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跟朋友聊天中,发现有些朋友对戏曲的一些基础知识不是很了解,于是我想把一些知识点汇总写一下,算是个普及吧。京剧的范围太广了,一时都想不起来从哪说起,随便想了一下,还是先说行当吧,戏曲的行当也是戏曲中最基本的概念,说最常见的一些还可以,但是细数归类,可能就有点懵了,再加上媒体及个人有意无意地扩大宣传,给一些朋友造成了误解,总会误解男旦坤生也是行当了,所以做一些普及,还是很有必要的。 行当是戏曲的专用术语,它是在戏曲表演中,按角色类型划分的一个类别,就京剧来说,每个行当的表演,都有一套固定的表演程式,而每个角色,在行当和固定程式的束缚下,组成了一副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卷。 行当的产生,最早可以溯源到唐朝,唐朝有一种参军戏,它是一种滑稽的表演,最初就两个角色,穿着官服的参军和戏弄参军的苍鹘(hú)。到唐朝末年,参军戏人物就多了,经过宋元明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老旦、正旦、小旦、贴旦、杂十二类角色,这十二类角色还是比较全面的,以至于对后来形成的剧种影响都很大的,比如徽剧,最早的角色有: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九类。 京剧的行当,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划分,最初是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俗称十行,前五个是基本就算固定的了,后五个也有不同说法,比如跟头上下手,还比如神仙老虎狗,我觉得多半是讹传或是笑谈。 后来,梨园工会对所有演职员又细分为七行七科,这七行是:老生,小生,旦,净,丑,武,流,七科是:音乐、剧装、容妆、容帽、剧通、交通、经励,到新中国后,由七行改为五行:生旦净末丑,后来又再次简化为“生旦净丑”四行,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说现在简化的四行,也只是个概括,各行当之中还包含了很多细分的行当。 厉慧良《八蜡庙》 生行,就是扮演的男性角色,生行总的来说有老生、武生、红生、小生和娃娃生五大类。 先来欣赏一段《大保国》,这段是王则昭演唱的,这是可是老生的唱功戏,大段的唱腔很考验演员功力。 老 生 老生行当表现的是中老年男性角色,老生一般都是戴胡子的,戏曲行话叫髯口,还有个文雅点的别名叫“须生”。老生按照四功去分有唱工老生,做工老生,靠把老生,武老生,按主配角分有正工老生,里子老生,按穿着打扮分有王帽老生,褶子老生,袍带老生,箭氅老生,根据年龄不同,有戴三绺的,有戴满的,有戴黑的,还有戴白的,唱念都是真嗓,下面细致介绍一下 唱工老生 唱工老生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以唱念为主,以文人墨客居多,因其唱念都很中规中矩,且为京剧舞台标准的正工调门,也可叫正工老生,还因其表演安详稳重,落落大方,又可以称为安工老生。你看,就这一类老生,就占了三个称谓,这类老生在舞台上很常见,比如《文昭关》的伍子胥《御碑亭》的王有道《搜孤救孤》的程婴《李陵碑》的杨继业等《审潘洪》的寇准等,都是属于这类老生。又根据着装不同,唱工老生还有几个归属: 王帽老生 是以唱工为主,扮演的角色都是皇帝,比如《沙桥饯别》的唐王(图:孙岳饰唐王)、《上天台》的刘秀、《逍遥津》的汉献帝、《大登殿》的薛平贵等等。 袍带老生 顾名思义就是穿朝服的,扮演的角色都是朝中大臣或地方官员,比如《群英会》的鲁肃(图:言少朋饰鲁肃)、《二进宫》的杨波,《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等 箭氅老生 就是穿箭衣的或穿大氅的,一般表示会武艺,但在剧中很少开打的,比如《武家坡》的薛平贵(图:关正明饰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文昭关》的伍子胥等等 褶子老生 一般是在家穿便服的官员,或百姓或乡绅富豪等,比如《御碑亭》的王有道(图:王则昭饰王有道),《打侄上坟》的陈伯愚,《马前泼水》的朱买臣等等许多 做工老生 又叫衰派老生,也是文老生中的一种。顾名思义,做工老生是以做表为主的老生,扮演的角色有一种是戴白胡子的老年男性,如《四进士》的宋世杰(图:周信芳饰宋世杰)、《三娘教子》的薛保、《徐策跑城》的徐策等等。 还有一种角色是动作激烈,或受了刺激,精神恍惚的人物,比如《打棍出箱》的范仲禹、《坐楼杀惜》的宋江等。 武 老 生 武老生塑造的人物都是武将,一般把扎长靠且使用兵器打仗的老生,称为靠把老生,靠把老生一般使用的都是长兵器,如《定军山》的黄忠(左图:李鸣盛饰黄忠),《八大锤》的岳飞等等。 还有一种穿箭衣的武将,称为箭衣老生,如《南阳关》的伍云召(右图:谭元寿饰伍云召)、《回龙鸽》的薛平贵等等。 这些武老生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征惯战,有武打场面,所以武老生也归武生行。 ![]() 里子老生 里子老生,就是常说的二路老生,在最前面我们曾提到京剧的行当由七行改为五行:生旦净末丑,这个末就是演二路的演员,后来归了生行,也就把那些仅次于主角的老生称为里子老生,如《捉放曹》的吕伯奢(图:高宝贤饰吕伯奢)、《搜孤救孤》的公孙杵臼,《玉堂春》的红袍、蓝袍等等。 由上而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行当划分界限,对于同一出戏中同一个人物的行当划分,有可能有两种甚至更多的归属,比如根据《上天台》《打金砖》编演的《汉宫惊魂》,主要人物是刘秀,前面可以说是唱工老生,王帽老生,后面就是做工老生了,所以说一个人物即使在同出戏里,行当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另外还有一些行当是无法明确划分的,比如《打渔杀家》的萧恩《卖马当锏》的秦琼等,唱念做打舞皆重,到底归老生里的那个行当呢,我觉得还是笼统说萧恩是武老生,秦琼算做工老生比较好。 老生就是生,没有什么男女生之分,所谓的坤生,不过是性别的标注,不是行当,虽然有不少女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老生形象,比如孟小冬、张文娟,梅葆玥、王则昭、尹月樵、何玉蓉等等,也各有不同的成就,但中国戏曲的行当里就没有坤生这一号。 ![]() 赵松樵 饰 关羽 ![]() 李和曾 饰 赵匡胤 红生是勾红色脸谱的老生,最具代表的人物就是关羽和赵匡胤,其实京剧中的红生,主要还是指关羽戏,虽然关羽戏分为南北两派演法,脸谱的勾画和声腔都有不同,但总体来看,关羽戏已有了一套自己的完整表演体系,而其他红生基本还是老生的表演范畴。 因为关羽是神话中的人物,所以演关戏都有很多忌讳,关戏老生和武生都可以演,花脸也可以演,但花脸演时叫红净。其实最早关羽形象就是由花脸演员来演的,只是后来逐渐被老生武生所替代,形成了一个专门一个行当,红生是一种独特的表演方法,有特殊的工架造型,唱腔也是古朴醇厚,总是一种威严肃穆的感觉。 红生剧目以关羽戏为多,如《千里走单骑》《古城会》(左图:赵松樵饰关羽)《华容道》《单刀会》《走麦城》等戏中的关羽、《斩黄袍》的赵匡胤(右图:李和曾饰赵匡胤)、《九江口》的陈友谅等。 武生扮演的角色,基本都是青壮年男性,表现的人物也是能征惯战的武将,武生根据服装和表演不同,分为长靠武生,短打武生,撇子武生和勾脸武生几类。 ![]() 长靠武生 长靠武生与靠把老生差不多,都是扎靠持兵刃的武生,大多表现的是马战并且使用的是长兵刃,比如《长坂坡》的赵云(图,厉慧良饰赵云),《挑滑车》的高宠等等 ![]() 短打武生 短打武生是着短装,穿薄底靴,大都表现的是步战,像《蜈蚣岭》的武松(图,张世麟饰武松)《恶虎村》的黄天霸,《三岔口》中的任堂惠,等等都是短打武生 ![]() 撇子武生 撇子武生又叫翻打武生,就是以翻打为主的武生,这类角色在戏中一般都是配角,有的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主要就是翻跟斗武打等,像《四杰村》的余千等 ![]() 勾脸武生 除红生之外的武生所有勾脸的戏,有些戏花脸演员也演,只武生勾脸的角色才算,如《艳阳楼》的高登(图:厉慧良饰高登)、《闹天宫》的孙悟空,《钟馗嫁妹》的钟馗等等 ![]() ![]() ![]() 舞台上扮演青年男性的行当是小生,一般是使用小嗓,也有用大嗓演唱的,但不多,后来也被淘汰了,比如电影《白蛇传》的许仙就是用了大嗓演唱。在文革后,小生人才已奇缺,一些专家就建议取消这个行当,但经多方努力,树立标杆的同时,积极培养人才,终于保住了这个行当。 小生行当可归为纱帽生、扇子生,穷生、雉尾生和武小生五类,但不是很细,比如《罗成叫关》的罗成,有武艺,但在该戏中也没带雉尾,也没穿蟒袍,也没武打,而是穿箭衣,以唱为主了,到底归哪类呢? 与诸多朋友探讨,大家都有各自的说法,在没有新归类的时候,我觉得还归文武小生或唱工小生,更合适些。 ![]() 纱帽生 纱帽生也叫官衣生,就是戴纱帽穿官衣的青年官员,如《奇双会》的赵宠(图:刘雪涛饰赵宠)、《玉堂春》的王金龙、《祭塔》的许仕林等等。 ![]() 扇子生 年轻的文人墨客,不论是否拿着扇子,都应归扇子生,如《西厢记》的张生(图:刘雪涛饰张生)、《拾玉镯》的傅鹏,《白蛇传》的许仙等等 ![]() 穷 生 穷生是落魄的文人书生,头戴方巾,穿着富贵衣的那种,如《打侄上坟》的陈大官(图:叶少兰饰陈大官)《豆汁记》的莫籍,等等 ![]() 雉尾生 雉尾生是带雉尾的青年武将或文武全才的青年,戏中很少有武打的场面,如《群英会》的周瑜(图:叶盛兰饰周瑜),《吕布与貂蝉》的吕布等等 ![]() 武小生 武小生是有武艺的青年男性,剧中一般会有武打场面。武小生所扮演的角色,有时也会由武生应工,所以武小生与武生划分的也不是很清。一般来说,用假嗓唱的是武小生,如《八大锤》的陆文龙(图:叶少兰饰陆文龙)《镇潭州》的杨再兴,等,像《战濮阳》的吕布,有时武生也演。 ![]() 以唱功为主和文武并重 因小生归类的局限性,像《叫关》《小显》等戏中的罗成,并没合适的归属,就戏来说《叫关》文武并重,若称其文武小生更合适些,类似还有《飞虎山》等,《小显》(图:贾真饰罗成)只是繁重的唱,在没合适归属时,笼统地归称其唱工小生可更合适些。 叶少兰《打侄上坟》 叶少兰的这段表演非常精彩,把陈大官的穷酸样表现的很到位,刚出场时的几步走,把挨饿的样子都表现出来,念两句定场诗的小眼神都那么的犀利,这出戏几位演员的配合也相当的好,尤其叶老生的表演最出色。 ![]() 所谓的娃娃生也就是儿童,一般是友戏校的小孩或演员的家属来演,也有院团的年轻女演员扮演,这个角色都用真嗓演唱,如《三娘教子》的薛倚哥(图:穆宇饰薛倚哥),《汾河湾》的薛丁山,《锁麟囊》的大器等等 唐小浩《文姬归汉》 欣赏一段八十年代演出的《文姬归汉》,李世济和儿子唐小浩一起在剧中饰演母子,唐小浩的几句唱,天真活泼,很有彩儿。 编后语 对行当的归属及一些名词的定义,梨园行自己也没有很统一的说法。比如按李洪春先生所说“小生分文武,文小生又分官生、儒生、穷生、扇子生四种;武小生分为以唱为主、以做为主、以打为主三种。以唱为主,如《白门楼》《辕门射戟》的吕布;以做为主,如《群英会》的周瑜;以打为主的,如《战濮阳》吕布,《八大锤》陆文龙等;” 但按通常说法,儒生和扇子生应该是一种的了,还有就是《辕门射戟》的吕布和《群英会》的周瑜都应该归雉尾生,李先生说的以唱为主的武小生应该就是雉尾生,而《白门楼》的吕布,如果确切说,前面为雉尾生,中间的为武小生,后就属于文唱的武小生了,总的来说应该归雉尾生,我一直觉得小生应该也有一个过渡行当才好。 这并不是质疑前辈们的总结,花了一周的时间来汇总这些,主要是想把知识点尽量严谨地介绍给刚接触京剧的朋友们。京剧的行当归属其实并不严谨,也无法确定某个角色就是什么归属的,甚至是模棱两可的。所以我们也不要去生搬硬套,更不能较真,但作为普及戏曲基础知识,还是需要弄清楚些好。知道有这么多叫法,大致都是什么就可以了。 生行的归属大致就是这些,请您继续关注下期:旦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