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用 [原创]京剧的生行

 松峰秋阳 2012-02-25

京剧的生行

 

  京剧的“生”,包括了在昆曲里叫作“生”、“末”和“外”的一些角色人物;这类人物在一些梆子剧种中还被叫作“红脸”(不等于京剧中所说的“红生”)。
  京剧中的生行,还可以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三大类。

  【老生】是扮演一般中老年男人的行当。老生行的人物,文人武将都有。
  老生的面部化装不使用特殊的脸谱(这种化装方式叫作“净扮”——即干净的化装之意),仅仅简单地描眉、吊眼(在化装前将头顶部位用黑色的带子勒起来,使得外眼角向左右上方斜插),早期京剧的老生连胭脂、水粉都不擦,现在一般都要打底色、用腮红适当地揉染鼻梁两侧以使鼻梁显得更高更直。老生也叫做“须生”——“须”指胡须,所以老生人物一般都要戴髯口,多数戴“三”髯,也有戴“满”髯的(戴“满”的都是原来属于“末”、“外”行的一些人物)。
  现在也有一些不戴髯口的人物用老生应工(即用老生行来扮演)——例如古代剧目《野猪林》的林冲,那是介于老生与武生之间的人物了。但在一些新编剧目,特别是现代戏里,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了——像李玉和、杨子荣、郭建光……都是这样的。将此类人物叫“老”生似乎有些不妥,所以也有人把这类人物的行当称为“正生”(与“正旦”、“正净”等相一致)。

  老生行当,又可以细分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和“武老生”和“红生”等几类:
  唱工老生:别名“安工老生”,其中更有一种专门饰演帝王的“王帽老生”。顾名思义,这行角色,是以歌唱为其主要表演手段的。例如《乌盆记》里的刘世昌、《李陵碑》里的杨继业、《哭祖庙》里的刘湛、《文昭关》里的伍贠等。王帽老生则如《上天台》的刘秀等。所有的唱工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髯的,黑三、黪三、白三都有。这行角色以唱工为主,但并不等于动作、表情不重要,例如《击鼓骂曹》中的祢衡就是唱做并重的人物。
  做工老生:别名“衰派老生”。它是以表演动作、表情和念白为主要手段的老生。这行里有许多戴“满”髯的人物,而且多数是戴“白满”的。例如《四进士》里的宋士杰、《徐策跑城》里的徐策等。但也不尽然,像《乌龙院》里的宋江、《打棍出箱》里的范仲禹就是戴“黑三”的了(《乌龙院》的宋江也有戴“黑满”演出的)。
  武老生:包括真正的“武老生”和俗称“靠把老生”的一类人物。“武老生”主要是用武功来刻画人物的。例如“八大拿”剧中的褚彪、《李家店》中的黄三太等。所谓“靠把老生”则是指穿戴盔甲的老将军,像《定军山》、《战长沙》的黄忠等,而这类人物有的并不是以武打为主,倒是更重视人物的唱做表演。
  红生:是专门用来饰演关羽的行当(赵匡胤也属于红生行扮演)。也有将这一行当叫作“红净”的,因为它是要画脸谱的(即:不是“净扮”,而是“彩扮”)。关羽的脸谱、服装、髯口、兵器、马鞭、龙套……都有特殊的具体规定。他的表演也是唱、念、做、武(舞)并重,技巧十分繁重,“吃功夫”(即需要有很高的功夫才能演出),特别讲究“功架”(即人物摆出来的架式、姿态)。这个行当的表演艺术最重视的是要演出人物的气派来。

  老生是京剧中最主要的行当之一。在京剧形成的初期,就是以“老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和“新三杰”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为其代表人物的。到了京剧成熟以后,旦行、净行才出现了能够与老生行相颉颃的表演艺术家。而此时的生行仍以“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和“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和“南麒北马关外唐”的周信芳(麒麟童)、马连良、唐韵笙和李少春、李和曾、李宗义、李盛藻、李鸣盛……等辈出的优秀艺术家而称名于世。当代的优秀老生演员有于魁智、李军、张建国、言兴朋……等。
  ————————
  在京剧的演出中,同一出剧目里往往只有一个老生是戴“三”髯(即三绺长髯)的,同场出现的其他老生人物则只能是戴“满”髯(即满口的长髯)的。例如《四进士》里的毛朋是戴“三”髯的老生,而剧中的宋士杰则必须戴“满”髯;《群英会》中的诸葛亮是戴“三”髯的,鲁肃就必须戴“满”髯;《龙凤呈祥》里的刘备是戴“三”髯的,乔玄、鲁肃就必须戴“满”髯了……

  其实,那戴“三”髯的角色,当然属于老生行,而那些戴“满”髯的角色则应该属于过去所谓的“”行(一般戴黑“满”)或“”行(一般戴白“满”)了。
  ————————
  此外,关于老生行,还有“正工老生”和“里子老生”的说法,但那已经不是属于“行当”的问题,而是属于对老生演员分工的一种说法了。“正工老生”是指经常在剧中扮演主要人物的老生演员,而“里子老生”则是在剧中扮演配角人物的老生演员(多半饰演的是“末”或“外”行的人物)。如果一个剧团里经常扮演配角老生的演员水平较高,则往往称之为“硬里子老生”。

 

  ————————

  【小生】行是扮演年轻男人的行当。同样是文武都有。

  文小生包括“巾生”(戴儒巾或鸭尾巾,穿褶子)、“纱帽生”(戴纱帽、穿官衣)、“穷生”(戴黑儒巾、穿青[黑色]衫或“富贵衣”[即在黑色褶子上补着一块一块的各色绸料])等。一般来说,前二者比较重唱、念工,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奇双会》中的赵宠等),如后者则比较重做工(如《鸿鸾禧》中的莫稽等)。

  武小生则多半都戴雉尾翎子,所以往往又被称为“雉尾小生”或“雉尾生”。有侧重武功的(如《八大锤》中的陆文龙)、有侧重唱念的(如《群英会》中的周瑜、《白门楼》中的吕布等)。

  小生行的唱念使用“风夹雪”的“阴阳嗓”,就是真声与假声并用。特别是唱工几乎完全用假声。但又与旦行的发声、用力、共鸣完全不同,富于阳刚之气。据说其来源的生活根据是少年变声期的嗓音。

 

  ——————

  【武生】是饰演会武功的男性将军或武士的行当,其饰演角色的年龄段大多属于中青年,偶尔也有老年人。它一般分为长靠和短打两个子行当。

  长靠武生是饰演将军的,比较重工架、唱念,例如《长坂坡》的赵云、《挑华车》的高宠等;短打武生则是饰演江湖武士的,比较重武打、扑跌,例如《白水滩》的穆玉玑、《三岔口》的任堂惠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