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傅山不仅是明清之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学者和著名书画家,而且是中国医药史上一位“大师级”的医学家。傅山生前,“擅医之名遍山右,罔弗知者”(戴梦熊撰传)。及其去世,社会评价更高,诸如“医术入神”(王士祯《池北偶谈》),“人称医圣”(蔡璜撰传),“至今晋人称先生为仙医”(刘绍攽撰传)。这些评价,既表现了人民对傅山这位以医术活人的爱国学者的爱戴与推崇,也说明了傅山的医理医术确实高超精到,决非溢美之词。对傅山的医学水平和境界,张凤翔在《傅青主女科序》中与汉代名医张仲景作了一个比较:“昔人称张仲景‘有神思而乏高韵,故以方术名。’先生既擅高韵,又饶精思,贤者不可测如是耶?”这一比较,确实道中了傅山与一般良医、名医以至如张仲景者的差别。傅山的“高韵”,是由他关心民生疾苦、“爱众”的高尚思想情操、“时称学海”的渊博知识学问与可贵的开拓独创精神所融成的一种素质。傅山“精思”则体现在他的医论与医术中,也体现在他的临床医学著作中。清康熙朝大臣、蔚州人魏象枢在挽诗中曾这样赞颂傅山:“消磨岁月诗千首,寄托身名药一丸。” 医圣·仙医——各种传记对傅山行医的记述 戴梦熊撰《傅征君传》: 又以余力学岐黄术,擅医之名遍山右,罔弗知者。……避居远村,惟以医术活人。登门求方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从不见有倦容。 刘绍窸撰《傅青主先生传》: ……避居僻壤,时与村农野叟登东皋,话桑麻。或有疾病,稍出其技,辄应乎效……凡有沉疴,遇先生,无不廖。用药不依方书,多意为之,每以一二味取验……(此传后附有继信跋语曰:年八十余卒,无能传其术。至今晋人称先生皆曰:“仙医”。 傅莲苏撰《傅征君事实》: 征君诵读余暇,精岐黄术,登门问病者络绎不绝,贵贱一视之,从无倦容,诊视如神,全活甚众。 震钧撰《国朝书人辑略·傅山辑略》: 太原古晋阳城中有傅先生卖药处,“卫生堂药铒”五字,乃先生书也。(《茶余客话》) 傅山医学著作的学术特点 傅山的医学著作,在学术思想上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全面运用和丰富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他重视阴阳互根,突出补阴扶阳,如《男科》中强调,“治阴之中,即有以治阳;治阳之中,即藏于补阴”,并据此立方,在治疗阴虚之症时,常在补阴药中加入少量补阳之品;治疗阳虚之症时,在补阳剂中,反加滋阴之品。傅山是继张仲景,王安道、徐春甫、张景岳之后把五行学说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丰富发展了五行学说的一位医学家。他在 《石室秘录·论五行》中提出五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不全生,克不全克,生畏克而不敢生,克畏生而不敢克”六种情况。如他讲“生中有克”:“肾生肝也,肾之中有火存焉,肾水干枯,肾不能生肝木矣。火无水制,则肾火沸腾,肝木必致受焚烧之祸”;“肝生心也,肝之中有水存焉。肝火燥烈,肝不生心火矣;木无水养,则肝木焦枯,心火必有寒冷之虞。”再如他讲“克中有生”:“肝,克土也……然而肝木未尝不能生土,土得木以疏通,则土有生气矣。脾,克水也……然则脾土未尝不生水,水得土而蓄积,则水有根基矣。” 其次,他重视脏腑辨症,尤其以《女科》为典范。《女科》治疗妇科诸症,多从调理肝、脾、肾着手,治肝之中,舒肝为先。因为女子易伤感情,遇事不遂,每多肝郁,而肝气抑郁,疏泄失常,导致经、带、胎、产诸疾。因此傅山以扶正解郁之法,舒理肝气,育阴养血,益气健脾,疗效极好。 再次,傅山创制了数以百计的方剂,特点是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味少剂重,力专效宏。用药主攻方向明确突出,主药从二三两到五六两甚至半斤不等,而且往往升降并用、燥湿佐行、疏补同施、涩利兼投,取相反相成之意。 (编辑:武志卿) |
|
来自: 青羊庵 > 《傅山思想艺术成就》