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龙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摘要】 目的:观察地龙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将 60 例患者随机分为 2 组各 30 例, 除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脑部血管以及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外,治疗组加用地龙胶囊口服,对照组未 加特殊治疗,疗程均为 3 月。跟踪观察 2 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地龙胶囊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关键词】 地龙胶囊;急性脑梗死;纤维蛋白原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 2 年来,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地龙胶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观察地龙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共 60 例均来源于西乡人民医院,均经头颅螺旋 CT 确诊,排除脑出血,并符合 1995 年全国第 4 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随机分为 2 组。治疗组 30 例,男 18 例,女 12 例;年龄 45~79 岁,平均 64.5 岁:病程 1~4 d,平均 3.2 d;梗死部位:基底节区 15 例,多发性梗死 12 例,枕叶梗死 3 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轻度(0~15 分)6 例,中度(16~30 分)21 例,重度(31~45 分)3 例。对照组 30 例,男 20 例,女 10 例;年龄 44~77 岁,平均 65.2 岁;病程 2~4 d,平均 3.0 d;梗死部位:基底节区 18 例,多发性梗死 11 例,枕叶梗死 1 例;GCS 评分:轻度 5 例,中度 21 例,重度 4 例。经统计学处理,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 GCS 评分方面基本相似(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甘露醇脱水、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抗感染以及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甘露醇脱水、低分子右旋糖酐为脑水肿颅内高压期使用)。观察时间为 3 个月(患者出院后门诊继续跟踪)。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龙胶囊口服。地龙胶囊(深圳市中医院制剂中心制备),每次 4 g,每天 3 次,观察时间为 3 个月(患者出院后门诊继续跟踪)。 1.3 观察与统计学方法 1.3.1 观察方法 观察比较 2 组患者在发病治疗前、治疗后 1 周、2 周、4 周、8 周、12 周清晨抽取静脉血 2 mL(加抗凝剂 0.2 mL),用德国 MERLIN MC-1 半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测定过程中,应用标准质控血浆监测测定过程。 1.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 t 检验或 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 果 经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治疗组(地龙胶囊组)在治疗 1 周后有明显下降,且之后逐渐下降,治疗 4 周后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到第 8 周后维持在一定水平。对照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含量较前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两组在治疗第 2 周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表 1)。 3 讨 论 纤维蛋白原(FIB)是体内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其升高不仅可引起血黏度增高,而且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在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过程起桥梁作用。地龙体内溶栓成分主要有纤维蛋白溶解酶、蚓激酶、蚓胶质酶 3 种酶素。地龙提取物(包括蚓激酶等)对体内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具有广泛的影响,既可明显降低大鼠血小板黏附率,延长体内血栓形成和溶解体内血栓,又能增加大鼠脑血流量,减少脑血管阻力。地龙提取物还有提高小鼠红细胞变形能力,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障碍[2]。脑梗死时病人的血液处于高凝、低纤溶、高黏附状态。蚓激酶为蚯蚓提取物,在离体及整体状态下可溶解血栓,它可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并具有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脑梗死病人应用后可促进纤溶,改善凝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3]。 地龙自《神农本草经》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其性味咸寒。其功能比较广泛,疗效亦确切, 中医传统以为具有清热、镇惊、利尿、通络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地龙可治“急惊风”;《日华子本草》用治“中风痫疾”,可见有熄风定惊之功。地龙在中医学文献记载明确指出具有通经活血作用,而酒能行气,可加强地龙的通经活血去瘀效果。本研究中,地龙胶囊由地龙应用黄酒炮制,制成粉末经消毒后装胶囊而成,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且降到一定程度后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地龙制剂能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与其活血去瘀有关,但其调节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朱以诚等人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期 FIB 水平高的患者 1 年内复发或死亡率明显高于 FIB 水平低者[4],因此地龙制剂在治疗和预防血栓性疾病方面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