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五禽图与五禽书的区别

 @紫气东来@ 2012-02-27

明代五禽图与五禽书的区别

(2009-10-16 18:10:47)
 
          明万历年间,周履靖编印了《夷门广牍》丛书,收录养生书多种,其中《赤凤髓》为主要的一种,书中图文并茂的载有《五禽书》。清道光十二年刊行的《万寿仙书》中则载有《五禽图》,同样绘有五张图形及附有图解。《五禽书》(图一)和《五禽图》(图二)是现存最早而较完整地五禽戏图说刻本,对研究五禽戏功法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对于五禽戏功法的具体操作,在《五禽书》和《五禽图》中均有生动形象的介绍。具体功法分别为:
 
 

  羡门虎势戏

  闭气,低头,拳战如虎发威势;两手如提千觔铁,轻起来,莫放气,平身吞气入腹,使神气之上而复,觉得腹内如雷鸣,或五、七次;如此行之,一身气脉调,精神爽,百病除。

  《五禽书》

  第一 虎形

  闭气,低头,捻拳,战如虎发威势,两手如提千金,轻轻起来,莫放气;平身吞气入腹,使神气上而复下,觉腹内如雷入呜,或七次;如此运动,一身气脉调和,百病不生。

  《五禽图》


 

  庚桑熊势戏

  闭气,捻拳,如熊身侧起,左右摆脚,安前投立定,使气两肋傍,骨节皆响,能安腰力,能除腹胀,或三、五次止;亦能舒筋骨而安神养血也。

  《五禽书》

  第二 熊形

  闭气,如熊身侧起,左右摆脚,要后立定,使气两旁肋,骨节皆响;亦能动腰力,除肿,或三、五次止;能舒筋骨而安;此乃养血之术也。

  《五禽图》



 
  士成绮鹿势戏

  闭气,低头,捻拳,如鹿转顾尾间,平身缩肾立,脚尖跳跌,脚跟连天柱,动身皆振动,或二、三次可,不时作一次更妙也。

  《五禽书》

  第三 鹿形

  闭气,低头,捻拳,如鹿转头顾尾;平身缩肩立,脚尖跳跌,跟连天柱,通身皆动;或三次,每日一次也可;如下床时,作一次更妙。

  《五禽图》


 
 
  费长房猿势戏

  闭气,如猿手抱树一枝,一只手如撚果,一只脚虚空,握起一只脚跟转身;更换神气,连吞入腹,觉汗出方已。

  《五禽书》

  第四 猿形

  闭气,如猿爬树,一只手如捻果,一只脚如抬起,一只脚跟转身,更运神气,吞入腹内,觉有汗出方可罢。

  《五禽图》


 
 
  亢仓子鸟势戏

  闭气,如鸟飞欲起,尾闾气朝顶,双手躬前,头腰仰起,迎舞顶。

  《五禽书》

  第五 鸟形

  闭气,如鸟飞头起,吸尾闾气朝顶虚,双手躬前,头要仰起,迎神破顶。

  《五禽图》

 图一、“五禽书”功法示意图

(原载明万历年刻本《夷门广牍》“赤凤髓”)

图二、“五禽图”功法示意图

(原载清代道光壬辰年刻本《万寿仙书》)

  《五禽书》和《五禽图》所载的五禽戏歌诀,文字说明基本一致而略有出入。在名称上前者冠上了“羡门”、“费长房”……等神仙名号,从而使自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可能是意在迎合世俗崇拜神仙的心理而作,符合明清时期养生导引发展的时代特色。后者称为“虎形”、“熊形”……等,则显得较为质朴。从图形上来看,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五禽图》较《五禽书》中肢体活动范围要大,特别是“鸟戏”的图像两者方向相反,“猿戏”的方向也略有差异,好似《五禽图》是采用了各种行进间的动作练习,至“鸟戏”时反转而回,继续演练一般;《五禽书》则好像基本站在原地进行锻炼。说明《五禽图》所载的五禽戏可能已较《五禽书》时有所发展和创新;或者是由于明清时期五禽戏流派较多,可能采取的行功方式上有所差异所致。

  《五禽书》和《五禽图》相较,其风格特征、行功要领,以及导引术式的数量和顺序等方面均是一致的。具体说来,一是两者导引术式的顺序,与《三国志》、《后汉书》中的记载有所不同,均采用了虎、熊、鹿、猿、鸟的编排顺序。二是两者的导引术式均为步引,动作较为简单,数量也只有五势,易于养生者习练。三是既把握了五禽活动中易于仿效的动作,如“熊身侧起,左右摆脚”、“鹿转顾尾间,平身缩肾立”;同时增加了“战如虎发威势,两手如提千金”等意想法,和“吞气”、“闭气”等吐纳法,以及“吸尾闾气朝顶虚”等行气的要求,从而使“熊经鸟伸”的肢体动作与“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以及意念有机结合,增加了锻炼的效果。四是对锻炼效果,行功感觉,以及锻炼的次数等,有所具体阐述和要求,为习练者把握运动负荷,科学锻炼提供了参考。

  “明(清)本五禽戏”由于动作简单适用,形体动作同呼吸与意念能够有机配合,功法已较为成熟,功效也很显著,所以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甚至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都有所反映,《封三娘》中说道:“世传养生术,汗牛如栋,行而效者谁也?封曰:‘妾所得非世人所知。世传并非真诀,惟华佗五禽图差为不妄。凡修炼家,无非欲血气流通耳。若得厄逆证,作虎形立止,非其验耶?’”可见,当时在今山东境内可能传有此种五禽戏功法,故为蒲松龄所目睹,在小说中才有所记述的。

  《五禽书》与《五禽戏》所独具的特征,与南北朝时期的“陶本五禽戏”相较,已有较大的变化。从导引的体式来看,“陶本五禽戏”是以卧引为主,立引和坐引为辅,到明(清)时期则全部为步引。从动作的数量和难度来看,明清时期的五禽戏较为简化,导引术式的数量和难度也均有大幅下降,易于常人习练。与“陶本五禽戏”相比,明清时期的五禽戏侧重于对动物的虚拟模仿,而非肢体动作的实际模仿,并增加了呼吸吐纳等方面的要求,显得细腻一些。两者导引术式编排的顺序已有所不同,“陶本五禽戏”与《后汉书?华佗传》记载相同,明清时期则变成了“虎、熊、鹿、猿、鸟”。以上种种差异,充分表明五禽戏功法在明清时期已较南北朝时期有所发展,并逐渐成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