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仰:明朝后期海禁政策的反复

 成德明 2012-02-25
(2007-07-08 23:39:01)

    明朝政府大致剿灭了倭寇后,很快开放了海禁。但是,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外贸关系却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历史资料指出,明朝在隆庆期间开放海禁之后,还有过几次反复。这种反复的原因一方面还是来自日本,另一方面就是欧洲人。此时明朝的文献中,“倭寇”被“倭夷”代替。首先,日本的海盗并没有完全剿清,依然对正常的外贸造成威胁。其次,继葡萄牙之后纷纷来到中国发财的欧洲人,最初也都是海盗作风。当这两股势力在中国沿海兴风作浪的时候,明朝不得不再次动用海禁的措施。
    然而,明朝后期对于日本的海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隆庆之后海禁政策如何反复,在较长的时间里,明朝针对日本的政策一直没有改变。即便在开海的政策下,东洋依然不在开放的名单之中。明朝政府当初的这种做法,有点类似当今美国政府针对某个国家的贸易禁运。

    变化来自于日本。进入17世纪后,日本的德川幕府也采取了所谓的“闭关锁国”政策。日本的海禁从1616年开始,此后,几次禁海令一次比一次严厉,例如,1633年,日本幕府的禁令包括,禁止一切日本人、日本船私自出海,侨居海外的日本人如果回日本一律处死等。这一政策导致日本海盗彻底消失。但是,“闭关锁国”的日本幕府唯独对中国开放了贸易,好像有点改邪归正,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的意思。
    当时的日本每年只允许中国船靠岸,此外还有一个特例就是,允许少量荷兰船靠岸。对于荷兰的优待,道理同中国差不多,前文讲到,荷兰人虽然一开始也是气势汹汹,但很快收敛了海盗作风。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相比,荷兰人只求合法地做生意,而且不像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那样,在做生意的同时,还要传教。

    然而,中国政府一开始并不领日本幕府的这个情,依然拒绝与日本做贸易。在日本颁布禁海令的前后,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郑芝龙。郑芝龙在日本海禁之前就在中日之间做生意,他曾经与德川家康见过面,两人的私人关系有一段时间还不错,德川家康关于明朝的一些消息也来自于郑芝龙。在当时的状况下,郑芝龙就是日本对外贸易的官商。因此,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郑芝龙最初的形象也是一个海盗,因为他违背了明朝针对日本的贸易禁令。由于郑芝龙几乎获得了日本对外贸易的垄断权,而又得不到明朝政府的认可,因此,郑芝龙与明朝政府有过不少冲突。日本开始海禁之后,为了扩大贸易,郑芝龙前往台湾。明朝政府很快发现郑芝龙已经不是当年的倭寇,最终将郑芝龙招安。
    在明朝抗击倭寇最激烈的时候,明朝的两个重要将领戚继光和俞大猷在中国军队的发展目标上曾经有过明显的分歧。俞大猷经过多年抗击倭寇的实践后认为,中国军队在陆地上战胜倭寇很困难,必须发展海军。他也确实花很大力气,建立了一支郑和之后,明朝最强大的海军。但是,戚继光的看法正好相反,戚继光认为,中国军队完全有能力在陆地上战胜倭寇。纪律森严的戚家军最终证明戚继光是正确的。由此,当戚继光的地位超过俞大猷后,中国的军事防务在戚继光的领导下,基本上偏重于陆军。到了明朝后期,明朝的海军面对纷至沓来的欧洲人的武力,往往力不从心。郑芝龙归顺朝廷后,大大加强了明朝的海军力量。
    明朝后期的东亚海面上,明朝借助郑芝龙的军事力量,使得所有的欧洲商人都不敢随意发起挑衅,亚洲海洋上的国际贸易终于得以稳定,包括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沿海在内的西太平洋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相对有秩序的时代。郑芝龙的出现,其实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面对当初无赖流氓的欧洲商人,只有靠武力才能让这些人老老实实。可惜,这种以暴制暴的行为方式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一贯思维。随着郑氏集团的灭亡,中国政府对于欧洲强盗的海上威慑力量大大削弱。清朝政府抱着对欧洲人讲道理的心态,希望“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没想到,当年的欧洲人在追逐财富的欲望下,根本不顾及任何道德。
    至今都有人说,当初欧洲人来到中国只是为了通商,为了正常的贸易,中国政府却傲慢地拒绝了他们,所以才导致后来的灾难。这种说法是在站在欧洲人的立场上说话,是对欧洲人自我辩解的鹦鹉学舌。如果欧洲人只是要求正常的通商,为何每次都开着军舰到来?英国使臣马戈尔尼第一次代表英王来到中国的时候,乘坐的就是军舰,而且还是5艘军舰的舰队,摆出了一付背靠武力的架势。

    有些著名学者至今都在说,因为马戈尔尼不肯下跪,所以乾隆拒绝了他的贸易要求。这种说法同样是照搬英国人的狡辩。我们看看马戈尔尼当初向清朝政府提出的具体要求。例如要求在珠江口,给英国人一个岛屿。第一次见面就提出领土的无理要求,虽然英国人当时只是提出租借,但是,出于维护国家主权的考虑,不答应他的这个要求是很正常的。再比如,马戈尔尼还提出要对英国货物减免税收。税收政策也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有什么理由要对同样是欧洲人的英国人特别优待?在加上当时英国已经向中国走私了大量的鸦片,拒绝他的要求,当属天经地义。可以说,马戈尔尼代表英王第一次向中国政府提出的贸易要求,按照国际法和国际贸易原则来看,大多都属于无理要求。因此,拒绝这种无理要求是很正常的,即使在今天也一样。

    从葡萄牙人最初来到中国起,到鸦片战争为止,300多年间,包括英国人在内,来到中国的欧洲商人很少是抱着正常、公平的贸易目的的,他们的骨子里都是欺软怕硬的强盗。此为题外话。关于清朝的海禁问题,明天接着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