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史为鉴:划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小袤 2012-02-23

以史为鉴:划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划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义同“画地为狱,势不入;刻木为吏,议不对”。议:议论;期:必。在地上画一个圈当作牢狱,人们议论着不敢进入,刻削个木头人做狱吏,人们也必定不敢面对。旧时形容狱吏的凶残暴虐。《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划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也作“划地为狱,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汉·司马迁《报任安书》[1]“故土又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也单作(1)“画地为牢”比喻严格限制活动范围。(2)“刻木为吏”,上古时民情淳厚,对有罪的人,只须在地上画个圈,让人立于圈内作为惩罚。现用来比喻只准在指定范围内活动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2)“刻木为吏”,相传上古时,画地为牢,用木头雕成狱吏,作为刑威的象征。《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颜师古 注:画狱,木吏,尚不入对,况真实乎!《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1]司马迁(前145或前135—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