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東漢隸書中異體字概述--周光子

 鸿墨轩3dec 2012-02-26
東漢隸書中異體字概述
[ 录入者:章草 | 时间:2010-01-22 10:26:05 | 作者:周光子
    異體字是一種特殊的文字現象。自文字產生之日起,異體字現象就在文字史上出現了。雖然“異體字”是後人提出的概念,但古人早已注意到這個現象,並進行過多次分析、整理,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如秦代的“書同文”、漢代的《說文解字》及熹平石經都涉及古人對異體字的整理。新中國自建國初期就開始了異體字的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下面本文將對異體字作簡要敍述。
1 古人對異體字現象的指稱與表述
    “異體”一詞最早出自何處,目前尚無確定論。《漢書·藝文志》有:“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童書也,當孔氏壁中古文異體。”這裏是對“異體”一詞的較早記載,但這裏的“異體”指的是籀文與古文書體不同,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異體字的“異體”還是有一定差別的。《說文·肉部》有:“脃,小耎易斷也。從肉,絕省聲。”“膬,耎易破也。從肉毳聲。”段玉裁注:“脃、膬蓋本一字異體,《篇》、《韻》皆雲'脃同膬’。”因此,目前學界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清人明確地使用了“異體”一詞來概括漢字異體現象。建國後,在漢字整理、簡化的工作中,“異體字”這一術語才正式被用來指稱漢字異體現象。隨著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正式公佈,“異體字”這一術語也流傳開來。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古代並無“異體字”這一術語,那麼,古人怎樣指稱異體字這一現象呢?據学者統計,古籍上異體字的別稱有“別字”、“別體”“別體字”、“異文”、“字體之異”、“訛體”、“訛字”、“繆體”、“俗字”、“俗體”,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古人對漢字異體現象的認識並不十分清楚,這些指稱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異體字並不是完全等同的。
    另外,古人有時還通過一些特定的表述方式來說明兩字之間的異體字關係。章瓊在《漢字異體字論》中總結:古注中一般使用“古作某”、“今作某”、“亦作某”、“通用某”、“或作某”、“同某”、“與某同”、“本作某”、“又作某”、“某書作某”、“俗作某”、“本又作某”、“本或作某”、等表述方式;字書除了使用上述表述方式外,有時出於分析、說解字形的需要,也使用“或從某”、“篆作某”、“古文某”、“古文作某”、“古文從某”、“某或從某省”等表述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同樣由於古人對漢字異體現象的認識並不十分清楚,古人在注書、編字書時並沒有統一的術語和表述方式,這些表述方式並非只指用於表述異體字現象,同時也用於表述通假字、同源字、古今字、俗字、異文等其他文字現象。
2 各家為異體字所下的定義
    20世紀50年代至今,各家為異體字所下的定義不下百種,卻沒有一種是被學界廣泛認同的。對異體字定義的爭論還在繼續。下面列出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
    1.異體字是音同義同而形體不同的字。即俗體、古體、或體之類。(《漢語大詞典》)
    2.異體字指漢字通常寫法之外的一種寫法,也稱或體。這種字跟通常寫法相比較,或在形旁上有所不同,或在聲旁上有所不同。(周祖謨《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
    3.異體字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兩個或幾個字形,必須音義完全相同,才能算是一個字的異體。(呂叔湘《語文常談》)
    4.所謂異體字,就是記錄同一個詞的兩個以上的文字符號。(劉又辛《漢語漢字問答》)
    5.異體字跟古今字的區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的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多可以互相代替。(王力《古代漢語》)
    6.異體字就是彼此音義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嚴格地說,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異體,才能稱為異體字。但是一般所說的異體字往往包括只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嚴格意義的異體字可以稱為狹義異體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稱為部分異體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廣義的異體字。……部分異體字用法的同異情況,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包含是,也可稱包孕式,就是一個字的用法為另一個字所包含。……另一類是非包含式,也可稱為交錯式,就是彼此既有共同的用法,又各有不同的用法。(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7.異體字是人們為語言中同一個詞造的幾個形體不同的字,這些字意義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換。(蔣紹愚《古漢語辭彙綱要》)
    8.異體字,從廣義方面說,是指今字體對古字體說的,如小篆對金甲文、隸書對小篆、行書草書對楷書,都是異體字。因為雖是一個同音同義的字,他們的形體卻不一樣。小篆是金甲文的異體,隸書和真書是小篆的異體。這是我們從漢字縱的發展說的。狹義的異體字是從漢字橫的發展說的。漢字的演變在每個階段,都有許多異體字,也就是不論金甲文或小篆、隸書、真書,都各有異體字。我們一般所說的異體字,是指隸書和真書說的,現限於兩千年來通行的方塊字——今體。(蔣善國《文字學》)
    9.異體字是書體不同的字,是指今體字與古體字說的。(劉志基《漢字異體字論》)
    10.異體字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指形體不同而讀音和意義相同的字,幾個字互為異體;另一個是與正體相對而言的,異體與正體只是形體不同而讀音和意義相同。尚未整理的異體字取前一個含義,對已整理的異體字取後一個含義。
(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
    11.異體字是形體結構不同或結構部件位置不同,但讀音、意義完全相同的字。(劉志成《漢字學》)
    12.關於異體字的概念,學術界目前有廣義(只在某一義項上可以替換的若干字)和狹義(在所有義項上可以替換的若干字)的區別。這種區別也只是共時的分析認定。廣義、狹義的判斷只屬於斷代異體字研究的範疇。(李圃《異體字字典》)
    13.我們主張從構形和功能兩個維度給異體字下定義,把異體字的範圍限定在同字範圍之內,把異體字定義為在使用中功能沒有發生分化的語言中的同一個詞造的不同的文字形體以及由於書寫變異造成的一個字的不同形體。(李國英《異體字的定義與類型》)
    14.異體字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音義相同但字形結構不同的字。(吕浩《漢字學十講》)
3 各家對異體字分類
    同為異體字下定義一樣,各家對異體字的分類也各有不同。下面列舉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分類:
    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對異體字作了以下的分類:
    1.會意與形聲之差。如“泪”是會意字,“淚”是形聲字;“岩”是會意字,“巖”是形聲字。
    2.改換意義相近的義符。如從攴束聲的“敕”,變成了從力束的“勅”。
从欠的“歎”,變成了从口的“嘆”。从糸的“绔”,變成了从衣的“袴”。
    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线”从戋得声,而“線”却是从泉得声了。
    4.變換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變聲符和義符的位置,如“惭慙”、“和咊”、“鵝鵞”等。有的只是改變了聲符或義符的寫法,如“花”又寫作“芲”。
    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中對異體字作了以下的分類:
    1.加不加偏旁的不同。如:皃——貌
    2.表意、形聲等結構性質上的不同。如:淚——泪
    3.同為表意字而偏旁不同。如:躰——体(本作軆,是从骨豊聲的形聲字)
    4.同為形聲字而偏旁不同。如:襪——帓——韈
    5.偏旁相同但配置方式不同。如:鑑——鑒
    6.省略字形的一部分跟不省略的不同。如:雖——虽(簡體字)
    7.某些比較特殊的簡體跟繁體的不同。如:頭——头
    8.寫法略有出入或因訛變而造成的不同。如:悤——怱
    許嘉璐先生在《古代漢語》中對異體字作了以下的分類:
    1.結構類型不同。如:伞——繖
    2.結構類型相同,但偏旁構件不完全一樣。如:迹——跡
    3.結構類型相同,偏旁構件也相同,但偏旁構件的配置位置不一樣。如:够——夠。
    4.某些筆劃略有細微的變異。如:朵——朶
    近年來,一些學者將異體字分為了異構字和異寫字兩類。李國英在《異體字的定義和類型》一文中說:“異體字有兩個主要的來源,一類來源於構形,一類來源於書寫。根據異體字形成的方式,可以把異體字分為異構字和異寫字兩種類型。……我們將異體字分為異構字和異寫字。異構字,即用不同的構形方式或選取不同構件構成的異體字。異寫字,即由於書寫變異形成的異體字。異寫字與異構字不同。從來源來講,異構字是造字的產物,異寫字是書寫變異的產物。從理據保持的狀況來看,異構字都能直接解釋構形理據,異寫字正體可以解釋構形理據,變體則往往會因為書寫變異而失去構形理據。”
    從以上所列舉的這些異體字的定義和分類不難看出,當前文字學界對於異體字的界定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分歧;而這些分歧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異體字”這個定義本身所引起的。鑒於側重于對東漢隸書異體字作分析,綜合各家之說,擬將異體字定義為: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記錄同一個詞的音義相同而寫法不同的一組字。其中用不同的構形方式或選取不同構件的異體字可稱為異構字,由於書寫變異形成的異體字可稱為異寫字。
4 異體字研究概況
    對於異體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和異體字整理兩個方面,本文也據此對當前異體字研究情況作一個簡要的介紹。
    前文已經提到,異體字這一概念的出現至遲可以追溯至東漢時期。然而,我國古代的異體字研究在理論方面的專著非常少,僅僅散見於一些文字學著作。儘管如此,前人在異體字的整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卻不容忽視。中國古代的字書,如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晉代呂忱的《字林》、南朝顧野王的《玉篇》、唐代顏師古的《匡謬正俗》、杜延業的《群書新定字樣》、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張參《五經文字》,宋代郭忠恕的《佩觿》、僧人行均的《龍龕手鑒》、司馬光的《類篇》、元代李文仲的《字鑒》,明代梅膺祚的《字彙》、焦竑的《俗書刊誤》、葉秉敬的《字孿》、張自烈的《正字通》,清代張玉書等人的《康熙字典》、吳玉搢《別雅》等等,雖然內容不盡相同,卻都是以正字為目的。《說文》中除收錄9353個常用字外,還收錄了1163個重文。這些重文,或古文、或籀文、或俗體,成為當時通行正篆的異體字。後來的字書編撰者們多以此作為參照,不同程度地收錄一些異體字。到了唐代,隨著正字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出現了幾部專門對異體字進行界定的字書,這些書以區別字形為主,明確的指出了當時通用文字的一些異體形式。他們在解釋字義、分析字形的同時,還列出當時通行正字的異體形式,分析其結構形體,注明其來源,有的字書還嚴格地標明異體字的地位(如唐代“三書”中的“俗、通”就是對異體字地位的界定。)這些工作,為後世提供了不少語言文字規範的方法和經驗,客觀上規範了語言文字的使用,極大地推進了語言文字的規範化。
    新中國成立以後,語言文字規範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一異表》頒行以後,學術界對異體字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理論方面,學界對異體字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異體字的定義、分類及異體字與古今字、通假字等其他文字現象的關係上的討論,這方面的論文如:劉又辛《關於大型字典中的異體字、通假字問題》、《關於整理異體字的設想》、《談談假借字、異體字、古今字和本字》、李道明《異體字論》、趙振鐸《說訛字》、王寧《異寫字與異構字》、李國英《異體字的定義與類型》、章瓊《漢字異體字論》、呂永新《異體字的概念》、連登崗《異體字的概念與異體字的整理》、王鐵琨《試論異體字的定義》、黎傳緒《異體字簡論》、李圃《正本清源說異體》等等。這些討論對理清傳統語言文字學中異體字、通假字、古今字、分化字、訛字等概念,確定字際關係術語等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梁東漢《漢字形體及其流變》、蔣善國《漢字學》、王鳳陽《漢字學》、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張湧泉《漢語俗字研究》、劉志成《漢字學》等漢字學專著裏,也設立了專門的章節來討論異體字。學者們從異體字研究整理的必要性,異體字整理的歷史,異體字產生的原因,異體字的性質、來源、分類等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