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太极拳推手中的种种误区

 孤掌书馆 2012-02-23



(一)纯粹太极推手的独特风姿

太极拳的推手被简称为“太极推手”。近代太极拳家杨健侯与宋书铭先生的弟子许禹生先生在1921年出版的《太极拳势图解.太极拳推手术》中说:“习太极拳者不习推手等于未习”。我由衷地体会到这确确实实是画龙点睛的金玉之言。推手不仅是与套路练习不可分离的太极拳学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特别饶有趣味的锻炼方式,而且确实是真正太极拳锻炼的催化剂,同时,太极推手也是太极拳向世人展示其独特武术风姿的一个主要窗口。

中国近代约1925年之后,由于一些著名太极拳家南下,太极拳迅速风发云涌般地广泛传播,从而得以在全国崭露头角火红起来,并且尤其受到当时的党政军上层要人、文化上层知识分子的青睐与推崇。如19342月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在上海初版,不仅得到了民国元老蔡元培、上海市长吴铁城等当时国家党政文化上层十多位要人的题词,连当时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人物蒋中正也送了题词,可见太极拳在当时的影响之巨大。而太极推手的实质是太极拳兼锻炼与一定层次实战实习的妙趣绝伦的竞技。因此,近代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太极拳学练者相互见面不仅最喜欢的、最主要的交流内容之一是拳艺,而且拳艺交流的主要内容就是推手。所以,推手又是一种很好体现太极拳功夫水平的武术技艺,凡是太极拳学练者对推手的练习和玩味,都是无一不如醉如痴一生热衷的,太极推手的声誉也因此随着太极拳的传播远越海外,尤其受到一衣带水日本等国人士十分的崇拜与追求。由于太极拳绝无仅有的独有特性,反映这种独有特性的推手的传播,太极拳也因此被普遍视为一种神妙莫测、匪夷所思、难以用力学解释的武术技艺。太极推手对于太极拳独有特性的反映,往往是一经推手当即可以亲身体尝到这种滋味的。这究竟是怎么样的滋味呢?陈微明先生1928年出版的《太极剑》一书中所引述的杨澄甫先生对太极拳高手功夫介绍的一段话,就淋漓尽致地描述了这种独特的滋味。主要可以归纳为五点基本特征:

①“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

②“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技高者能够“即如胶而不能脱”;

能够使人感到“终不得力”、“处处落空”;

④能够“拿人之时手极轻”,技高者能够“人不能过”;

⑤能够“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技高者能够“迅速干脆毫不费力”。

我学练太极拳达四十六年,三十多年自觉入不了门、难以窥测个中三昧,到了现在了解了太极拳,确确实实体会到对于其他武术而言,不可思议的上述太极拳五点基本特征正是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与以静制动的重要反映,都是完全可以用运动解剖学与力学解释清楚的。太极拳不论有多少门派,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正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说的“只有一派,无二法门”,因此学练太极拳至关重要的关键是必须明白上述这一段话是太极拳学练不容置疑的座右铭般的核心经典之一。同时,我也确确实实感到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真正入门瓶颈一般的必经津梁,而无论何派的太极推手,上述五点基本特征也都必然是同样具有的。由此反推之,如果名为“太极推手”,上述五点基本特征是不大符合的,或是有缺失的,甚至是没有的,那么,这种所谓的“太极推手”就是不合格的,或是不纯正的,甚至根本就不是太极拳的推手。

(二)太极推手的声誉今非昔比

令人感到十分婉惜与怅惘的是,现在普遍的情况反映太极推手与昔日相比已经是冰火两重天了。突出地反映于:

①杨澄甫先生对推手所描述的特征在大多数的推手名家中荡然无存,推手给人的普遍印象是逞强斗勇主动比拼力气的活动,谁只要有力气,经过若干天短期训练都可以成为推手高手,尤其是摔跤学练者,与太极拳的水平没有关系,实际上有不少推手高手主要是练非太极拳武术的。

②推手被普遍当作是与太极拳套路练习没有关系的;绝大多数太极拳习练者对推手没有兴趣,甚至有敬而远之未恐避之不及的。

③大多数的推手者对纯正太极推手的基本概念似懂非懂、似是而非,推手理论混乱不堪,有不少与太极拳经典相背的理论成了推手的主流观念。

④由于缺乏共同的观点语言,有的推手交流往往造成参与者的相互隔阂介蒂,不少门派之间、门派之中、师徒之间往往因为推手中发生的相互不满与观点不同而关系疏远,因此有的推手成了太极拳界中的一个不团结因素。

⑤不少向人展示的推手表演是故意的相互配合、严重的弄虚作假或被掺杂入与太极拳无关的神玄成分,这样的推手成了武术界作为讥讽太极拳的笑料。

由于上述这些情况,太极推手的声誉已经从高高的神坛上一落千丈地重重跌下来了。这一情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世人不得不重新看待与审视太极拳和古代太极拳的经典拳谱。当前的事实是,除了许多所谓的“太极推手”其实是正如一位名家所说的“力占七分、技巧占三分”的与太极拳无关的竞技活动外,不少所谓的太极拳锻炼其实质是被画蛇添足地移植入与武术无关的内容,而成为仅仅模仿太极拳外形的健身气功活动,有的实质上已经成为主要供集会观赏的文艺表演了。因此绝大多数的人认为现在所流行的一些传统太极拳是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因此有不少对于太极拳一窍不通的人著书立说和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质疑批驳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甚至有一本叫《拳经洞微》的书直言不讳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与太极拳是“由于对于武术知识的欠缺与无知,故而所编造出来的”。曾对太极拳崇拜至几近顶礼膜拜的日本等国人士也是如此。《上善若水》一书的《序二》这样写道:“据悉,中国的几位声名很大的太极拳家,曾被邀请到日本,日本人用八台摄像机全方位记录他们的动作招法,最后的结论是:太极拳不过如此”。当然这所谓的“动作招法”就是指推手动作。显然,这样的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弥足珍贵的一些近代代表性的主流太极拳这一国宝武术就很可能被彻底地从武术中剔除出去而归属于健身艺术体操,或者被认为是与非太极拳武术毫无区别的“不过如此”的拳术而只是时间上的迟速而已。而如果这样的假想真的成为事实,那么,正如李雅轩先生在四川省一届二次政协的提案中所说的“吾们的先辈几千年来苦心发明创造出来的太极拳体育就要经吾们的手将他失掉了,岂不可惜。”

出现上述令人十分扼腕的情况,有三个历史因素不能忽视,一是太极拳基础性的真传尚没有在文字上留下全面、具体、细致、周密的阐述,近代的和近代活到现代的一些太极拳家选择倾囊相授学生的要求过于严苛,以致于太极拳的真功夫既难于得到传播也难于体悟,因而得到太极拳全面真传的前辈凤毛麟角,大多数前辈在推手功夫上并不全面和纯正;二是现代成名的某些太极拳前辈过高地看待自己,极力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掩饰自己功夫的不全面和不纯正,有的任意自作聪明画蛇添足自诩为代代相传的真传,一些学生则在介绍中极力抬高、拔高自己老师的功夫,奉承为是传统太极拳的全面继承者,而其推手实际情况一经通过音像、视频与现场被人了解了真相,不仅这样的掩饰与奉承都成为了肥皂泡,而且太极拳声誉的墙脚也被一块块地抽去砖头了;三是现代的某些名家和专家缺乏科学探索精神,不懂装懂、自以为是、草率匆忙、结论性地给太极推手下定义、作解释,因而推手在理论上被弄得面目全非。由此可见,传统太极拳的被正确、真正地认识、继承和发展,使得能够在现代武术擂台赛中有一个立足之地与重现辉煌,太极推手的被正确认识和被当作太极拳兼健身与武术锻炼必不可少的内容是重要的关键所在,首当其冲的则是必须能够在理论上鉴别存在于现代推手中的种种误区。

(三)存在于现代推手中的种种误区必须清除

现代太极推手普遍存在着种种误区:这些误区产生的土壤都是由于不完全了解太极拳、不明白推手在太极拳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说不明白推手所要达到的锻炼目的是什么。许多推手群体的领头人其实连太极拳究竟是怎样的也是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这样的情况有多种表现,如:

1)将胜人当作推手锻炼的直接目的

太极推手锻炼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沾粘连随”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要锻炼在不用力、不主动的前提下,能够化解各种攻击,同时置攻击者于背势的“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的技能。然而,许多名家以外家拳的观点理解“推手是对拳架的检验”,不知道推手主要是对拳架沾粘连随的检验,把“沾粘连随”当作是“接触”的代词或者是“主动的招法”,以为推手“对拳架的检验”就是能不能打人,以为推手的目的就是胜人,从而想方设法胜人,力图一个回合见效,于是破坏对方的攻击、置人于背势、攻击人往往都是用主动强行用力的外家拳的、类似摔跤的方法,推人就象推土机,其实与外家拳没有区别,比拼的技巧中力气是“占七分”的主角,“沾粘连随”自然是被排斥殆尽而名存实亡了。

2)分不清太极拳概念的劲与力的区别

对于太极拳概念的劲、气与力的区别,《杨氏老谱》、郑曼青先生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陈炎林先生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等文献,已经给了后人明白的阐述。用现代的语言简单地说,“气”就是局部没有主动的、传递性的、没有持续性的人体力量;强度大的“气”也可以称为“劲”;而“力”是肢体局部发生的、主动的、杠杆性的、可以持续的人体力量。太极推手锻炼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培养气与劲的使用,渐渐消除力的使用,使得渐渐达到在化解与置人于背势也就是“沾粘连随”中用气不用力;主动攻击人的“发劲”也是用太极拳经典所谓的“劲”,不用一般的和有的外家拳所谓的实质为太极拳经典称为“力”的“劲”。从而“沾粘连随”中极少消耗体力,瞬间一闪而过的“发劲”体力消耗也相对较小。这种使用“气”之条件反射的养成是极其艰难的,而推手就是必不可少的培养方式之一。然而,现代太极拳界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不仅这种劲、气与力的概念属于空白,而且很少有人使用太极拳经典所谓的“劲”,相反,局部主动和持续紧张引起的“僵劲”、“拙力”被普遍地视为“内劲”。这样的劲力使用,在推手中全身肢体就象杠杆、整条手臂就象是棍棒,每时每刻都在较大地消耗身体能量,实质上与外家拳锻炼毫无区别。

3)将推手与一般武术的散手混为一谈

历史上的太极拳虽然不排斥使用踢、打、摔等招法,但从近代文献可知,太极拳最主要的攻击方法是在掤捋挤按等八法基础上的点穴与发人。由于“点穴”传授如果不慎必然会造成重大的社会危害,因此,可能除了杨家极个别的弟子得到传授外,近代普遍的太极拳传承中已经没有点穴内容了。而太极拳无论是点穴还是发人,都是以沾粘连随为先导与基础的。沾粘连随虽然在推手锻炼中表现为缠绵不休,其实在实战应用中仅仅是一个回合中的一刹那的时间,并不是敌我总是接触着让一方有机会施展踢、打等散手招法的,推手习练则是对实战中这一刹那间沾粘连随的放大延长的锻炼;这样推手中的沾粘连随锻炼合格后还必需有接篮球般的“接劲”功夫才能应用于实战,如果不会“接劲”,沾粘连随仍然发挥不了使人“终不得力”、“处处落空”造成“人背我顺”作用的。而推手则又正是“接劲”训练的基础。太极拳最难的也就是“沾粘连随”与“接劲”的学练锻炼,因此为了保证“沾粘连随”与“接劲”的学练锻炼,近代很多太极拳家都有严格禁止在推手中使用搂头颈、抓捏、擒拿、别腿、击打、勾踢、摔跤等散手招法的教导。但是,现代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画蛇添足地将这些与一般外家拳武术主动的散手没有本质区别的招法都掺杂进推手之中去了,推手与一般的散手被混为一谈了。由于这些招法没有沾粘连随,实质上都是外家拳既主动又费力的“力占七分”的技巧招法。

⑷分不清太极拳概念的随动与主动的区别

古拳谱中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是不能分离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虽动犹静”,就是凡动都反映为相对的静,也就是“虽动犹静”。“虽动犹静”的 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以动御静”,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太极拳在外形上是尽量少动与尽量不动的,这也是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的一个资本。这“尽量少动与尽量不动”的起始锻炼就是定步推手。或者说定步推手是所有推手学练起步的基础。然而现在很多人不明白这一道理,手的动作都是主动的,既凭臆想认为太极拳应该无处不主动,以为手一主动,身与脚也要主动;有的人还认为“练定步推手是误区”,主张双脚不停主动地活动,其实这些行为正是杨澄甫先生所批评的“自动”也就是多动乱动的拳病。而有的又走向了另一个错误极端,如认为推手中身体不能转动,又如将沾粘连随理解为相互的接触处始终不变,其实这些都是违反了“随人而动”这一太极拳根本大法的。而有的名家还提倡两脚始终不动的互推较力,则更是完全违背了太极拳的“步随身移”,将沾粘连随彻底抛弃了。

⑸很多人没有掤捋挤按的正确概念,不知道掤捋挤按有“沾粘连随”的与“发劲”的区分,也分不清松沉引起的不丢不顶的“掤劲”与主动引起的“顶劲”的区别。有的将没有主动用力而产生阻挡作用的“掤劲”误认为是“顶劲”,以为凡是有阻挡作用的都是违反“不丢不顶”的;又有的人将主动用力的“顶劲”当作了“掤劲”;又如很多人将抓住对方手臂的拖拉当作了“捋”;有很多名家都将“挤”当作是双臂一主一副使用劲力的招法,其实金仁霖先生指出杨家所传的“挤”,垫臂是一点劲力也不能用的,可以说这垫臂是攻击对方的诱饵。又很多人的四正推手其实是立圆打轮,既将掤捋挤按等形式刻板固定化,往往其实连掤捋挤按也是十分含混甚至是不存在的;又很多人只知道立圆四正推手,不知道四正推手还有平圆的,不知道掤捋挤按有随人而动无数的形式,因而四正推手脱离不了程序化,也往往脱离不了太极拳的大忌主动,以致推手与太极拳的套路、太极拳的散手都难以衔接了。

⑹分不清顺势与背势的区别

很多人不会区分太极拳概念的顺势与背势,没有李亦畲先生“敷盖对吞”的概念,以外家拳的观点理解顺势与背势,不知道凡是能够用沾粘连随化解的体位与姿势都是顺势,无法用沾粘连随化解、必须用大力顶抗的体位与姿势都是背势。往往已经被对方控制了却浑然不知,将守株待兔、张网以待的姿势当作了背势。于是按这样的臆想就往往主动用力地强行维持自己所认为的顺势,比如绝大多数的单推手都是将对方的手用力向侧方横拨,将沾粘连随十分重要的引进落空抛弃掉了。

⑺太极拳之“柔”的特点是“进之则愈长”,是没有如“弹簧”那样近终点反弹的。而太极拳之“刚”是《杨氏老谱》所说的“沾粘连随”中别人是找不到“刚”的;“极刚”只是出现于发劲的一瞬间,而且是以“柔”的形式出现的,其实质是力量而不是硬度,别人也是难以持续体验到的,这才是太极拳特有的“刚柔相济” 形式。很多人不明白这一道理,歪曲理解了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柔中寓刚”,将其理解为外柔里硬和开始柔让然后反弹攻击的刚,其实这种“柔让”没有完全达到化解,“反弹”还是以力相拼,于是又柔又刚的外家拳的方法被当作太极拳的“柔中寓刚”了。

⑻崇尚轻而鄙视重

现代又有很多人误解了近代太极拳家所说的“轻”,以为“轻”就是相互接触尽量使得别人感觉不到重量,于是,将太极拳的真传“随人而动”的“柔软沉重”与主动的“硬顶”相混淆。这些人有的既一方面主动使用力而强拉硬推,另一方面又炫耀自己主动引起的使人没有力量感觉的“松空”或“轻”,认为手臂“沉重”是违反太极拳理的。这些人不知道近代太极拳家所说的“轻”主要是指不主动用力作用别人,不是指重量轻;而且太极拳所谓的“轻”往往还是与重量性的“沉重”相联系的,近代太极拳家推手时手臂给人的主要感觉还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柔软沉重”。所谓使人没有重量感觉的“轻”或“松空”倒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批评的没有武术价值的“双轻”。这种臆想的“松空”和“轻”严重扰乱了太极推手的理论,弄得学习者要么无所适从,要么依样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⑼许多人分不清对于太极拳功夫而言的是与非、主与次

许多推手锻炼者分不清太极拳功夫与非太极拳功夫的区别,很多推手视频中一触即发的发劲都表现为双方都是硬碰硬,显然所发的劲即使是太极拳特性的,这种时机也不具有太极拳发劲的特征,因为从近代的一些经典性太极拳著作中可知太极拳一触即发的发劲必然是具有“引进落空合即出”这样特征的,没有“引进落空合即出”特征的发劲不可能是太极拳的功夫,然很多人却十分崇尚这种一触即发的发劲。太极拳界还有“凌空劲”的说法,这种“凌空劲”,陈炎林先生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早就有客观的说明,实质上是一种瞬间神经紊乱,不存在什么力量性质的“劲”,这种“凌空劲”也不是太极拳独具的功夫;视频中不少所谓的“凌空劲”表演,仔细观察也可以发现很多弄虚作假的破绽,然而这种不属于太极拳功夫的“凌空劲”至今仍然很有市场。有的地方推手还盛行受人攻击就单脚连续蹬地维持平衡的功夫,有的甚至双脚跳,其实这种功夫是不能作为推手主要功夫的,董英杰先生所收载的《打手歌》早就明白指出“被打欲跌须雀跃”,反映雀跃状跳离是属于化解不了别人攻击的补救反应,并不属于太极推手的主要功夫;而且现在许多地方的跳还是原地的,这种跳就更没有补救“被打欲跌”的作用了,然而现在有很多人将这种蹬地与跳的反应当作了太极推手的主要功夫加以喧宾夺主地练习而乐此不疲。

⑽热衷于竞技推手而疏忽传统四正推手

传统四正推手的各种形式反映了太极拳擅长的实战情况,同名手臂交叉接触也是所有武术实战常见的形式,因为这样的形式容易使得对方的脚和另一侧的手臂难以发挥或发挥不了武术作用等,而八十年代才广泛推广的竞技推手异名手臂相接触、两人双手围成圈的形式主要是出现于传统摔跤与柔道中,在武术实战中极少出现,对于武术实战而言几乎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而且这种形式极难不用力地化解对方的攻击,许多书籍对这种竞技推手技法的介绍也反映了离不开主动用力的技巧。然而,现在许多人十分热衷于这种竞技推手,对传统的四正推手不感兴趣,有许多人仅仅会传统四正推手机械主动的外形动作,实质上根本不会四正推手。这样,太极拳套路通过推手锻炼与散手实战相衔接的栈道也就被拆掉了,太极拳要想具有自己特色的实战能力也就岂止过古蜀道之难,可说是属于难于上青天了。

太极推手中的种种误区使得太极推手渐渐被变相摔跤化、变相柔道化等等成为不伦不类的一种外家拳的竞技,或者成为一种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技巧游戏,从而纯正的太极推手受到了排斥,也严重地影响到太极拳套路练习被渐渐外家拳化和脱离武术的一般健身活动化,从而传统的纯粹太极拳可能最终会被完全湮灭。因此,这种种推手误区是必须鉴别清楚和在太极拳锻炼中加以抵制清除的。只有这样,太极推手才会成为无论主要目的是武术还是健身的学练太极拳者无论壮弱、老青、妇孺都喜爱和从事的活动,近代主流的一些传统太极拳才可能最终会有一天在擂台赛上重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的内家拳风采,太极拳也才能健康地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