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句适合送别时吟诵的诗句,既显情深又不凄凉

 古稀老人赵 2020-06-18

文/梦天天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唐.王维《送别》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一句适合送别时吟诵的诗句,既显情深又不凄凉

一、创作小故事

王维深于佛学,熟悉佛教经典。他因钦佩《维摩诘经》中智者维摩诘的辩才,故拆开了他的名字,给自己命名为维,而字曰摩诘。

他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有《王右丞集》,存诗400余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今西安)东南的蓝田县蓝田山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

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

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在这里悠闲自在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但是友人因某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倍感落寞的王维在送友人离开后写道:

我在山中将你送走后便黯然神伤,直到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那青草到了明年春天又会抽出绿芽,而我的朋友啊,你还会回来吗?

一句适合送别时吟诵的诗句,既显情深又不凄凉

二、诗临其境

王维的这首《送别》,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已送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而次句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通过时间的跨越,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愁绪之深。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通过掩柴扉的举动,加上日暮的环境渲染,使得离别蒙上一层更加凄凉的滋味。掩柴扉虽只是一个很平常的动作,然而此刻却是那样的沉重。夕阳已经西下,不免担忧朋友此刻行至何处?是否找到落脚之地?

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老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站在柴门前满面忧愁、翘首远望,犹犹豫豫关门的样子。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情谊之深,以及对友人的关怀和担忧。

这首送别诗的主体体现在后两句上。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由《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楚辞·招隐士》是在为友人久去不归而叹息,这两句诗则在与友人分手的当天就唯恐其久去不归。

诗人在这里引经据典,浑然天成,使得诗中人内心深处的深情话语自然流出,可谓起到了点睛之笔,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

一句适合送别时吟诵的诗句,既显情深又不凄凉

末尾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本应该在和朋友离别之际问出,这里却是在友人离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诗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一来,所写的就不只是一句送别时的普通问询,而是送走友人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从送走友人到日暮还为离别时的愁绪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却已经盼着他早日回来,同时又担忧他不再回来。

古代不像现在,想念友人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即可,那时人们一旦分离就很难再联络,可以说分离几乎就意味着永别,所以诗人有这样矛盾的心理便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因此,“归不归”三字,将诗人一边疑惑友人去而不归,一边又盼望友人明春归来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句适合送别时吟诵的诗句,既显情深又不凄凉

结语: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不写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希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诗中只字未提“离愁”,却处处是“离愁”,为 “送别”而作诗,却又为“相聚”而“铺垫”,将凄凉化为希冀,让人在失意难过之际却又心生期盼,实为妙哉。

因此,这首诗的后两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最适合送别友人时吟诵,既不会显得格外凄凉,又能体现出友人之间的情真意切。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学会了吗?记得下此送友人离别,要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哦,这样才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