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为什么没有倭寇?原因复杂,有戚继光等人和日本幕府的功劳

 夏虫的历史课堂 2023-02-10 发布于江苏

倭寇最初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纪那些从日本(当时称为倭国)出发,由海上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海上盗寇,被统称为“倭寇”,其中又分为“真倭”和“假倭”两种。

小贴士:“倭”字从人从委,委亦声。“委”意为“身材软缩”、“身材小一号”。“人”与“委”联合起来表示“身材矮小的人”。

倭寇

先来说说什么是“真倭”,日本古称倭国,而从十四世纪初叶开始,日本社会进入南北朝分裂时代,期间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形成了元末明初的倭患,历史上称之为“倭寇”。

小贴士:早期一些倭寇作乱的原因,是为了报复征日的蒙朝联军的侵略和女真海盗的掳掠,主要是以日本军队的军事报复为主。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连续多次派使者到日本,以恢复两国关系,想要消弥倭患,但由于日本处于分裂对抗状态,几次派使都毫无结果,倭寇还是日渐繁复。北起山东,南到福建,到处受到劫掠,明朝只能组织军事力量在海边严加防范。

后来随着日本南北朝时期结束,北朝统一了日本,南朝的日本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陆上依托,于是便成群结队的流落海上,盘踞海岛,不时侵扰中国和日本、朝鲜沿海,这边是洪武末年日渐炽盛的倭患来源。

但好在这时日本已经统一了,把持朝政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开始肃清南朝的残余势力,打击海上盗贼,还与明朝建立了勘合贸易关系,为了社会安定和海上贸易的安全,足利幕府积极剿捕倭寇,倭患一度进入低潮。但是等到足利义满死后,其子足利义持改变了父亲的政策,导致明朝和日本的勘合贸易中断,足利幕府也不再费心剿捕倭寇,倭寇的活动由于日本政府管制力减弱而加剧,导致之前已经稍有收敛的倭患再次蔓延开来。

小贴士:所谓的勘合贸易关系是指,明朝给予足利幕府贸易凭证,即勘合,日本方面凭勘合来中国进贡,进行贸易。

然等到足利义教时期,中日勘合贸易得以恢复,倭寇再次进入低潮期,但是等到了1467年,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足利幕府衰弱,勘合贸易制度遭到破坏,一些守护大名为了争得与明朝贸易的权力,抢夺勘合,没有贸易勘合的大名便进行海盗活动。

日本本土的战争也变得更为频繁发生,大量在战争中失败了的武士沦为没了稳定收入的浪人,成为了日本的不稳定因素,再加上日本本土的强盗团伙等势力,日本开始向外输出这些暴力制作者。这些人开始有组织的到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进行抢劫和武装走私活动,不时侵略沿海甚至是内陆地区等缺少防护的地带,对村落和城镇进行烧杀抢掠,由于这些倭寇多为日本人,因此被称为“真倭”,是早期“倭患”的最主要代表群体。

而随着明朝统治者为了打击倭寇而执行海禁、迁民等政策以后,中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带的走私活动逐渐猖獗起来。嘉靖时期,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相当发达,即使是朝廷颁布的严格海禁政策也不能阻止人们追求财富的私心,沿海一带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十分活跃。

一些来自中国的不法商人为了追求暴利,开始武装走私,成为了走私商,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分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而那个时代的海商说是商人,但也不时客串海盗,他们学习了真倭的抢劫方式亡命海外。

“推其祸始,乃由闽、浙沿海奸民与倭为市;而闽浙大姓没其利,阴为主持,牵连以成俗。”

为了不被诛九族,海盗及走私者千方百计掩饰自己的出身,他们身穿日本人服装,使用日本人的武器和作战方法,勾结日本各岛的倭寇,肆虐中国的沿海地区,假借倭寇的名义行事,甚至还会招揽日本的浪人为自己卖命。

这些祖籍是中国的倭寇便被称为“假倭”,他们是明朝中后期最主要的倭寇来源,常常一支倭寇队伍里有高达百分之七十的中国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徽州王五峰(王直)、徐碧溪、徐明山,宁波毛海峰、徐元亮,漳州沈南山、李华山,泉州洪朝坚等,他们牢牢把握着队伍的领导权。在明代史料当中,对此清晰的记载。官方修撰的《明史·日本传》里说:

“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嘉靖实录》

“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是则闽浙及广之所同也。”

“今之海寇,动辄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下数千,其余皆中国之赤之无赖,孑人而附之耳。大略福建漳郡居其大半,而宁绍往往亦有之,夫岂尽倭也。”

于倭寇队伍里有着大量中国人和中国本土的海商,其在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令人难以相信的支持,在其厚利的引诱下,倭寇占据了天时地利,作战起来更是如鱼得水,不少沿海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使得代表正义之师的官军,反而不受欢迎,举步维艰,参加过抗倭战争的明朝人记录道:

“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贼,但贪图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铜钱用以铸火铣,用铅制子弹,用硝造火药,用铁制刀枪……大船护送,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近地人民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卫之官,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则拜伏叩头,甘心为其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矜上挟下,顺逆不分,良恶莫辨。”

此时明朝依赖的卫所制已经崩坏,卫所兵战斗力十分低下,导致清缴倭寇的作战一度非常拉胯,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倭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朝派朱纨巡抚浙江,兼提督福建军务,朱纨到任后,封锁海面,击杀了许多通倭人士和倭寇,这本是好事,但朱纨的海禁却触犯了通倭的官僚、豪富的利益,他们指使在朝的官僚攻击朱纨擅杀,结果朱纨被迫自杀。从此,朝中朝外,不敢再提海禁之事,倭寇更加猖獗起来。

即使嘉靖皇帝再专心修仙长生也不敢再漠视倭寇问题,开始进行严密的军事打击,期间涌现出了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一系列抗倭名将,将倭寇大量杀伤,连号称“徽王”的大倭寇王直都被明廷处死,到嘉靖末期,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荡平,只戚继光一人带队所击溃消灭的倭寇就达数万人之多,硬生生的将倭寇杀到胆寒。

说起来,倭患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明朝的海禁政策有关,明朝廷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1567年左右开始放松海禁政策,这便是“隆庆开海”,在开海之后,情况果然更为好转,虽然倭寇并没有马上消失,还有零星活动,但势头却越来越弱,但仍然是中国沿海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

而日本的战国时代乱局此时基本进入尾声,在日本的强势大名(封建主)打压下,倭寇逐渐被击溃或被收编,例如织田信长击溃濑户内海的海贼势力,丰田秀吉收编九鬼嘉隆的水军等。

虽然到了万历年间,倭寇也没有完全断绝,只是规模比之以往少了很多,再加上其中的许多代表人物都被明朝诏安,以及中国军队在朝鲜打退了丰臣秀吉的军队,此时的倭患已经不再是大问题。

说起来,倭患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明朝的海禁政策有关,明朝廷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1567年左右开始放松海禁政策,这便是“隆庆开海”,在开海之后,情况果然更为好转,虽然倭寇并没有马上消失,还有零星活动,但势头却越来越弱。

而日本的战国时代乱局此时基本进入尾声,在日本强势大名的打压下,倭寇逐渐被击溃或被收编,之后日本的丰臣、德川政权相继控制了日本,开始严禁当地武士出海为寇,如丰臣秀吉颁布的《海贼停止令》(1588年)。

后来统一日本的江户幕府更是开始执行严密的闭关锁国政策(长达二百六十年),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要处以死刑。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只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导致倭寇最重要的基地和重要战力来源丧失,倭寇逐渐消失在历史当中。

而与此同时,随着清军入关,“国姓爷”郑成功退居台湾,经略东南,在此过程中,他不光把矛头对准荷兰等西方人,也不断清剿当地海寇,给了倭寇一计重拳。

清朝虽然没有倭寇之患,但也有台湾这个不得不除的大敌,对此清朝同样也执行了海禁政策,并将沿海之民尽数迁入内陆,只开了少量对外口岸,严格的执行闭关锁国,此时倭寇前来抢劫送死的几率远大于收益,在此情况之下,倭寇便不复存在了。

/ / / 

点击你感兴趣的栏目获取内容

         大航海系列文章精选                                                                            

       火药武器系列文章精选

              

                           

          转轮枪系列文章精选

             

  

        古代技术系列文章精选

               

    

           冷兵器系列文章精选

                


走心有深度的历史研究
有趣不无聊的历史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