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王维篇》139首<81-100>

 雨中笠翁 2012-02-25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唐代诗词赏析:

《王维篇》139首<81-100>   

精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81《伊州歌》
82《田园乐》
 83《田园乐》
 84《菩提寺禁裴迪》
 85《酌酒与裴迪》
 86《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87《送邢桂州》
 88《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89 《过刘司直赴安西》
 90《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91《不遇咏》
92《献始兴公》
 93《偶然作(之六)》
 94《宿郑州》
 95《齐州送祖三》
 96《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
 97《蓝田山石门精舍》
 98《书事》
 99《山中送别》
 100《漆园》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81《伊州歌》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赏析】:
  “伊州”为曲调名。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语言平易可亲,意思显豁好懂,写来似不经意。这是艺术上臻于化工、得鱼忘筌的表现。
 
  “清风明月”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它的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一个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这种借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何况一别就是十来年,“相思”怎得不“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后两句运用逆挽(即叙事体裁中的“倒叙”)手法,引导读者随女主人公的回忆,重睹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那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嘱是“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她怎样地盼望期待了。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这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饶的弦外之音。特别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邮递条件远不那么便利;最初几年音信自然多一些,往后就难说了。久不写信,即使提笔,反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干脆不写的情况也是有的。至于意外的情况就更难说了。总之,那女子旧事重提,不为无因。“苦相思”三字,尽有不同寻俗的具体内容,耐人玩索。
 
  进一步,还可比较类似诗句,岑参《玉关寄长安主簿》:“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张旭《春草》:“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岑、张句一样道出亲友音书断绝的怨苦心情,但都说得直截了当。而王维句却有一个回旋,只提叮咛附书之事,音书阻绝的意思表达得相当曲折,怨意自隐然不露,尤有含蓄之妙。
 
  此诗艺术构思的巧妙,主要表现在“逆挽”的妙用。然而,读者只觉其平易亲切,毫不着意,娓娓动人。这正是诗艺炉火纯青的表现。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82《田园乐》
 
        山下孤烟远村,

  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

  五柳先生对门。

  王维诗鉴赏

  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象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它描绘的是远景。“山下”,不是指近处山下,而是指远处山下,因为山下有“远村”作伴。可见, “远村”暗示出远山。且此山与“天边”作邻,就更可见其远了。从渲染的氛围来看,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诗人虽没有正面表现人物的活动,但从“孤烟”一词的点化中,却衬托出人。

  由此可见人烟非常稀少。尤其是“独树”与“孤烟”

  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孤寂了。

  在这里,诗人所绘的乃是北方的远山,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画面上,色彩淡薄。至多,可以领悟到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灰,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

  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倘若没有淡到极至的修养,岂能臻此妙境?如果说前两句是重在描绘冲淡的景物的话,那么后两句是重在抒发冲淡的情感。而冲淡的景情,又是彼此交融、相互渗透的。

  冲淡含有闲、静、淡、远等特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就是如此。“山下孤烟远村”就出现了远字,全诗闲、静、淡、远,为冲淡之绝唱。其他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分别展现了闲、落、静、空、寂、无、落等冲淡的景象。这些,都显示出王维诗的冲淡的意境。

  “山下孤烟远村”,洗去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干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诗人笔下的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被人格化了。

  王维笔下的大自然,反映了王维冲淡的心情。诗人将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中。这种消融,意味着冲淡。诗人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融于物中。诗人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忘我、无我、有我的空灵境界。这种赋予大自然以诗人的人格的现象,这种变粗朴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的做法,不是王维热爱人生的表现么?可见,王维的冲淡,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没有人间烟火味。只是这种人间烟火味,而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色彩上,它不用浓墨,不务华艳,而追求萧疏清淡。在运笔上,既非精雕细刻,又非粗线勾勒,而是点点染染,意到笔随。在情趣上,不作惊人语,不崇尚夸饰,不豪情满怀,也不执着于现实,不留意生活的纷争,不关心人事的纠葛,不激动,不悲痛,而是洁身自好,孤身静处,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吟咏风月,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和平与淡泊。“山下孤烟远村”这首诗,就是诗人冲淡心情的写照。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83《田园乐》
 
       萋萋芳草春绿,

  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

  童稚不识衣冠。

  王维诗鉴赏

  《田园乐》是一组六言绝句,共七首,题目一作《辋川六言》,当是诗人退居辋川别业时所作。

  诗中表现了村居环境的幽宜、民风的纯朴。“芳草”、“长松” ,其色调、其形态就给人一种幽美感,与隐逸生活似乎有一种天然联系。《楚辞·招隐士》有言:“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正是以芳草召唤隐士归山。《旧唐书·隐逸传》记高宗问隐士潘师正:“ '山中有何所须?’对曰: '所须松树、清泉,山中不乏。’”“萋萋芳草”、“落落长松”正是隐士所慕,春天有芳草,夏天有长松,这是多么惬意。上面写自然环境,下面写人事环境了。“牛羊自归村巷”,这就是“日之兮兮,羊牛下来”。妙在“自归”,而不是“牧童驱犊返”(王绩《野望》),牛羊的驯狎格外显出村巷的和平、宁静,后来陆游在一首田园诗中写道“桑竹成阴不见门,牛羊分路各归村”,其意境可能从此诗中借鉴。牛羊衬托下面的童稚。“衣冠”,做官人穿戴的衣帽,这里代指“官人”。写小孩不认识做官的人,表现出这里的静僻、人民的纯朴,真象桃花源中人那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又象上古那首古歌所歌咏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足见这里人们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啊。这里的“衣冠”还可能是自指。诗人隐居于此,但身份还是官人,而孩子们并不知他是官人,或者根本不在乎他是否官人。这朴野的乡间不需要繁文缛礼,不需要人事应酬,这在外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诗歌表现辋川风光和自己生活其间的安闲自在,采用的是以少概多的描写笔法,一句一景,就象一幅幅图画一样,这些画面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含蕴丰富的“辋川闲居图” 。六言绝句由于句、字都是偶数,自然趋于骈偶,又由于两字一顿构成语义单位,不便灵活组合,因此,音节就不免单调,容量也不免窘促。

  俞见龙说:“盖诗以咏性情,圆融则易遣兴,直方则难措辞,是以(六言诗)古今俱鲜。”(《唐诗画谱·六言画谱》跋)咏性情、叙事理,确实并非六言所长,而写景造境则有可能由实见虚、化板为活,写出好的作品来。“诗中有画”最是符合六言绝句体性,王维这几首诗受到后人很高赞誉并被绘入《唐诗画谱》,主要原因盖在于此吧?

  组诗的第六首道:“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苕溪渔隐(胡仔)读此感叹说:“每哦此句,令人坐想辋川春日之胜,此老傲睨闲适于其间也!”(《丛话后集》)这首写的虽然不单纯是春日,色彩也没有那么明丽,但我们读来也觉着有相似的感受。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84《菩提寺禁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诗鉴赏

  据《旧唐书·王维传》:“禄山陷两京,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病。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又据载,安禄山大宴凝碧池,“大陈御库珍宝,罗列于前后。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歔欷,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青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逆党乃缚海青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闻之者莫不伤痛。”(《明皇杂录》)此时,王维被拘禁在菩提寺,好友裴迪来探望,谈及此事,王维听了悲痛万分,于是,作五绝、七绝各一首,此为其一。诗中充溢着亡国的悲痛和思念朝廷之情。至德二年唐军收复两京,肃宗自凤翔还长安,凡作过伪官的,都以六等定罪,而王维则因为这首“凝碧池”诗得到过肃宗的嘉许;又加上弟弟王缙平乱有功,请求削官为兄赎罪,得到特别宽恕。

  这首诗前三句逐层描写国破之哀。首句哀民生凋蔽,宫室遭难,满目烟尘。第二句哀盛世之不再,天子蒙难,百官流离,第三句哀宫室之荒芜:唐代宫中多植槐树,如今,人去楼空,玉阶蒙尘,秋风瑟瑟,百树凋零,一派冷冷清清的凄凉景象。前三句写不幸,第四句则笔触一转,写乱贼之“庆幸”,他们狂妄自得,宴饮庆祝,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与哀痛。

  这首诗是动乱时代的实录,苦难心灵的低吟。诗人天性软弱且又陷身贼中,因此诗作没有采取激烈的语词来大胆指斥叛贼,而是以低沉呜咽的语调倾诉了一种哀其不幸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85《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

  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

  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

  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

  不如高卧且加餐。


  王维诗鉴赏

  本诗写于《辋川集》同时,是王维晚年诗作中十分值得玩味的一篇。

  首句“酌酒与君君自宽”,“君”字重复强调,这是障眼法;骨子里其实是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所谓“宽”者,宽人也即宽己,正是因为无法排遣。故次句“人情翻覆似波澜”,一曰翻覆,二曰波澜,足见心中愤激之情。三四句紧承“人情翻覆”, 照应止水波澜的外部刺激,强调矛盾两端,铺叙反目成仇,世态炎凉。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还用说吗?四句关键在“笑”字,《汉书》“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援手荐引乃同契之义,此处则反用其意,一旦“先达”即笑侮后来弹冠(出仕)者,轻薄排挤,乃至下井落石,此为淋漓之戟骂。圣叹先生以为“自是千古至今绝妙地狱变相”,诚为得言。

  容上说,五六两句是即景即情,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被王静安先生誉为“摄春草之魂”的“细雨湿流光”,诗人用以描写映窗草色;禅宗关于“心动”“物动”的著名偈语,诗人借以描绘照眼花枝,即使单纯作“景语”看,也属上乘。而其蕴涵则在“全经”,“欲动”,由彰显至深密,从象外到象内,大千世界,无所不容;仅观人间之蝇营狗苟,于义愤之外,恍然顿悟。从章法上说,律诗中间两联要求虚实相生,三四句实写,五六句则应当化实为虚,措辞表意不可复犯,方能体现“神韵”“气象”之妙。从禅学上说,佛家主“虚静”,尚“自然”,和光同尘;深一层探求,五六句似还参合“有无”“生灭”“变常”之理;即处“静观”“达观”态度,与三四句世俗的“势利”“凉薄”恰成对照。末两句“世事浮云”与“高卧加餐”由禅意而来。“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所指实有其人其事,承三四句,“高卧”承五六句,超凡脱俗。

  前后既错综成文,又一气贯注,构思布局缜密精妙。

  王维一生沉浮宦海,安史乱后,“在辋口,其水舟于舍下,别置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在京师..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这种亦显亦隐,半儒半释的人生经历与处世态度,势必造成巨大的心理矛盾,犹如碧潭止水,宜清心静观;但仰望高谷急湍,依旧凛然飞动,怵目惊心。王维全部诗作均可作如是观,通过《酌酒与裴迪》一诗即可透视此种矛盾心态。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86《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怜君不得意,

  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

  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

  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

  羞为献纳臣。


  王维诗鉴赏

  丘为,嘉兴人,屡试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初中进士,官至太子右庶子,九十六岁卒。王维与他兴味相投,交谊颇深,曾与他有诗唱和。这是一首送人落第返乡的诗,作于元宝初登进士第之前。“江东”,长江以东的地方,这里指丘为的家乡嘉兴。

  诗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不得意”指“落第”。“况复”二字递进一层,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柳条青”三字并暗隐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这一联诗中既有丘为又有诗人自己,其后两联专写丘为。

  第二联用典。当年苏秦游说秦王,连续上了十次书都未奏效,“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战国策·秦策》)。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京都既难以安顿,回家又将如何呢?第三联作了形象的回答:“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此联是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此联句与句对仗,同时又句中自对:“五湖”对“三亩宅”,“万里”对“一归人”。结尾一联:“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祢,祢衡,借指丘为。《后汉书·文苑传》说祢衡恃才傲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上疏荐之”。“献纳臣”是诗人的自指。所谓“献纳”,是将意见或人才献给皇帝以备采纳的意思。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设理匦使,以御史中丞与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时改称献纳使。王维曾任右拾遗、殿中侍御使等官职,因此自称“献纳臣”。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的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

  王维与丘为虽是同辈诗友,但年龄稍长,故诗中语气较为老成。结尾处反用孔融与祢衡的典故,虽是从识贤、荐贤的角度引出,但“知”字与篇首的“怜”字,还是表现了一种长者所特有的口吻。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着重抒发的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87《送邢桂州》
 
      铙吹喧京口,

  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

  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

  应逐使臣星。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邢桂州指邢济。

  首句写京口(即今日镇江)送别场景, “铙吹喧京口” ,钟鼓齐鸣,以听觉感受来写视觉形象,一个“ 喧”字表现了送别场面之热烈壮观。“凤波下洞庭”, 这一句点明邢济取水路前往桂州,一个“下”字勾划出了由江入湖、扬帆直济之气势。首联不落渲染离情别绪的窠臼,反而写得意气昂扬,而惜别感情则隐含于中,“风波下洞庭”一句,表现出了诗人目送孤帆碧天、望尽风烟洞庭的深情,感情含蓄而沉着。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颔联承上联写路途所见。“赭圻”为地名(今安徽繁昌县西),“赤岸”亦为地名,可能在桂州境内。这两句诗看似平铺直叙,实则颇具匠心“赭”、“赤”都是暗色调,与诗歌昂扬奋发的风格和谐统一。“击汰”意谓击水,“扬舲”即开船,语出《楚辞》:“乘舲船兮余上沅,齐吴榜以击汰”,这一句化用成句,如盐入水,十分巧妙。

  “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颈联笔势陡转,以飞动之笔触写江湖风光。日落时湖光与落日余辉融成一片耀眼的白色,碧波滚滚而来时,整个天地又仿佛都染成了青色。“白”、“青”二字以水墨写五彩,以简淡含灿烂,正显出诗人炉火纯青之功力。

  “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尾联化用二典,表达企盼祝愿之情。“珠归合浦”化用后汉孟尝君故事。

  《后汉书》载:“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尝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食,贫者饿死于道。

  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利病,曾未踚岁,去珠复还。

  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使臣星”之典亦出《后汉书》:“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且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都。投李郃候舍。

  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视,问曰:'二使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耶?’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这两句意思是:刑济的赴任,将会使桂州出现安居乐业的局面。这一联用典既切合人物身份,又紧扣当地故实,表达了诗人劝勉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而措辞不卑不亢、真诚恳切,十分“得体”。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88《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天官动将星,

  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

  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

  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

  窗间老一经。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作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一位姓赵的都督即将带兵开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王维等人为赵都督饯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议分韵作诗,王维抓阄得“青”字,于是以“青”字为韵写了上面这首诗。

  全诗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胜利,不惜牺牲。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

  “井陉”,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一个“出”字,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前后呼应。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这首送别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89 《过刘司直赴安西》
 
        绝域阳关道,

  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

  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

  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

  不敢觅和亲。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司直”,官名,大理寺(掌管刑狱)有司直六人,从六品上。“安西”,指安西都护府。《旧唐书·地理志》载:“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国城内。”诗人鼓励刘司直赴边立功,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希冀有所作为以使国家强盛的壮志豪情。

  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绝域”,指极远的地域;“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第三联似承实转,虽然仍是写景,但色调感情陡转:“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天马”,骏马名,《史记·大宛传》说:

  “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马嗜苜蓿,苜蓿与葡萄种也就随汉使传入中国。这一联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杨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

  最后一联正是承着这一诗意转出:“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这里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

  这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全诗从写景到说史,又从说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于字句之间流淌不绝的,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沈德潜赞誉此诗“一气浑沦,神勇之技”( 《唐诗别裁》),其所以如此,就在于其情之深。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90《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杨子谈经所,

  淮王载酒过。

  兴阑啼鸟换,

  坐久落花多。

  径转回银烛,

  林开散玉珂。

  严城时未启,

  前路拥笙歌。


  王维诗鉴赏

  岐王李范是睿宗的第四个儿子,玄宗的弟弟,好学工书,礼贤下士。岐王带领王维等人同游杨氏别业并命他们写诗纪行。诗题中的“应教”,指奉诸王之命作诗。“别业”,即别墅。

  这是一首纪游诗,首联起笔轻捷,带出题意。

  “杨子”,即杨雄,西汉人,家境贫寒,嗜酒,人稀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淮王”,即淮南王刘安,西汉人,喜好学术,门客达数千人。此处借汉喻唐,以淮南王比岐王,以杨子喻杨氏。“载酒”

  二字乃诙谐之笔,表面上,是说淮王重视贤才,载酒光顾贫寒的杨宅,实际是写岐王带领诗友宾朋游览杨氏别业,欢宴游乐。这样写,既点明诗题,又将赞扬岐王礼贤下士、与臣民同乐之意深隐其中。第二联描写游览的无穷兴味,情致独到,别有会心。“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兴阑”,即兴尽,与“坐久”为互文,意思是兴尽即将返回,发觉游宴之初的夜鸟和鸣声已经被向晓的晨鸟声所代替,四周已新积起一层落花。这两句以极富于诗意的笔法,写出了在鸟鸣声中、繁花影里度过的身心俱适的一夜。这一联以景传情,写景入神,感情细腻,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宋人曾季貍《艇斋诗话》说:“前人诗言落花有思致者三:王维'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李嘉祐'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荆公'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第三联写回程,由“兴阑”、“坐久”引出。“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上句写通过曲径,下句写穿过树林。“玉珂” ,一种车铃,“玉”指其华美。张华《轻薄篇》有“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之句。随着小径的曲折延伸,烛光在闪闪烁烁地移动,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后,眼前豁然开朗,岐王及其扈从的车马,随即散开,控纵由意,其乐无穷。尾联叙述抵达城门时的情况:“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意思是纵情赏玩,深夜始归,其时城门尚未开启,即使在这样的时候,依然一路笙歌,余兴未尽。

  这首诗起笔用典点题,笔调略带诙谐调侃。颔联画面清静,空灵,富于情韵。颈联转为动景,笔意空旷。中间这两联既描绘了游赏所见的动人景色,又形象而细腻地表现了步移景换时的亲切感受与秉烛夜游的极高情兴。结尾处响起一片渐去渐远的笙歌声,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91《不遇咏》
 
       北阙献书寝不报,

  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

  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

  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

  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

  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

  肯作徒尔一男儿!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此诗大约作于诗人被贬济州到开元二十二年拜右拾遗期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生活情况和人生追求。诗共十二句。

  开头四句,紧扣“不遇”题旨,连用四个“不”字,反复叙写自己困顿失意的情形。北阙,指朝廷。首句是说自己,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表达用世的要求,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次句化用汉代杨恽《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的句子,意思是说自己退隐躬耕,因为天时不顺,没有获得好收成,衣食无着。第三句反用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 《世说新语·宠礼》),借指自己不能挂名朝籍的不幸遭遇。五侯,用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的典故(《汉书·元后传》),此处泛指权贵。第四句意思是:阿谀奉承权贵,可以获得利禄,但自己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这样做,只能沉沦困顿。

  接着的四句,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诗中实指唐代京都长安。主人公落魄以后,远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为生。但滞留他乡,依附他人的生活,使他心中产生了深沉的乡思。

  家人住在京城,风尘阻隔,音信全无,他们都平安无事吧?还是暂且留在北地,登山临水,流连赏玩吧。

  即使春天已经来到人间,和风吹拂,杨柳依依,最能惹起人的旅思,也全然不管。既思乡怀人,却又宁愿继续漂泊他乡,主人公这一矛盾的心理,极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后凄楚、哀伤悲愤的心情。

  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要求。

  这首诗每四句一转韵,诗意亦随之而转换,是七古体裁中典型的“初唐体”,说明了王维的诗歌创作受初唐的影响很深。但诗中所表现的虽失意不遇,仍然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则是盛唐封建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92《献始兴公》
 
        宁栖野树林,

  宁饮涧水流。

  不用食粱肉,

  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

  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

  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

  安问党与仇。

  所不卖公器,

  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

  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

  曲私非所求。


  王维诗鉴赏

  张九龄玄宗时代的名臣,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拜中书令,次年封始兴伯。张九龄很赏识诗人王维,在他任中书令的当年,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据诗题及题下原注“时拜右拾遗”。此诗应作于开元二十三年。

  这首《献始兴公》则是他出仕拾遗后,希望得到更进一步的言志之作。

  开头四句说,宁愿栖隐山林,宁愿过清贫淡泊的生活,也不愿为了追求富贵享乐而阿谀巴结王侯。这里以饮涧中的流水来代指隐士的清苦生活;以食用小米和肉类,指代豪华的生活;以攀登险峻不平的山峰,比喻委屈求全讨好权贵,写得形象生动,表达思想也很准确。接着的四句进一步表明心迹,表示宁可一辈子做布衣,也不肯卑躬屈膝地谋求仕进。自己坚持气节,不善圆通,在道德操守上,却能始终如一。不管出仕还是入仕都不能丧失自己的人格,表达诗人自己刚直不阿的性格。

  诗的后半转到希望张九龄任用自己的意思上来,而在思想脉络上仍与前半部分密切相承。诗人先以第三者从旁听说的口吻赞扬始兴公。大君子,指张九龄。

  他作为一个贤明的宰相,用人唯贤,而不结党营私;对于国家的官爵,不徇私出卖。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为老百姓着想。诗很自然地转入向张九龄陈情的本意。

  诗人恭敬虔诚地问,象我这样的人,可以做您的下属吗?这一“跪”一问中,包含着王维对张九龄由衷的倾慕,和渴求得到他的信任的强烈愿望。但是,诗人决不是向对方阿谀奉承,乞求利禄。并不希望对方为他而徇私情。最后两句即表明这种态度:若是出于公正而任用我,我非常感激;如果任用我而存有私心,则不是我所希望的。这样的结尾,既表达了自己的要求,也照应了上文对张九龄正直无私精神的颂扬,同时又表现了自己讲气节、重操守的品格,使诗歌在结构上很完整,思想境界也很光明磊落。

  这首五言古诗,写得直切明白,健康爽朗。诗中表现了慷慨义气、刚正无私的精神,语言通俗明快,格调高亢健举。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93《偶然作(之六)》
 
       老来懒赋诗,

  惟有老相随。

  宿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

  偶被世人知。

  名字本皆是,

  此心还不知。

  王维诗鉴赏

  王维《偶然作》共存六首。这首诗写“老”态、“懒”意,抒写了一种大彻大悟、无悲无喜的宁静淡泊之心。

  “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随着时间的飞逝,诗人已经连赋诗的热情也没有了,只有衰老的感觉时时伴随着自己。王维早年积极从政。张九龄贬荆州,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以后,王维对现实极为不满,但又无力反抗,因而长持斋戒,结庐辋川,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旧唐书·王维传》)。

  安史之乱后,他曾被迫以伪署。乱平,因曾赋诗怀念朝廷获免,责授太子中允,但从此他又带上了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心境也更为枯寂,因此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对人世也更淡漠了。这就是诗人“懒”的主要原因。这两句诗出语平淡而感慨深沉, “惟有”二字含“无可奈何” 、别无选择之叹。

  “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宿世”,意指前世;王维一身兼长诗画,当时便有“天下文宗”(代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当代诗匠”(苑咸《酬王维并序》)之誉。《纯全集》盛赞其“文章冠世,画绝古今”。但王维并不在乎这些虚名,他只是把它他们当作一种“积习”的泛起、创作冲动的流露:“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余习” ,语出《维摩诘经》: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本指前世积淀下来的不能改变的东西。这两句诗说的是:

  我不能改变前世的习惯,吟诗作画只是偶尔被世人知晓。

  诗人名维字摩诘,取自佛经,乃菩萨名,其义为净名。但“不能舍余习”,即有违经义,因此说:“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然而明知不应为而为,这实际上是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的反映。王维虽然皈依佛教,但同时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诗人啊。

  这首诗富于禅味。“宿世”、“前身”是以禅语入诗;“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是以禅理入诗;“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则是以禅趣入诗。诗人以禅入诗,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真谛的直接探索与感悟,诗人以坦然的态度、平淡的语调表现出对生活的理解,感伤的低吟中渗露出彻悟之感。

  这首诗的语言达简淡朴素之极致,娓娓道来,与全诗格调相一致。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94《宿郑州》
 
       朝与周人辞,

  暮投郑人宿。

  他乡绝俦侣,

  孤客亲僮仆。

  宛洛望不见,

  秋霖晦平陆。

  田父草际归,

  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

  时稼绕茅屋。

  虫思机杼鸣,

  雀喧禾黍熟。

  明当渡京水,

  昨晚犹金谷。

  此去欲何言,

  边穷徇微禄。


  王维诗鉴赏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这四句交待路途情况。早上与周人辞别,晚上在郑州寄宿,离开亲人,越来越远了,一种凄凉的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寂寞的旅途中,与诗人相亲相近的只有那随身僮仆了。这后两句摹写人情极真,刻画心理极深,生动地表现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凄清。

  唐末崔涂诗“渐与骨肉远,转与僮仆亲”(《巴山道中雨夜抒怀》)就是由这两句脱化而出。

  接下来八句由记叙、议论转为写景。诗人将这种凄清孤独的感情外化为具体可感的“雨中秋景图”: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鸣,雀喧禾黍熟。”南阳、洛阳在视线中已逐渐模糊、消失,空阔辽远的原野笼罩在霏霏的霪雨、濛濛的烟气之中。

  村头,田父荷锄踏青而归,牧童短笛声声,怡然自得,村东水边高地上的主人家环绕在一片油绿鲜亮的庄稼中。还有悲鸣的秋虫,摇动的机杼,喧嚣的雀鸟。

  诗的最后八句又由写景转为直接抒情。“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京水,源出荥阳县高渚山,郑州以上称为京水,郑州以下称为贾鲁河。金谷,晋代富豪石崇花园,此处代指昔日繁华。这两句是说,我昨天还在繁华的洛阳,而明天就要去偏远的郑州了,句意和头二句“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前后呼应,既体现出感情的凝聚、深化,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开合有度,收放自如,浑然一体。“此去欲何言,穷边循微禄”是指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到穷僻边远的地方去。这二句话感情深沉、情韵丰厚而不作平白直露的激越之语,在自嘲中流露出更深沉的忧郁—— 情到深处人孤独!

  全诗在征途愁思中以简淡自然之笔意织入村野恬宁景物,又由恬然的景物抒写宦海沉浮的失意、苦闷和孤独。全诗诗情与画境的相互渗透、统一,最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95《齐州送祖三》
 
       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

  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

  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

  望君犹伫立。


  王维诗鉴赏

  祖三即祖咏,是王维诗友,王维另有《赠祖三咏》一诗,称彼此“结交二十载”,可见交谊之深。此诗作于贬谪济州时。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起句平易如话,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现在又悲伤了起来。

  这两句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相逢”、“相送”“方”、“还”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

  “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挚、深厚;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

  这两句真是天生的好言语。下两句亦是叙别,“祖帐”,即饯别,“荒城”,指济州。这两句说:饯别时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之后独自进城呢。“荒城”即边城的意思。济州位于黄河下游,他在《被出济州》中谓之“井邑海云深”,谪居于此,自然更生遥远之感了。

  他的愁入荒城,也含有不甘于这种境遇的意思。那首也是作于济州的《赠祖三咏》写道:“贫病子(指祖)

  既深,契阔(离散、劳苦)余不浅。”可见二人皆是天涯沦落人,因此友情就显得分外深厚了。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沈德潜称“着此二语,下'望君’句愈觉黯然。”(《唐诗别裁》)诗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望着友人离去,真是“黯然销魂”至极了。“解缆君已遥”,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这类的诗句很多,只是王维这两句用两个“君”分明是谈话口吻,仿佛此时他在心里默默地与友人在交谈。

  这首诗叙别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显得特别浓挚深至,而语言表达又很自然素朴,“天寒”二句的描写也似是不经意间的点染,王文濡评曰:“不设色而意自远,是画中之白描高手。”(《历代诗评注读本》)

  这真是“淡者屡深”(司空图语)了。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96《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
 
        明时久不达,

  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

  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

  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

  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

  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

  淡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

  衰鬓日如蓬。

  顽疏暗人事,

  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

  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

  归耕为老农。


  王维诗鉴赏

  綦母,复姓,指王维的好友綦母潜。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潜字孝通,开元中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 著作郎秩九品,綦母潜“食之无味”,于是潇洒地弃官而去,还归江东。

  好友归隐,王维赋此诗相送。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开篇四句,从感慨时遇写起,从自己和友人的相通之处写起,这样就一下子缩短了心理距离,更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诗人并未抱怨怀才不遇,而是乐天知命,劝慰友人要有坦荡的胸襟。但细品味,我们又发现,诗人虽然节制感情,但终不免流露一丝如怨如慕,不绝如缕的无可奈何之情。总之,这几句诗中包含的感情十分复杂。

  “念君拂衣去”以下八句,描绘了想象中的友人归隐之乐:“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淡尔蒹葭丛。”如水的秋色,明净的天空,鲜红的落日,辽远的澄江,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这江天一色的自然里,人的心绪也随之飘到了天之涯、江之头了。友人在悠悠清夜,皎皎月光之下驾一叶扁舟,扣舷而歌,荡漾在如烟似雾的芦苇丛中,没有悲喜,没有错愕,有的只是与大自然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般的晤谈—— 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又是那么和谐空灵。这几句诗富于清淡之味,隽永之趣,如花落香浮、月印水底,清空闲远,神韵超然,一切都已溶入那空灵的梦境之中了。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最后八句写自己对宦仕生活的厌倦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我不想在这所谓的“昭世”奔走了,我已白了双鬓,倦了心灵,官场中的种种手段,我终究学不会,也不愿学。我离皇帝总是那么远,无人赏识,无人荐举,还是象你一样归隐田间吧!如此结尾,既抒发自己的不得意之情,又表明了对友人生活道路的充分肯定。

  王维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还是著名的画家。在他的笔下,诗与画是“道通为一”的。这首诗中间八句描绘友人隐居生活的画面,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诗中有画”的特点,这首诗也是以“净、澄、清、明、淡”

  等语言上的冷色调合成了一种“单纯的静穆”,突出了自然界的清幽、静谧。诗中的景物呈现出一种和光一片、浑融无迹的特点:青色的夜空、蒹葭,皎洁的月光、水光,物物融合,没有明显的轮廓,没有明显的界定,犹如一幅上乘的水墨画。

  这首诗不仅有诗情、画境,还有一种空灵的禅意。

  在描绘隐居之乐时,诗人融入其中,心无挂碍,以空灵之心审视空灵之境,泯灭了主客的对峙、物我的差别,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晶莹、剔透的境界。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97《蓝田山石门精舍》
 
       落日山水好,

  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

  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

  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

  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

  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

  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

  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

  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

  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

  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

  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

  花红复来觌。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纪游诗,描写游蓝田山石门精舍(佛寺)

  的经过。作于诗人晚年隐居蓝田山中的辋川别墅时。

  这首诗一起笔就透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傍晚时分,驾着轻舟,任凭晚风吹荡,令人感到惬意。这两句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落日山水好”,“好”这个普通而又概括的字面最能表现此时触景而生的丰富感受。这样的景致,这样的情致,自然是:“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不知不觉间,小船荡到了水的源头。可以想象,一路上胜景有多少,诗人的兴致有多高。“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云木秀”指石门精舍所在,它遥遥在望,叫人感到兴奋。舟行至此似乎到头了,又使人疑惑沿这条水路接近不了它,未免令人焦急。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谁知水流一转,发现源头未尽,正通向前山。这意外的发现,又叫人多么欣喜。如果说,前面所写是平中见“奇”,这里所写就是曲径通幽了,这就是舟行的无穷乐趣。如果只是平奇而无曲幽,兴趣就不会如此盎然了。

  “果然惬所适”与“初疑”呼应,游山兴趣继续在增强着。到达山寺后见到:“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僧众不多,且在松柏下逍遥,环境显得清静而不枯寂;“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这里是写僧人日常功课。僧人起早贪黑地参禅、诵经,但在诗人看来,这些方外人生活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乐,精神世界充实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一是指这些僧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说这里和平宁静,几乎与外界不相交通,“问樵客”是很偶然的事。联系结尾的“桃源人”,诗中所写似乎有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桃源人避世而居,那里也有忙碌而有秩序的劳动生活。“世事问樵客”与桃源人向武陵渔人打听外界情况也相似,这里只是将“渔人”换成“樵客”, 甚至诗人在这里就是自比樵客(僧众向他打听外事),把自己编入桃花源故事中,这又是多么有趣啊。看来深山发现的既是一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他更惬意了。

  最后八句写“暝宿”和“明发”。夜晚睡在这里也十分可意:高林笼罩,床席象美玉一般洁净清凉,室内焚燃的是寺中特有的香料,窗外飘来的是野花的清香,浓淡相间,山月初露,辉光摇曳,这又显得多么清幽。早晨离开时他担心再来寻觅此地会迷路,出发之前他又到各处登览了一番,要把这里的山径水道牢牢记住。出发时“笑谢桃源人”,说花红时再来拜访他们。“笑谢”透出他的满足,也表现与山僧的情谊。

  “花红”又暗示此游正是桃红柳绿的时节,前面写“山水好”、“云木秀”就有了具体色彩,而又与“桃花源”联系起来,可见一路是花明柳暗,怪不得游兴是那般高了。

  全诗二十四句,八句一层,“依次写来,妙有步骤”(王文濡语),语句自然清新,而又蕴含着丰富的情味。同代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说: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还特别例举了这首诗“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等句,足见对此诗的爱赏。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98《书事》
 
       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瞬间的感受。

  开头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绵绵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还稍稍带阴,诗人缓步走向深院。虽是白天,却懒得去开那院门。这里“阁”,同“搁”,意谓停止。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

  淡淡两句,将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神态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两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绿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

  看着,看着,诗人竟产生一种幻觉:那青苔仿佛要从地上蹦跳起来,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青苔原是静景,它岂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呢?细细一想就可以知道,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

  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使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捕捉住触发灵感的诗意,采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欲上人衣来”这一神来之笔,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这首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描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99《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王维诗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没有描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独具,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截然不同的角度。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以一个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从相送到送罢,跨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跨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都将它们留待读者补充想象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神伤,但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诗人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天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一起,就使这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字里行间。读者自会从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呢?

  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使人想象无穷。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写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本该在相别之际向行人发问,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如此,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客套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 中间跨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问那时归不归,又是从当前跳到未跨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的诗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表现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如此。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100《漆园》
 
        古人非傲吏,

  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

  婆娑数株树。


  王维诗鉴赏

  这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漆园是辋川二十景之一。但这首诗的意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而在于通过描写与漆园有关的典故,表明诗人的生活态度。

  诗的前两句,反用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

  的诗意。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曾为漆园吏,楚威王遣使聘他为相,他不肯,反而对使者说:

  “子亟去,无污我!”这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庄子啸傲王侯的故事。郭璞称庄子为“傲吏”,其实是赞美他。

  王维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认为庄子并不是傲吏,他之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匡世济国的本领。

  这也是一种赞美,不过换了个角度罢了。显然,王维是借古人以自喻,表白自己的隐居,也决无傲世之意,颇有点彻悟的味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做漆园吏这样的“微官”呢?三、四句“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含蓄地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两句意思说,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不过是形迹之“偶寄”而已。在诗人看来,只要“身心相离,理事俱如”(《与魏居士书》),就无可无不可了。做个漆园吏,正好可借漆园隐逸,以“婆娑数株树”作精神寄托,这样不是也很不错吗?《晋书》中有“此树婆娑,无复生意”的说法,“婆娑”用以指树,表明其枝叶纷披,已无生机。郭璞《客傲》中又有“庄周偃蹇于漆园,老莱婆娑于林窟”的说法,“婆娑”用以状人,形容老莱子放浪山林,纵情自适。王维用在这里,似乎两者兼而取之:说树“婆娑”,是以树喻人;写人“婆娑”,是以树伴人。总之,做这么一个小官,与这么几棵树相伴,隐于斯,乐于斯,终于斯,又还奢求什么呢?这就集中地表现了王维隐逸恬退的生活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

  诗的用典自然贴切,且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环境经历融为一体,以致分不清是咏古人还是写自己,深蕴哲理,耐人寻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