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跖管综合征

 杏林雅士 2012-02-27

跖管综合征为部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使管内肌腱发生无菌性炎症、肿胀变性,或其他原因导致胫后神经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管内压力增加,主要表现为胫后神经在屈肌支持带下经过骨性纤维管时受压迫缺血所致的临床症状。跖管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卡压综合征之一。

一、解剖学基础

管是内踝下方的一个骨性纤维管,内有胫后神经通过。内踝的下方为管的顶部,在骨性纤维管内,屈肌支持带的下面同时又形成几个间隔,趾长屈肌腱位于上方间隔,足母长屈肌腱位于下方间隔,在它们之间有神经血管束通过,位置比较固定。因此,纤维骨性的管受到任何压迫均会挤压胫后神经。胫后神经的感觉支穿出屈肌支持带分布于足跟内侧皮肤。在屈肌支持带的下方或远侧,胫后神经分为足底内侧神经与足底外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支配足母趾展肌、趾短屈肌、足母短屈肌、第1蚓状肌。足底外侧神经支配趾短伸肌以外的其余的足内在肌。这两支神经均经过足母趾展肌近侧缘的纤维性开口,在此处易受卡压。如挤压足跟并使前脚外翻,则屈肌支持带与足母趾展肌绷紧并压迫胫后神经而引起神经卡压症状。

二、病理学

神经受卡压后的病理变化,神经功能的改变与神经受卡压的程度、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早期反复的暂时性缺血可产生疼痛及感觉异常。长时间神经卡压可发生脱髓鞘改变和神经变性,足部出现麻木、肌力减弱与萎缩、神经传导时间延长。

病理学变化包括:①在屈肌、支持带与足母趾展肌的纤维性起点处存在神经卡压;②肌腱滑膜的增厚,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③在骨折跖管综合征患者中,可发现骨折造成的创伤后纤维化引起的神经卡压。

三、临床表现

患者以局部神经性和血管性表现特征,可同时出现或单独出现。

(一)神经卡压的临床表现

患者常述踝关节内侧及足底麻木、刺痛或酸胀感,起病多较缓慢,早期仅在走路、站立过久或劳累后出现,有时行走中足底有电刺样痛、蚁行感、感、肿胀感,但休息或脱掉鞋子可使症状缓解。随着病程的发展,症状逐渐加重,足趾活动无力。有的患者出现灼痛,夜间灼痛可使患者痛醒,为了解除或减轻疼痛,患者常于睡眠中坐起来,将患腿置于床边摇动或施以按摩。患者也可出现间歇性的足趾灼痛、刺痛或者麻木。可因长时间站立或走路引起,如胫后神经的跟骨支受累则出现脚跟内侧疼痛,有时可放射到小腿后方。运动功能大多无变化,即使有轻微变化也不易查出。当出现运动功能减弱及肌肉萎缩显著,说明神经损伤较重,恢复较为困难。

检查可发现在内踝下方和足母展肌有压痛,轻叩或压迫内踝后方常可诱发或加剧足底麻木、刺痛感,背屈试验也常能诱发或加重症状。内侧足底神经及外侧足底神经分布区的感觉丧失。远侧脚的背面感觉丧失而脚背则正常,针刺感觉减退,两点辨别试验减低,Tinel试验可阳性,压痛出现在跖管部或足的内缘。

在早期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较为敏感,肌电图检查可发现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二)血管受压引起的损害

血管受压性损害的临床表现不一。可表现为水肿、、足和腿部局部肿胀。有时可伴有足部营养性紊乱,如出汗和静脉曲张等。慢性患者疼痛也较明显。严重患者可发生足底血管营养障碍的表现,如皮肤干燥、苍白、肌萎缩等。足部出汗增多或减少,足背皮肤、第1足趾和内侧发白或发青,局部发冷或发热,胫后动脉搏动正常。如动脉受压,动脉造影可发现为动脉腔狭窄或出现漏斗样狭窄;静脉造影为静脉狭窄。

四、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肌电图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五、治疗

1.一般疗法  适当固定跖关节,并适当减少患肢活动,局部物理治疗,宜穿高统靴。

2.药物治疗  口服非甾类抗炎药物、维生素B等药物。

3.注射疗法  抗炎镇痛液812ml跖管内注射,每周1次。

4.手术疗法   对于大多数患者,应首先采用非手术疗法,如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可行手术减压治疗,神经松解。手术后应早期活动,以防止发生粘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