个“舍得”

 雨阳2001 2012-02-22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贯坚持和倡导的优良作风,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时下,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干部下基层”活动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在活动中听民意、查民情、解民忧,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欢迎,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但现实中,“出工”不“出力”,身到心未到、“身入”不“深入”,没有真正去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层最希望做的事的情况大有存在。笔者以为,干部要把下基层作为解决实际问题,转变作风的有效途径,需要做到五个“舍得”。
    一是干部要舍得挤时间下基层。现实工作中,一些干部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听汇报、发指示、作安排,不愿意下基层;一些干部成天陷身于文山会海,热衷于迎来送往,难以抽出较多时间下基层;一些年轻干部,天天忙于机关事务,起草文章规制,下不了基层;一些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怕繁杂、怕艰苦,怕棘手,不敢下基层。毋庸置疑,不下或少下基层,对基层实情了解少,心中无数,工作起来难免带有盲目性。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在立足于本职,合理安排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挤时间、抽空子下基层,多去和群众接触交流,多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主动下基层,主动进村入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让下基层成为一种“常态”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二是干部下基层要舍得出力气。时下,一些干部下基层怕日晒、怕雨淋、怕劳累,下不了轿车,走不了泥路,习惯于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走马观花;一些干部下基层怕担责任、怕丢面子、怕失威信,遇到困难就回避,碰到难题就绕道,棘手矛盾就上交,没有花力气去解决基层问题;一些干部下基层图简单,怕麻烦,习惯于提前发文件、下通知,对行车路线、参观地点和走访的对象都被精心挑选和包装,看到的基本上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典型”。笔者以为,干部下基层一定要舍得花力气,下真工夫,多穿胶鞋、多走泥路、多接“地气”,只有与人民群众走得更近,才能更多地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既要到工作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好到问题多的地方去攻坚克难;要敢于、善于直面和解决群众希望解决的问题,做到不畏难,不趋利,不回避基层问题。
    三是干部下基层要舍得动脑筋。当前,一些干部下基层搞调研,心中无数,也不知目的是什么,看看材料,听听汇报,转转就走了;一些干部只是一般性地了解面上的情况,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很少,根本就谈不上解决什么实际问题,甚至于对基层情况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自以为是发议论,作指示。笔者以为,干部下基层要尽量做到事先带着工作任务、政策信息和“好点子”去,要把重心放在破解难题、促进发展上来,对下基层了解到的情况要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对实际问题要有真知灼见,因地制宜,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帮助指导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不仅要为基层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且要分析、研究基层存在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办法。
    四是干部下基层要舍得投感情。“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厚民”。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当前,一些干部瞧不起基层群众,认为老百姓素质不高,认为会反映问题、“不配合”工作的群众就是“刁民”,不愿意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其根本原因是对群众缺乏感情,心中没有群众。笔者以为,群众工作的水平是方法问题,愿不愿意做群众工作,是否真心实意做群众工作,则是工作态度和工作理念问题。真情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金钥匙。真正做到关心群众冷暖、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问题,才能获取破解难题的钥匙,才能谋划为民之良策,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五是干部要舍得下功夫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当下,一些干部一年到头下基层次数屈指可数,仅有的几次不是蜻蜓点水、走走过场,就是简单的送点钱物;一些干部害怕直面问题和矛盾,害怕揭“疮疤”,不喜欢群众讲直话、真话,遇到棘手问题避重就轻,回答群众问题敷衍塞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当面虚心接受,背后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一些干部下基层问题带回来不少,可往往是把之当成“存档材料”,解决了就向上级汇报,没有解决的就压在案头,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晃晃,不需要的时候就束之高阁,真正认真研究、切实解决的却不多。笔者以为,群众利益无小事,有很多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干部沉下身子到基层,带着问题去调研,切实为群众谋发展的好路子,体现党委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重点的要求。下基层的干部要把真心听民意,用心察民需,热心解民忧作为具体行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能答复、解决的,及时给予答复、解决;暂不能解决的,要带回讨论研究,并积极争取各方的关心和支持,帮助解决,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仅是给贫穷百姓以物质帮助,而且要更多地给他们技能、项目、路子的“帮扶”,变“输血”为“造血”,让他们有能力、有勇气走出困境、脱贫致富。(浙庆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