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处可寻西施影踪 明月湾首推千年古樟(图)

 苏迷 2012-02-27

                                                                                   处处可寻西施影踪 明月湾首推千年古樟

处处可寻西施影踪 明月湾首推千年古樟(图)

明月湾古樟

  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的农家乐饭店尽享山水,这里的古村落旅游已经起步……不过,仅有一条公交线路可达,而且必须到金庭镇上才能乘坐,让许多城里人对明月湾还是有点陌生。

  走进明月湾,满眼是古旧的厅堂、祠堂、街巷,空气中似乎还能闻到画眉泉边西施梳妆的淡淡香气。然而,众多的古建筑实在难以比出高下,西施的脚印又遍地开花,静静伫立村口的千年古樟,也许是这一古村的最好代言人。

  1

  2500年前西施的脚印

  史料的记载总是这样的写实:因村子“湖堤环抱,形如新月之湾”,所以这里取名明月湾,简称明湾。

  民间的传说却是那样的让人浮想联翩。

  传说之一:2500年前吴王夫差曾带着西施在这里共赏明月———出生越国的西施自从来到吴国,思乡之情潜滋暗长,却又不能回去,只能到最靠近越国的吴国领地,望明月、寄相思。对西施百般宠爱的夫差,自然陪同而来。这带着些许哀怨的传说,成为明月湾得名的民间版由来。

  另一个传说:春秋时期这里已形成聚落,居民大多是沦为奴隶的越国战俘。没有人知道,这些战俘包括哪些人;也没有人知道,战俘们在这里从事什么苦役;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他们没有被关押在吴国的后方,却被安置在了吴越两国的交界处。也许,战俘当中还有西施的亲人,西施来这里看明月是假,找亲人是真。
 村里的明月桥、画眉泉,据说也跟西施关联。

  明月桥最早建于什么时候已经难以弄清,现存桥梁重建于民国年间。民间相传,当年夫差和西施就是在明月桥上共赏明月的。此后,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名人,也从这里进入古村。

  画眉泉位于古村石牌山山腰,也被称为画眉池,四周用黄石堆砌,山泉渗入,积水成池。泉水清澈如镜,常年不枯。传说夫差和西施到这里赏过月,西施把池面当镜子,画眉梳妆,于是人们把这里叫做画眉泉。泉旁原有石凳石桌,传说是西施的梳妆台,可惜已不复存在。天晴时在这里向南远眺,可以隐约可见太湖南面的越国故土。说西施来这里看月亮,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2

  古建筑乾隆前后集中造

  吴王、西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越国战俘的后裔们应该留在了明月湾。到唐代时期,明月湾已经闻名遐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刘长卿等都留下了赞美明月湾的诗篇。其中最有名的诗句当数皮日休的“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

  南宋初年金兵南侵,大批高官贵族隐居西山。其中,抗金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璘的儿子吴挻等直接定居明月湾。以写诗反对宋徽宗大办花石纲而闻名的谏官邓肃,其六世孙邓迁南宋末年也迁居明月湾;南宋明经博士、著作左郎黄明善迁居西山后,其八世孙黄铳山明初也迁居这里……直到今天,吴、邓、黄仍是明月湾村的大家族。

  行走古村,街道两旁的古建筑高低错落,斑驳苍凉,别有一番韵味。不过,这些古建筑无论规模还是档次、年代,都咬得那么紧:面积一般在三五百平方米到八九百平方米; 基本都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年代呢,除姚家老屋敦伦堂等少数明代住宅外,基本都是清朝乾隆前后的。

  比方邓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秦家老宅凝德堂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31年后,黄氏家族又在这里兴建黄氏宗祠,保存至今的门厅、享堂等主要建筑均为原构;2009年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吴家老宅瞻瑞堂,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如今也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邓家住宅裕耕堂,建于清嘉庆年四年(1799年),是如今明月湾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

  明月湾现存的古建筑建造时间为啥如此集中?此前的古建筑都到哪去了?后来为什么不再蜂拥建造古建筑?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最大的可能是,明清两代,大批明月湾人加入了号称“钻天洞庭”的洞庭商帮,靠外出经商发家致富,于是拆掉家乡的旧居,建造了大批精美的新房;此后由于太湖湖匪横行、战乱,留在这里的居民已经无力大规模起椽造屋,只能守着原先的老宅,苦度光阴。

  3

  千年古樟的N次生命磨难

  一个地方,总有标志性建筑、“代言人”,才容易被人记住。明月湾古老的建筑难以比出高下,传说中的西施脚印又遍布长三角,什么才是明月湾的最好标志?

  答案也许是村口那株饱经风霜却依然郁郁葱葱、如伞似盖的千年古樟。

  相传,古樟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到明月湾访友时所植,至今已有1200多岁高龄,直接见证着明月湾的悠长历史。如今,她的主干直径已达2米,胸围6米多,需要4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高25米,相当于8层公寓房的高度; 枝叶茂盛,覆荫近一亩,是船家休息、村人和游客纳凉的好地方。

  千百年时间里,古樟历尽磨难,能够确证的就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是一侧的主干被火烧、雷劈,成为枯木。靠着后来发出的新枝,古樟不但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更加苍劲,当地人把这样的造型称为“孙子背爷爷”,妙趣天成。树身向古村方向倾斜,似乎在打拱作揖,感谢村民们对它的长期精心呵护。

  第二次在1939年,当时日寇在西山到处砍伐大树,掠夺木材资源,于是狗腿子动起了明月湾古樟的脑筋。村民们怎么舍得,经过交钱求情,才勉强保下了古樟,不过,古樟身上已经留下了深深的锯痕,至今依然隐隐可见。

  第三次是1942年,几名歹徒窜到明月湾,又要砍伐千年古樟。村民们奋起反抗,有人守树,有人告状。在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村人吴震九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出钱保护古樟。歹徒要钱是真,砍树是假,一听有人愿意出钱,开口就要一千块大洋。吴震九好说歹说,最后降为450块大洋,并当场交了200块大洋,歹徒们这才扬长而去。

  传说,古樟还遭受过另一次意外打击。那是村里有一蒋姓船主,经常开船去湖州。一次,一位白发老翁央求搭船,不过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心地善良的船主动了恻隐之心,不但没有收他的钱,还把他扶上了船。老翁临走时对船主说:“你今后修船,我坐过的船板不要换。”奇的是,从此以后,这条船每次出行都顺风顺水。即使开船时风向逆向,可船到了太湖,也会变成顺风。船主相信,这都是老翁坐过的船板的神奇力量。后来那块船板坏得不行,船主只好把船拖到古樟树下,换下来的船板随手扔在树下。不料,半夜里船板突然烧了起来,火苗把古樟的皮都烧焦了……

  遭遇这么多磨难,却依然倔强地活着,古樟的传奇经历,不也正是明月湾村千年不衰的真实写照?
 延伸阅读

  明月湾古村

  明月湾古村位于吴中区金庭镇最南端,依山傍湖,三面群山环绕,终年葱绿苍翠,深藏不露。街道东至明月寺,西至石牌山山脚,北至金家坞,南至古码头,总长3000米、宽1.5至2.5米。现存古村面积约9公顷,有常住居民一百余户、近四百人,多为靠种植花果、碧螺春茶和兼太湖捕捞为生的农民,姓氏以邓、秦、黄、吴为多。村内保存有明清建筑20余处,面积约20000平方米,其中瞻瑞堂、裕耕堂2处古民居为市级文保单位,黄氏宗祠、瞻乐堂、秦氏祠堂、礼和堂、礼耕堂、凝德堂、汉三房、明月寺、仁德堂、姜宅、古码头11处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明月湾部分古迹点击:

  土地庙(清风亭)———原庙内供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神像。土地是中国民间诸神中最小的等级,其职责为在暗中考察村民的日常行为及邪正善恶,相当于现在村里的治保主任。

  旗杆———旧时明月湾对外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为了能使夜晚航行的船能安全回村,避免在太湖中迷失方向,自南宋开始,明月湾村民就在村口竖起了高高的旗杆,上面挂上大红的灯笼,夜间点亮里面的油灯,为过往的船只指引方向(相当于现在的灯塔)。

  寨门———俗称更楼,是古村安全防卫设施。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在防御倭寇侵扰时曾发挥重要作用。平时是打更人守夜的更楼,兼有报时作用。
石板街———修筑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街巷纵横交叉,总长达1500米,路面用5000余块花岗岩条石铺成,俗称为棋盘街,是明月湾古村特色之一。街道下面是排水沟,每遇大雨,雨水和山洪从沟渠中迅速排出,路面清洁如故,有“明湾街,雨后穿绣鞋”之说。

  古码头———原系明月湾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水上通道。白居易等历代名人由此泊舟登岸; 明月湾人商贸湘楚,也于此挥手告别。码头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村民集资重建。码头全长58米,宽4.6米,用256块花岗岩条石铺成。

  明月禅院———俗称明月寺。相传明正德年间从明月湾西侧的庙山嘴搬迁而来。内设弥勒、观音、城隍、关帝、猛将、蚕花等神殿。神像系当地村民崇敬偶像,佛教、道教等宗教观念被淡化,为原始乡土信仰文化的例证。寺内保存有多方清代和民国年间的碑刻,多为重修和募捐纪事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