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摘要】 目的:中西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方法:设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并加用中药益气复脉汤。对照组用西医常规疗法,能量支持、营养心肌、抗心律失常等对症处理。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结合;益气复脉汤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西医对本病无特效疗法,而中医药对本病疗效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0 例,年龄12~64 岁,其中男 25 例,女 15 例,有室性早搏 20 例,房性早搏 10 例,房室传导阻滞 5 例。对照组年龄 14~60 岁,其中男 20 例,女 20 例,有室性早搏 12 例,房性早搏 16 例,房室传导阻滞 2 例。两组病例病程均在半年以上,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上无显著差异(P > 0.05)。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 1999 年全国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临床以心悸、气短、乏力、胸闷不适,舌淡或暗紫,苔薄少津,脉细涩或结代,符合中医辨证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治疗前所观察病例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 ST-T 改变。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西医常规疗法:极化液(5% 葡萄糖 500 mL+门冬 30 mL+胰岛素 8 U),能量合剂(10% 葡萄糖 30 mL+ATP 20 mg+CO-A 100 U+VitC 500 mg)静脉点滴,每日 1 次;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美心律)根据常规口服,辅酶 Q 10 mg,每日 3 次口服。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基础上加用中药益气养阴活血复脉,方用益气复脉汤,组成如下:太子参 25 g,黄芪 30 g,麦冬 15 g,生地 15 g,苦参 15 g,五味子 15 g,丹参 15 g,川芎 15 g,赤芍 15 g,红花 15 g,炙甘草 15 g,文火水煎 取汁 400 mL,早晚各 1 次。胸痛者加制乳香、没药、土鳖虫、三七末活血通络止痛。伴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者加玄参、天冬、黄连清热养阴泻火。伴头晕,腰膝酸软者加龟板、知母,两组均以 14 d 为 1 个疗程,治疗 2 个疗程。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临床诊断疗效标准》[2]中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有一定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没有改善。 2.2 结果 对照组:治愈 12 例,显效 8 例,有效 5 例,无效 15 例,总有效率 78.1%。治疗组:治愈 21 例,显效 10 例,有效 5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 90%。经 检验,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3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病毒的直接作用及细胞介导免疫有关,急性期转为慢性期,可见心脏增大,心电图异常、心功能低下及心律失常等变化。中医学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多由感受温热或湿热毒邪侵入人体,酿成热毒,深入心包脉络,耗伤心血而发。心气不足,鼓动血行无力,血流不畅而形成瘀血,血瘀不畅,阻滞脉络,进一步使气血窒塞不畅,加重病情。即所谓虚可致瘀,瘀可致虚。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本病早期病毒直接侵犯心肌,使之发生炎症变性坏死,可以认为机体局部瘀血所致。慢性期心肌结构异常,心肌细胞凋亡,心肌间质增生,形成心肌纤维化,成为顽固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和向心肌病转化的重要机转。西医对之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休息、营养心肌、能量支持及抗心律失常等措施,本病中医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复脉,太子参、黄芪补气,麦冬、生地、苦参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耗散之心气,丹参、川芎、赤芍、红花活血化瘀,甘草和药调中复脉。现代药理学认为太子参、黄芪、麦冬、甘草具有调节细胞免疫及保护心肌细胞的功能,可降低心肌细胞的病毒滴度,促进损伤修复,亦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丹参、川芎、赤芍、红花等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改善异常的血流指标,扩张动脉,减轻心肌负荷和降低心肌耗氧量,亦可改变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延长不应期,控制心律失常,五味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血流量。 总之,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益气养阴,活血复脉,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