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工资能把教育砸死 今年,某县有所初中办垮了,该镇的学生都到外镇和县城读书去了。学生越来越少,一个年级就只能招收100人左右,这个学校如此步履维艰的坚持了几年,然后,终于在今年宣布学校倒闭。学校倒闭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这本没有什么,但学校倒闭后,教育局让教师填写自愿,选择学校范围是除县城和县城四个角那几所学校之外的任何一所学校。结果,教师们几乎都没有填什么升学率高和以前学校奖金发得多学校,都填写了一所离县城最近的、而且也是即将要办垮的学校,其他很多地方教师缺编、尤其是离县城远一点的学校,根本没有教师填写。于是,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情况,这个学校共有80多个教师,却只有500名左右学生,很多教师几乎没有课上,语数外教师都是上一个班的课,教师富得流油。 教师们为什么会选择那个学校?理由很简单,就是离城近,坐车就需要8分钟就到县城;还有就是这个学校本身也是摇摇欲坠,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学校根本没有什么考核,因为升学率本来就是全县最低,没有任何压力,好学生都走完了,教师也乐得清闲。更重要的是,现在实行绩效工资,只要是教龄和学历一样的教师,工资都是一样。再者,实行绩效工资后学校不发奖金,干得多与干得少一个样,学校丧失了调节教师积极性的杠杆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们肯定要选择这样的学校。 这个案例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绩效工资下为政者如何执政和如何体现教育公平。上级领导不管学校是否缺编,就一律同意教师进入,不进行统筹安排,让缺编的学校进不到教师、不缺编的学校教师却富得流油。这无疑告诉教师:干得好干得不好一个样;但是,每个人做的活却是不一样,得到的报酬却都是国家给予的固定的绩效工资。其实,这是上级领导执政错误的表现,没有合理配置资源、浪费资源,更让一些学校的教师看到这样一个信息——干得好不好无所谓。我想,上级领导即使对这样的学校领导不做任何处罚,但也应该让教师流动更加合理,合理进行教师资源分配,让教师到应该到的学校,而不是闲置教育资源。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对教师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领导力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 绩效工资后,教育如何体现公平。不论什么学校都不准单位自己发奖金,于是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谁愿意多教学生?以前那些办学质量好的学校反而成了“劣等”学校,因为学校不发钱,但活却是超工作量,和其他教师相比,就显得极大的不公平。以我们学校为例,在本县乡镇中学以前升学率一直居第一,学生多,教师工作量大。尤其是这个学校垮后,80%的学生都到了附近一所升学率很高的学校,几十个教师只有1个教师到该校,据说还是校长的学生,才愿意到这个学校来。于是,本校教师工作量无限增大,但上级领导和学校却不对超工作量进行奖励?于是,教师们开始质疑,学校办得好和办得不好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一样的工资,但工作量却相差很远。这样的局面,无疑又回到了以前吃大锅饭的局面,这样的局面是极其危险的。如果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领导执政导致这样的情景出现,无疑,绩效工资能把素质教育砸死,甚至把教育砸死! 绩效工资没有错,错的是绩效工资后配套的改革设施没有跟上。我国的教育改革很多都是学习借鉴外国的教育模式,但是,改革的时候却鹦鹉学舌,生搬硬套,没有活学活用,于是出现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戏剧性局面。本次绩效工资改革,还有一个配套的改革措施国家还没有做,那就是对地方的资源配置进行统一安排,做到每个地方的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都相同,同时让地方政府取消重点中学、取消县城中学的优越性,让所有的学生都以就近入学的原则进行入学,即本镇学生只能在本镇就读、县城学校只能在县城就读,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公平性,让每一个镇和地区的优秀生源都不流失。否则,就会造成上面案例中出现的结局,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教师的不作为。 绩效工资下,不仅要改革学生就近入学读书的原则,还要改革实行城乡中小学教师互换任职的举措。众所周知,教师都想到县城教书,理由很简单,条件优越、工资高、待遇好。同时,绩效工资下却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局面,县领导允许县城重点学校发奖金,却不允许其他学校发奖金,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因此,就需要实行教师互换任职,否则,在学习外国改革上就成了鹦鹉学舌了。 现在,很多学校在绩效资30%的分配上就出现了问题,分配政策市领导制定的,肯定都是倾斜于领导,于是,领导与教师,尤其是职员的差距是十倍之大。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根据余光中《乡愁》改编的《乡愁·绩效工资》,我觉得很形象的道出了现在绩效工资分配上出现的问题,诗是这样的:“春分时,绩效是一份红红的文件,我在这头,温总在那头。冬至后,绩效是一碗浅浅的米饭,我在这头,孩子在那头。后来啊,绩效是一道深深的鸿沟,我在下头,领导在上头!而现在,绩效是水中一轮淡淡的圆月,我断了念头,老师们也终究没了盼头!”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在基础教育和一线教育上,绩效工资的分配在具体实践中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没有达到本次工资改革的基本目的,甚至还会因此而引起教师群体间产生巨大的矛盾,而这个矛盾很有可能会导致教师怠工而砸死素质教育,砸死教育!!! 时下,很多教师都在质问,同样的干工作,为什么差距就这样大?为什么领导在一些小利益面前还要和一般教师和职员争高低。其实,这涉及到的就是管理不公平,导致绩效工资改革流产。因为,绩效工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引领教育向公平方向发展,是要建立一个全民都能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教育模式,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分配绩效工资,必然会把国家的政策当做少数领导占据私利的工具,与改革背道而驰,不仅不能实现工资改革的根本目的,还会因为分配不公导致教师怠工情绪的滋生,这是教育改革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绩效工资,仅仅体现工资是不行的,还得体现绩效,否则,改革将是一个怪胎,或者改革不仅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反而会助长教师的惰性,改革将会成为教育走向低谷的助推器。但是,事实上,目前地方的实施方案,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现在,中国教育出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以及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城区中学与农村中学的差距,不论是在师资上还是在资金的投入上,不论是在生源上还是在政府重视程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却出现在享受教育权利上的不平等,于是,教育部才不失时机的推出了绩效工资改革。其实,绩效工资改革,就是教育部在推行教育公平改革的前奏,因为,只有先实现了教师收入上的平等;再把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逐步实现城乡学校基础设施配套同等性;最后再实行教师轮换制度,使城乡教师资源配比例更加合理,这样才不存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分,生源都就近读书,享受到的都是均等的国民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否则,一切都免谈。 上述操作模式,才是教育部绩效工资改革的根本动因和目的,因此,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实施分配方案的时候,就要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真正推行绩效工资改革。以日本、韩国为例:韩国从1970年开始撤销名门学校;日本规定义务教育对于贫富地区的儿童一视同仁,拨款一样,教师定期流动、校长定期流动。日本为了促进校际均衡发展,在公立小学之间实行教师定期调换制度,平均每个教师约7年更换一次任职的学校。这种调换一般是在同一县或市内进行的。教师作为公务员,其工资待遇不因调换学校而改变,这就给教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城乡中小学教师互换任职,在全国搞得比较早的还是安徽的铜陵。近几年来,“铜陵无择校”已经为社会公认,也得到教育界的认可。在铜陵,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这里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它的三大经验就是:一是教育经费流向相对弱势的学校,而不是向重点学校倾斜;二是校长、师资在各校之间轮换,优秀的教师优先安排到弱势学校;三是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平均分配给下面的初中,消除各初中的“产出差异”。这样的操作模式,学校之间就不会出现不必要的竞争和内耗,大家都可以安心下来教书育人,真正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才能造就真正的人,会思考的人。 绩效工资改革,本意是要积极引领素质教育改革,引领教育朝公平化教育方向发展,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如果绩效工资分配不合理,领导要想独占鳌头,就会激起本来没有的矛盾,这样就会出现分配不合理,以及缺乏相关的配套改革和分配方案而砸死教育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